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学并举,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时间:2022-03-29 01:30:21

思学并举,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培养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理解、建构知识,就能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思维品质。

一、当前现状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在数学学习中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热衷于做题,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不会分析、评判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例如,平时的作业在批改后,老师们认为孩子完全可以自己订正的,可是学生拿到错题后不是急于找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而是直接去问其他同学答案是什么,或者跑过来问老师:“老师,这题我哪里错了啊?”等着老师去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等着老师去告诉他该怎么做?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大多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与“精讲多练”方法,以传授正确的知识为主,对知识的理解力求一步到位,很少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思考解疑,很少通过反思错误想法从中找到正确方法,形成正确思维。这样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实则造成学生惰于反思、不求

甚解。

二、反思方法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反思方法:

1.自我提问

教会学生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长此以往,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还提高了鉴别能力和反思能力。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行为。例如,我们可以在巩固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做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可以怎样验证?”“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等;订正时,多想想“我究竟错在哪里?”“正确方法应该是怎样的?”等等。我们的课堂往往只注重于他人评价,而忽略了自我评价,使许多即时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流失。

3.自我小结

可以让学生撰写数学反思日记。反思日记注重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学习数学时的得与失、情感、态度、合作意识、反思能力等等。

三、反思时机

1.在动手实践中反思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实践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动手操作,对动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思考。什么地方是成功的?哪些地方是失败的,为什么会失败?哪些地方要进行改进?怎样改进等?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硬币、铅笔、细线、钉子等工具画圆。学生在操作后,教师问道:“同学们,你们刚才利用手中的工具画了圆,你觉得自己画的圆标准吗?为什么会不太圆?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呢?”学生通过反思,会找出问题的答案:线拉得不直;铅笔离硬币或是圆柱形物体的距离不好掌握;铅笔摆得不正等等,从而引出画圆要用专门的工具——圆规。

2.在整理和复习中反思

温故知新也是数学学习中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但复习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整理的习惯和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单元知识点,指导学生总结:这一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再反思自己的不足,逐步养成整理的习惯,掌握整理的方法。

3.在订正作业中反思

学生在订正作业时,从不想自己为什么错了,所以印象一定不深刻。最好让孩子对错的做法不要擦除,而是留着好好思考为什么错了,这道题可能就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题目,或者类似的题目就会迎刃而解了。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如果教师能不断总结并付诸实践,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

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大丰市第三小学)

上一篇: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下一篇:“玛耶西”号事件与晚清中秘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