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版书稿编辑加工的艺术

时间:2022-03-28 03:46:22

外版书稿编辑加工的艺术

编辑加工是一门技术。它是编辑对审稿后决定采用的书稿或对作者修改后宜于采用的书稿,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通过消灭差错、核对引文、统一体例、确定标题等技术手段的处理,从而提高书稿的质量水平和可读性。

对于外版书稿的编辑加工来说,编辑加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以编辑技术为基础的创意再造的过程。在编辑加工外版书稿时,编辑不仅要进行技术处理,还要架起两种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以及阅读习惯的桥梁,让一本“舶来品”的书稿“入乡随俗”,甚至要化腐朽为神奇,将一本“选题失误”或者有翻译瑕疵的书稿进行弥补和创新,达到“二次策划”的目的,从而激发出其畅销潜质。外版书稿编辑加工是有一些规律值得遵循,有一些方法可以借鉴,正所谓“增删有法”,细节决定成败;“重造有理”,化腐朽为神奇;“延伸有道”,品牌创造价值。

“增删有法”,细节决定成败

所谓“增删有法”,就是在书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增增删删是常有的事,但是什么应该增,什么应该删,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能决定一本书稿的成败,所以不能随意而为之,应使其规范。

首先,尊重版权合同的相关规定。在版权合同签订时,往往对图书删减内容范围有详细的约定,作为引进方,要严格遵守这些具体条款的约定进行内容的删减。编辑在加工书稿时,一定要关注和留意这些细节,必要时要对照版权合同进行核对,特别是要留意版权页和封面信息。如美国麦格劳一希尔教育出版(亚洲)公司规定其授权出版的图书必须贴有麦格劳一希尔教育出版集团激光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要按照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灵活地处理一些增删细节。既要保留和补充一些信息,做一些内容延伸和必要阐释以方便读者查询参考,又要删掉一些不必要的插页,节约印制成本。比如“作者简介”提到作者以往的著述,一定要保留这些作品的英文名字,必要时标注出版时间,方便读者延伸阅读时查阅国外相关资料。又比如在书稿里有一些广告插页,有的多达数十页,翻译出版的价值很小或者说几乎没有任何出版价值。这就需要在编辑加工时,“大刀阔斧”地进行删减。

得当的删减能为一本书稿增色不少。外版图书《股票投资的24堂必修课》就是增加内容得当的成功案例。2006年,这本书稿版权引进后,只有寥寥5万字,在终审环节被质疑“灌水”的嫌疑。为了充实完善这本书稿,我绞尽脑汁,可谓煞费苦心。这本书稿是著名投资大师威廉,欧尼尔的经典之作,观点独到,分析透彻,简单明快,但考虑到这是一本股市基础入门书,我按照24堂课的方式排列章节,每一个章节增加近千字的股市常用专业术语解释,一来充实了书稿内容,二来为读者添加了一个便捷查询的“专业术语小词典”。这一简单的补充,赢得广大新股民的好评,尤其是2007年满街都在“谈股论金”之时,第一时间满足了广大新股民对股市的了解和对投资知识的需求。编辑加工中在“增”上下了一番功夫,事实证明,成为了“点睛”之笔,让这篇书稿内容更加充实,更加方便读者阅读。

“改造有理”,化腐朽为神奇

外版书稿编辑加工时,还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充分考虑到书稿要符合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多外版图书选题很成功,但是“败”在了翻译上,甚至很多畅销成功的外版图书也常常出现晦涩难懂、逻辑不通,甚至出现“会错了意”,导致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结构,误读了文化差异。针对这些现象,在严把翻译质量关的同时,编辑加工的环节愈加显得重要。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编辑不仅要做好常规图书的技术处理,还要负责理顺逻辑,转化思维方式,缩短文化差异,在进行局部裁剪和修理外,还要进行“内部调理”。这些“内部调理”就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疏通内在逻辑。看似简单的“内部调理”却非常体现编辑加工的“功力”,不同的编辑加工导致一本图书截然不同的命运。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具备这个“眼力”和“功力”的编辑,需要极为丰富的编辑加工经验,需要超越常人的耐心和毅力,更需要为读者服务的敬业精神。

拿到书稿《教师叙事学研究》的翻译文稿,生涩的翻译和复杂的学术术语让人头疼,读不下去。不消灭阻碍读者阅读的“拦路虎”,不克服“水土不服”,就会让此书的价值大打折扣。重新对图书定位和对内容打造,把读者需求、阅读期待、阅读感受等综合起来考虑,成为这本书变“废”为宝的关键所在,也是编辑加工的难点所在。

