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多元层级递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索

时间:2022-03-28 05:38:14

【摘要】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试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使中高职教育衔接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接轨模式。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属于同源...

“3+2”多元层级递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探索

摘要: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逐步完善与发展的职业教育自身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积极回应。本文通过分析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问题,强调“3+2多元层级递进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优势,从学制、专业、课程、职业证书等多维视角,提出“3+2”多元层级递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实践策略思考。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与困难;“3+2”多元层级递进

中高职教育衔接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对接方式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等有机联系起来,实现职业教育两个办学层次之间的有效衔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经济转型对技能人才层次的提高,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客观上需要有更加畅顺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与通道,满足大量中职学生向上提升发展的要求。

中职与高职实际上是同类性质不同层次的教育,在社会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承担了相应层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和层次趋向高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高职能力培养有效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职、高职教育,使学制、学分、专业、课程、职业证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切性、系统性和多样化。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试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使中高职教育衔接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接轨模式。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属于同源教育,在对人才的培养目恕⒉愦巍⒛J缴辖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方法,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催生中高职教育衔接,但发展速度与规模滞后

中高职教育衔接起步于高职的大发展,近十年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高职教育迎来大发展时期,初步形成了高职学生占据半壁江山的大趋势。结合国家开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战略,更多更大规模的中职学生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中高职教育衔接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高职学生的生源逐步扩大到面向中职学校招生,职业教育的通道多样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逐步形成。

但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顶层设计不明确。一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就业终端型教育,尤其在2005年国家将中等职业教育明确定位为就业教育,并制定相关的政策限制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为5%,因此造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比例偏低。近几年各省自行制定实施意见才将这一比例逐步放开,虽然总体有所提升,但规模仍然较小。以发展较好的浙江省为例,2014年浙江省中高职教育衔接学生人数为30084人,仍只占中职毕业生总数的13.5%。[1]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多样化,但各地发展不均衡

近几年,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相应实施办法,有序组织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联合办学,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模式,比如五年或六年一贯制、3+2或2+3贯通制,4+2、2+3、3+2、3+3分段式衔接等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多样化反映了我国对构建职业教育体系而进行的积极探索,不同衔接模式形成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地区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形成了自身的职教特色,各类衔接模式相互补充。

中高职教育衔接形式的多样化,实际上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各地经济和教育事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总体来看,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改革前沿城市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更加多样化,而内地落后地区则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平衡。

(三)中高职专业衔接逐步推进,但衔接专业不够通畅

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来看,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统计用)有专业大类19个,专业数321个;2004版高职专业目录有专业大类19个,专业数532个;现行的2014版《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目录》(修订版)有专业大类21个,专业数740个。教育部门在专业制定和设置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高职与中职专业的类型与对口的衔接问题。目前大部分高职联合中职、政府及行业企业建立职教集团,共同规划中高本贯通衔接的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对人才层次的差异性需求,专业设置逐步趋向通畅完善。[2]

2014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版)已实现贯通和分段式衔接模式的专业一共有18个,但是高职院校中的新闻传播、材料等大类在中职学校中无法找到对应的专业分类,而中职教育中休闲保健类也没有对口的高职教育专业,中职与高职的专业目录数量相差一倍多,导致部分中高职专业不能有效对口衔接。由此可见,在专业衔接中,其范围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梳理。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方案逐渐优化,但区分度尚不清晰

高职教育定位于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上应该更深入,更注重创造性和独立性,培养层次更高,专业面向更宽。中职教育定位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其培养目标是从事直接操作型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下移,按照岗位设置专业,专业面向较窄。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一直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中职与高职学校也特别注重和关注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中职与高职之间缺乏互动交流的良性机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区分度不高。目前大多数高职教育定位的初次就业与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基本一致,但发展性岗位是中职学校较少涉及的,中职学校的职业技能证书要求一般为中级或初级,高职院校一般为高级或中级。而在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证的实际操作中,中职与高职的要求区分度并不清晰,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颁发的中国电子商务师证书,中高职学生都能通过竞赛或考试拿到。由此,有必要改革优化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中高职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区分度和层级性。

