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实践分析

时间:2022-03-29 01:31:31

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的实践分析

摘 要: 作者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白杨》的课堂教学为例,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引导两个关键环节,结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实践,探讨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对象 教学引导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推广,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引入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教学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现代课堂也存在多媒体技术滥用的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纠正,让技术软件代替人的思维活动,则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结果适得其反。

在多媒体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引导等四个因素的有效组织。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尤应注意把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合理引导教学。鉴于此,我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的课堂教学为例,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引导两个多媒体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一、根据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所以,教育教学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充分感知和直观积累,从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教育的“直观性”原则。他认为认识是存在的反映,比起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直观性的教学可以更容易、迅速、彻底地体现教学效果。直观教学的载体丰富多元,如应用模型、图文、实物演示、现场参观、视频等,其中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就是一种有效的现代直观教具。它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符号、图形、实物、音频、视频等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另外,教学设计还应考虑学生具体生活环境和固有认知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例如在设计《白杨》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教学资料。因戈壁、白杨树这样的事物意象主要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身处暖热多雨的西南地区的学生比较少见。所以,要引起学生对白杨树精神之美的思考,就必须先让学生直观体会白杨树的形象之美。在教学软件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会提出“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白杨树真的跟大伞一样吗”等问题,进而在课程导入时,适当加入戈壁、白杨树为主要内容的图片或者视频。这样,让学生主动思考白杨树生长环境与丘陵地带常见植物的生长环境之间的反差,直观、全面地了解白杨树的生长,从而更好地理解白杨树包含的生命意义。

二、教学引导以学生为主,巧用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可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在于教师的意识与方法未得到改善。教学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是依据教学过程进行的课前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很多老师过于依赖教学课件,按照课件思路简单播映幻灯片以完成各个教学步骤。教师如此,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这就完全背离了直观教学法的初衷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所以,在明确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之后,还应重视如何有效使用课件、正确引导教学。

首先,教学课件设计切忌容量过大,课件内容设计要以直观、形象、高效为原则。真正能够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手段,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符号、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元素的简单堆积,而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例如,在认识白杨树生长环境时,教师不需罗列过多的诸如何谓戈壁、何谓白树杨、白杨树如何生长等知识,而是提示学生一起想象只有石块的荒漠,然后呈现两张戈壁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形象地学习生词“戈壁”,并领会其形象特征;以“同学们见过戈壁里有许多高大得植物吗”作为讨论话题,待学生思考片刻之后,展示戈壁白杨树的形象,让学生自行得到结论。

其次,以课件为教学指示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但教师个人凭借知识积累,自我发挥的余地不小;而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虽然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要打开学生的主动思维,教师必须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学工具为辅的思维意识。在课堂上,认知了戈壁和白杨形象和特殊性后,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将这个特殊性进行升华总结。此时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让学生再一次形象领会“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和“浑黄一体”的大戈壁,引起学生的由衷赞叹。适时安排学生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这说明了什么?就不难得出结论,生长在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可以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最后,基本训练不能少。朗读训练不能用音频试听代替,教学结果也不能止步于感官好奇。符号、声音、图像信息等,虽然是刺激感官好奇、提高关注兴趣的有效方式,但也要注意适度使用。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跟读仍然是基本训练的必要方式,特别是教师的声音、表情、肢体语言,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学生也能够在自己的吟读中,切身体会文字和语言的情感内涵。最好的方式是将符号、文字、音频、图像等资料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调动求知欲望,而后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深入课文,体悟文字。课文中,“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是学生从白杨树的形象美认识过渡到品格美的认识的关键,饱含深情。教师如果以音频代替范读和朗读,则会大大削弱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推进,单一的应试教育已然转变为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然而只有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得来的知识,才能够最大地启发人的智力。大量课堂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寓教学于形象思维和感官情景当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原则仍然是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简明读本(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古诗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提问有度, 课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