针对这本书的特点,我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础上,着手进行了艰难的“改造工程”。首先是内部结构调整和逻辑重新梳理。原书是观点论述、案例、问题混合在一起,非常晦涩,读起来备感“艰难”。在反复阅读书稿后,我按照“提出问题”作为引言、引用“教学案例”阐明观点、“总结结论”给予具体解决方案的逻辑进行了“改造”。“改造”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先从自己关心的小问题着眼,引起阅读的兴趣,紧随其后的案例解读,让问题生动形象起来,从而使读者脑海浮现出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鲜活的教学事件,以及自己在处理同类事件中的困惑和疑问。最后,从叙事学的角度帮读者认识问题、获得正确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让读者从无意识的感性认识升华到自觉的理性思考。

对书稿主题部分进行“改造”后,我着手打造该书的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眼睛”,它不仅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提纲挈领,让读者对图书内容结构一目了然,更是“诱惑”读者阅读内容、窥探作者思想灵魂的一把钥匙。在对《教师叙事学研究》一书的目录打造上,我提炼了生动鲜活的一句话与正标题严谨的学术风格形成对比。通过目录的打造,让这本带着“学究气”的学术书,更“平易近人”,更容易进入读者的视野。

最后,对书名字斟句酌地提炼。书名很重要,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不仅是修剪内容,还要在修剪的过程中摸索书稿的灵魂,提炼成一句话,就是书名。经过反复提炼和考证,最终由《教师叙事学研究》更名为《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并用感性的语言“这是教师的故事,这是教师的书”拉近与广大教师读者群体的距离,正所谓“读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成长”。这也是出版这本图书的目的所在。

通过全面改造,这本被“冷落”的学术图书得到了重生,当年销量达1万册后又进行两次加印,远远超出了销售预期,至今还在不断再版,深受读者欢迎。读者的读后感和反馈,证实了这本书“改造”的成功。一位安徽农村骨干教师写了对这本书的读后感:“说实在话,我是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从上学至今我都不喜欢看理论书籍,可我自认为读过的书蛮多的,不会比同龄人少,但我所谓的读书仅仅是阅读书的故事情节、故事梗概而已。我从来没有把一本书从头至尾看完过,当然不包括以前上学时的教科书,如果是理论著作我更是不屑一顾,因为我看到理论就头疼,我只喜欢故事情节的小说。也正因为如此,我的理论修养不够,但是这本《是什么让教师不断进步:教师故事启示录》我却是认认真真地看完了。不是因为要写读书笔记而是因为它的故事,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我看下去。我看完一个故事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下一个,这是第一次除了小说以外能如此吸引我的书。看完之后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在我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时,这本书让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本书给我指明了一条道路。”

“延伸有道”,品牌创造价值

编辑加工是一项既有专业性又体现创新性的工作。出色的编辑加工能整合和开发出新的图书品牌和系列,实现品牌延伸和再造。在编辑加工一本书稿时,如能捕捉到同类或者相似,有内在逻辑或者纵向延伸的书稿进行品牌创造和延伸,能创造出想象不到的品牌价值。

《股票投资的24堂必修课》取得不俗的销售业绩后,外汇、黄金、期货相关的书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趁热打铁,顺藤摸瓜,又接着开发了外版书《外汇交易的12堂必修课》等延伸图书产品,作为系列推出,形成品牌效应,这些图书也互相借势借力,带动了同类图书热销。“投资很简单,只需好方法”的品牌口号,也成为读者品牌认同的一个隐形标志。

外版书稿的编辑加工不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技术,而是充满了灵动的创造。因为有物理空间的隔断、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语言文化背景和民族深层心理因素的差异,所以对编辑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丰富的编辑加工经验、较深的学科素养和文化底蕴,以及开放的国际出版视野之外,敬业精神不可少。无论选题怎么变,书稿怎样变,唯一不变的是读者需求。只要我们在编辑加工的时候,心里装着读者,编辑加工的“修修补补”“增增减减”才有意义,“内部调理”才有价值,编辑的“良苦用心”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作者单位系中国纺织出版社)

上一篇: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持续遇冷”的... 下一篇:借王亚伟概念 三聚环保股价坐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