(五)中高职关注以课程为核心的衔接,但内容对接不够充分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内容。课程衔接要充分反映中高职的层次性和衔接性,才能确保中高职教育衔接通畅,才能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大部分中高职院校在对接中高度关注中高职课程,寻找理论教学的接口、技能培养的接点,注重中职的“技能型”课程如何向高职“应用型”课程的转变,从而保证技能培养的连续性,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端性。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中职和高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主体,各自均有相对完善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导致中高职课程总体上还是各自为阵,课程体系与内容的衔接不够充分。而且中高职课程区分度低,培养目标趋同,导致课程体系趋同,甚至出现个别课程重复或者相近课程中出现比较高比例的教学内容重复。一体化课程设计往往只停留于表面,大多仍然是“中职+高职”课程体系,就是对课程体系的简单“加减剪裁”。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没有充分有效地对中职与高职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和职业能力分析,导致基于职业能力标准的课程体系难于有效衔接。

(六)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逐步构建,但尚未形成完善体系

中高职教育衔接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分别从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调控机制等方面逐步构建,教育教学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开始深入到课程安排、内容设计、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和教师互动等基础性环节。例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模式每年定期开展 “中高职教育衔接联席会议”,建立 “学期授课任务安排审查备案”、“教学质量抽查”、“合作学校学生情况的信息交流”等制度;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教师主动沟通联系,开展教学研讨,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师资配备、专业建设、质量保障、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接,初步形成了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

从现实看,中高职教育衔接相关支持政策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如中高职教育衔接经费支持的政策没有落实,中高职一体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高职课程体系及内容安排等缺乏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给参与实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职业院校带来困难。

二、“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内涵与优势

(一)“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内涵

“3+2”衔接模式是中高职学校发挥各自优势、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办学形式。“3+2”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是指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教育后再接受2年高职教育,毕业后取得相应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及相关职业等级(资格)证书。[3]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各省试行的各种衔接模式来看,“3+2”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办学形式,不仅为学生制定更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更为其多元化发展提供机会。

“3+2”中高职教育衔接,不仅是招生方式的改革,其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实现多元层级递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型。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中高职两校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教学上进行分学段教学和管理。中职往往是3年学业,高职也是3年学业,加起来是6年的时间,而中高职教育衔接则减少一年,因此,学生必须在中职阶段就提前学习高职课程的理论知识。每年学校超过30%的教师参与中职课程教学。同时,中职“3+2”课程班的学生每个学期定期到高职参与同专业的实践课程。这种一贯式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发展更具优势,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上比高中毕业生要强很多。 “3+2”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将为学生提供更长的专业学习时间,相关技能训练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使学生能更充分系统地完成一个专业的学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行业服务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地提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变,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中职院校学生发展拓宽通道。

(二)“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优势

“3+2”模式保持了学制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从全国范围来看,中职基本上为三年学制,对于前端中职阶段的知识、技能、心智等各方面的培养非常完整,为以后对接两年高职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学历深造提升也打开了空间,专业与学历的“门槛”限制问题迎刃而解。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中职毕业生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因此,毕业后只能从事保育员工作。通过“3+2”中高职教育衔接,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渠道,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也可以满足家长对于学生学历教育的需求,圆中职生的“幼师梦”。

“3+2”模式对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冲击较少,有利于专业与课程的顺利衔接递进。目前,中职与高职分别属于独立教学计划、独立法人、独立课程、独立校园、独立财政等,这种模式对现状的冲击小,造成学校之间的分歧少,因此对接起来也更为顺畅。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本属于同源同类型教育,目前专业分类趋于规范化,对接相似性及相关性很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只要确定自已的发展方向,就能选到满意的专业,有助于自己走向成功。中高职课程尤其注重两个阶段的有机融合,将专业课程层次提升和专业技能递进精深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充分考虑衔接的系统性和递进关系。

