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检与艾滋病的探讨

时间:2022-03-28 10:40:09

【摘 要】目的:了解婚检人群中艾滋病的分布情况及相关资料,为对艾滋病的防控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参加婚检的33297人进行艾滋病抗体筛查,筛查阳性者送市疾控中心复查并确正。结果:33297人中,64人筛查阳性,61人确正,8人为孕妇。形势非常严峻。结论:加强婚前检查宣传和传染病知识的宣教,对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降低出生人口的病残率,提高人口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婚检;艾滋病;探讨

婚前医学检查是指结婚前男女双方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和生殖器检查,以便发现疾病,保证婚后的婚姻幸福,婚前检查内容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卫生指导、婚前卫生咨询[ 1 ]。这个项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的要求,为达到预防出生缺陷而采取的一道屏障,国家为这一项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艾滋病是婚检中的检查项目,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有着深远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以来在本地区参加婚前医学检查的33297例人群,包括初婚和再婚的适龄男女。不分民族。

1.2 方法 采用婚检自愿知情的形式,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参加婚检的人员常规消毒后静脉采血4ml,离心后采用金标法进行,观察3分至20分结果,使用的试剂分别是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发现阳性后分别用以上两种试剂重新测试,如还是阳性再送钦州市疾控中心复查和确正。

2 结果

33297例婚检中,艾滋病筛查阳性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夫妻双方艾滋病筛查阳性的共有3对,64例阳性有61例确诊,7例为孕妇,3例婚前已确诊,64例阳性中有1例外省人(重庆人)嫁入。艾滋病筛查阳性合并梅毒筛查阳性的有10例。年龄20~25岁的12人,占19.04%,26~30岁32人,占50%,31~35岁11人,占17.46%,36~40岁7人,占11.11%,41~45岁2人,占3.17%。文化程度状况:小学文化10人,初中文化38人,高中文化7人,中专文化6人,大专以上的3人。职业分布:务农16人,司机12人,外出务工21人,渔民6人,个体9人。属城镇户口11人,农村户口53人。婚检中艾滋病人员相关内容构成比及排位情况见表:

3 讨论

3.1 婚检的意义 婚前医学检查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为依据,预防出生缺陷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婚前检查,使适龄的男女双方在婚前了解双方身体健康状况,找出影响身体和婚育的疾病,由婚检医生指导,使双方在结婚生育前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利于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促进家庭的幸福,婚姻的美满。

3.2 艾滋病的危害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2],是人类感染免疫缺陷病毒,严重者死亡,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世界性公共问题,是我国指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其主要的传播途经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HIV感染者中有18%为女性,宫内感染为HIV母婴垂直传播主要方式,无论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还是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25%~33%受感染[3]。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它能侵犯人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其它疾病,使感染者生活质量下降,生产能力也随之下降,最终至家庭贫困,影响了家庭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兴盛。

3.3 婚检中艾滋病人员状况 婚检人群来自社会各层次,绝大部份处于性活跃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还有某些媒体的不当影响,导致婚前产生。26~30岁的人群、文化低的人群、农民及外出务工人群、司机是高发人群。

3.4 干预措施 加大婚前检查、传染病预防、性保健、生殖保健,围婚期保健,围产期保健等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把宣传知识覆盖的边远闭塞的山村及农民工场地、学校、宾馆、发廊、娱乐场所。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重视生殖健康,珍惜生命。还需要政府的重视,各层次人员参与,如村干部、村保健员、防疫人员、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对艾滋病人员实行“四免一关怀”政策,对艾滋病的孕妇进行追踪管理,定期孕检及心理辅导,母婴阻断,定点医院分娩,并对艾滋病孕妇分娩的婴儿实行人工喂养追踪指导,对艾滋病病人的妻子或丈夫进行追踪和心理辅导,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关心并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使他们关心自己的身体,关心身边人的身体,以防传染更多的人。同时婚检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婚检技术质量及提高咨询、指导技巧,及时做好婚检工作统计分析,向上级相关部门上报,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牟洪江,杨梅,王伟人,何蕾.贵州省孕产妇HIV、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1(28):3.

[2]刘应麟主编.传学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64-70.

[3]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185-186.

上一篇:红金消结胶囊联合理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 下一篇:浅析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活环境对流动决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