“3+2”模式招生制度上无制约,目标对接更连贯。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主要来源一是普通高中生,二是中职毕业生,而且学制都为三年,在招生制度上“3+2”没有任何瓶颈。按照对口专业进行招生的招生制度设计有利于中职生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综合能力,提升自身技能。目前我国各中高职院校中的同类专业尽管还是相互独立的,但在教学课程上都侧重于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口衔接的院校之间都保持了一定互动和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由此,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更连贯,也更容易达成。

“3+2”模式试点普遍受到欢迎,也是目前各种对接模式中最为成功和便利的。全国、有关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及配套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可以表明,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中高职教育衔接在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得职业教育优势逐步凸显。政策扶持优势方面,国家大力实施免学费政策,所有就读中职的学生均可享受免学费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申请享受国家助学金。对在读的中职生、高职生量身定做对接措施,享受多种中高衔接、高本衔接的升学政策。中职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可以继续深造,而且升学率高,通过三二分段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深造,对口专业“3+2”方式的学生中有95%以上的可以达成进入高职学院继续完成2年全日制高职学习的心愿,实现深造的途径和方式十分便利。

三、 “3+2” 多元层级递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实施

“3+2”教育衔接模式是中高职学校最为便利的有效衔接模式,是目前中职学生提升学历、提高技能的重要路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高职各自优势,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在强调衔接多元的同时,综合考虑教学内容、课程、知识、技能、学历的层级递进关系。按照分段要求各自做好学生3年中职教育、2年高职教育的学籍管理等工作,完善学历证书及技能证书的统筹规划,逐步规范并大力发展以“3+2”为基础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多元层级递进模型。

(一)从学制层面实施有效衔接,让不同层级立体贯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4]中高职的衔接最基础性的是学制的衔接,中职3年学制与高职2年学制的有效贯通才能搭建好的“立交桥”,完成中职3年学制的学习获得普通全日制中职毕业证书,对接2年高职学习后获得普通全日制高职毕业证书,学制的贯通是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基础与关键,需要国家层面设计、出台中高职一体化政策,促进中职与高职学制的有机衔接。

“3+2”模式在设计上就是按学制的划分,采用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已经完成了3年学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学习2年,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兼顾和补充的。目前高职招生方式采用的是“3十X”考试。“3”是指三门文化基础课程即语文、数学、外语;“X”是指专业综合考试。这种转段招生考试的文化基础课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题,高职学校一般负责专业综合考试。“3+2”模式中,报名时要求专业对口,这样便于整合教育资源,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3+2”分段式衔接模式可有效降低两个学制之间达成衔接造成的损耗。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拥有到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机会,教育部要求采取推荐、考核、考试等措施,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由于课程标准的弹性化,中职所学专业课偏离高职的培养目标,不完全符合高职要求,客观上会造成一些损耗。但由于中职与高职的学习年限为五年,中职与高职共同设置衔接,对学制进行总体的一体化设计,实行无缝对接,减少内部衔接损耗。实行学分制后,必然形成学习年限的弹性化,有些学生可能提前毕业,有些学生要延长一些时间,这是正常情况。

(二)从专业层面实施有效衔接,让标准范围深度融合

中与高职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要对口。专业培养目标依据专业目录,专业目录的依据是职业分类,人才培养规格取决于专业标准,专业标准的依据是职业标准。职业标准只是对职业进行分类而不分层。所以,中高职的专业标准需要有层次和类型区别。目前,中职与高职的专业不完全对接,中职与高职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专业目录的修订时间也不同,中职专业目录是2010年修订,高职专业目录是2014年修订。专业标准与类别不衔接,存在高职、中职专业设置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了专业衔接不畅通的现状。

对照现行的中职专业目录(2010 年版)与高职专业目录(2014 年版)不难发现,中职和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分类、专业都有一定的区别,由于是同类型教育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高职专业主要是根据高职的特点,体现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中职、高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衔接专业,修订和编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业标准。在专业衔接过程中要求中职对口高职专业或者专业大类上相符,对专业的名称、分类、范围、标准等进行规范,使中职毕业生找到对口的高职专业,或者符合大类专业面向。

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的趋同性建设。中职专业未必能在高职专业中找到完全一致的接点,但在专业面向上要有趋同性,比如说服务类、营销类、会计类等等,坚持专业基础与具体专业方向、专业与岗位的同步对应,减少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在专业课程上的矛盾。 “3+2”分段式中高职教育衔接要求中职生经过3年基础课程学习后进行独立入学测试(一般笔试+口试),选拔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真正实现中高职协同培养目标,使学生可以系统、完整地学习理论基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与技能,实现一体化培养学生的目的,同时也可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专业的趋同性建设。

(三)从课程层面实施有效衔接,让层层目标际间渗透

中高职教育衔接最核心的问题是课程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定向教育,也应该与普通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衔接体系,同时要突出专业操作技能的衔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和国际惯例来看,高职与中职同属B类,高职在第5层,中职属于第3层,规定中职3B能直接进入高职5B,而其他非3B的高中段,需经第4层补充学习之后才能进入高职。[5]不论何种方式,都体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要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层级递进关系,中职到高职之间应该形成递进衔接。而且由于中高职在衔接的过程中,专业对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课程设置的标准分析研究更有必要性。

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这需要中职与高职双方统筹协调、协商制定、兼顾两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及课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互相融合的 “3+2”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与标准要进一步衔接,中职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技术员,而高职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也是面向技术工人和技术员的再加工。为此,需要构建既能满足中职教育,又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明晰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避免出现重复和错位现象。课程标准的衔接主要是要考虑我国目前中高职课程标准现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从而导致中高职衔接不畅。为此,中职与高职应该主动协调,联合制订衔接专业的课程标准,开发课程体系与教材,根据学生特点与各自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设定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推进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内容。任何培养方案都涉及多门课程内容,在设计思路上应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着眼于中高职一体化衔接人才培养,按知识的层次性和技术技能的逻辑性为出发点,课程的编排又要体现课程系统性。结合职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将课程进行分类整合,形成具有职业能力培养鲜明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以培B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 “3+2”中高职课程衔接不能机械化地叠加处理,课程安排要适当关照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的制定要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定期修订,并关注基础技能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等。

(四)从证书模块实施有效衔接,让技能技巧纯熟精深

2014年6月国家六部委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 :“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6]为此,要从职业能力入手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按 “职业能力本位”的要求确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将岗位群实际需要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对应课程知识单元,使单元知识与模块证书技能相结合,并以是否获得证书作为对单元知识掌握程度的标准来衡量,在此基础上实施部分科目的以证代考制度,进而使学生达到某一项职业能力的目标要求。这样就可真正将课程知识模块与某一能力或技能结合起来,使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

中职或高职都是对人的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由于层次要求不一样,对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人才的层次方面。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职业能力和技术技能的衔接。职业能力和技术能力既可从学校获得,也可以在工作岗位上获得,这也是职业教育与其它类型教育的区别所在。因此,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没有那么重视学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这也间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模块化更为突出。模块化教学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和手段,将一个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即所谓模块课程。模块课程是形散而神不散,每个教学单元看似独立,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即意味着整门课程目标的达成,只是考核目标与过程零散化了。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框架体系正在形成。目前,我国推出的资格证书虽已达几百种,既有国家认证,也有地方认证;既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证,也有行业协会认证;既有国内认证,也有国外认证。这种由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不同渠道认证的资格证书,其衡量标准各异,易造成对中高职理解上的困惑,给中高职的衔接造成一定困难。可喜的是,国家层面正在进行规范清理,取消了一大批标准不科学、名称不规范、认证不合理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可提高程序的规范化和覆盖率,从而增强权威性和时效性。同一系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标准和要求等方面也能有效衔接和贯通,而且初、中、高层级递进,如助理会计师、会计师、主管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总会计师等将会形成更加完整的系列。可以预见,“3+2”多元层级递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实践将会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鲁武霞.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衔接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4(34):5-10.

[2][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4).中国政府网,.

[3]吕江毅, 刘敏杰.“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1):36.

[5]李德富.基于ISCED国际标准的中高职衔接构建模型分析[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10):31-35.

[6]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教发[2014]6号)[EB/OL].(2014-06-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

上一篇:从政策视角透视加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下一篇:浅议新时期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政工队伍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