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私有化助转型?

时间:2022-03-28 09:05:44

戴尔私有化助转型?

从辉煌到平庸

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朗德罗克的戴尔公司,是制造和销售个人电脑的先驱。1984年,19岁的迈克尔·戴尔以1000美元的注册资金在大学宿舍创建了戴尔公司,并依靠“颠覆性”的直销模式和低成本制造使平价个人电脑走进寻常百姓家。戴尔公司也借此一路打败IBM等品牌,一度成为全球PC霸主,戴尔公司在1988年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公司股票市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更是奇迹般地超过1000亿美元。

戴尔公司的辉煌持续了20年,到了2004年,戴尔突发奇想的直销模式如日中天之时,作为创始人的迈克尔·戴尔在收获了无数的荣誉之后,功成身退,极力推荐他的挚友、戴尔直销模式的忠诚执行者罗林斯出任CEO,他自己则退居二线专门思考战略层面的事。

让迈克尔·戴尔始料未及的是,戴尔公司很快走上了下坡路。就是这一“退”,问题来了。

在2004年之前,戴尔除了个别时期偶有经营失误外,在整个PC行业内并无敌手,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了PC领域的冠军,但在罗林斯接管戴尔之后,这家公司却逐步走向平庸,不但在欧洲市场增速放缓,而且在新兴市场也束手无策,净利润急剧下降的同时,还将市场份额霸主及华尔街最受欢迎的硬件公司两项桂冠送给了惠普。2006年罗林斯被迫下台,迈克尔·戴尔重出江湖。

但迈克尔·戴尔复出却不是“时候”,梅开二度只是一种幻想。2007年2月,国际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爆发,PC业受到强烈冲击。2009年更是雪上加霜。

作为一家IT上市公司,这几年,戴尔公司有太多的烦恼。

随着苹果、三星等不断平板电脑并取得成功,市场对于传统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出现滑坡,无论是戴尔、惠普或联想都在极力应付这一局面。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报告,2012年四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8980万台,同比下滑6.4%,其中戴尔下滑21%。彭博数据显示,在截至去年11月2日的第三财季,戴尔总收入为137.2亿美元,同比下滑11%,其中王牌业务台式电脑收入同比下降8%;净利润为4.75亿美元,同比下滑47%。

当戴尔公司长期依赖的客户定制直销业务由盛转衰后,其市场表现更是惨不忍睹。在过去5年内,其股价跌幅超过四成,同期标普500指数却上涨近4%。目前,PC销售仍占戴尔公司收入的一半,但这块业务利润越来越薄。盈利的下滑,拖累戴尔股价整体表现。截至今年1月中旬,戴尔公司的市值已缩水至大约190亿美元。

而更令公司高层难以接受的是,戴尔公司目前的市盈率为7.54倍,几乎低于任何一家企业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电脑硬件商的估值。但反映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最近12个月GAAP毛利率却不是那么糟,戴尔公司为21.3%,处于16家公司中的第10名。

在过去的4年中,戴尔已经投入127亿美元来应付个人电脑市场下滑,进而转向更加复杂的服务器、数据存储和计算机网络等,但直到现在,华尔街和大多数媒体依然将戴尔公司称作PC公司。戴尔公司就像中了魔咒一样,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脱身,难以重塑形象。

同时,在股市,外界时不时拿他的公司与苹果进行财务比较,这让迈克尔·戴尔特别难堪,还必须确保忍受。

私有化并非灵丹妙药

对很多上市公司来说,公开交易需要满足的各种要求并不是那么容易承受的。上市就意味着“赤身”,需要按季公布财报,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信息,并在业绩无法达到预期的时候面临来自投资者和卖空者的压力。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戴尔一方面需要为未来转型作持续投资,另一方面,也需要拿出稳固的财务数据应付资本市场的挑剔。这束缚了戴尔,使其无法作出快速的战略选择,无法在华尔街的注视下展开必要的变革,重振公司的营收和利润。戴尔公司亟待私有化。通过这次私有化交易,戴尔的公司运作将离开公司视野,47岁的迈克尔·戴尔将成为戴尔的第一大股东,确保公司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所谓“私有化”,是指一家上市公司宣布退市,其股票不再在公开市场交易。通俗地讲,“私有化”就是几位大股东共同出资买下市场中的流通股,完全掌握公司的所有权。

私有化完成之后,戴尔公司将从纳斯达克退市。通过私有化退市,戴尔公司才能规避美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摆脱来自股东的压力,专注于战略转型。但私有化并非灵丹妙药,私有化虽说可以使戴尔公司避免股市的压力,但如何跟上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实现从PC公司向服务公司的转型,将是戴尔公司要面对的本质问题。

作为老牌科技厂商,戴尔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架构,中层管理人员众多,相互牵制和攻讦。这导致戴尔失去了明晰的战略定位,外界只能将其视为PC公司。私有化或许能缓解外患,但戴尔公司的内忧也亟待化解。

戴尔公司谋求转型,困难重重。例如IT服务市场虽然利润率很高,竞争也很激烈,IBM、惠普、甲骨文等厂商都在布局这个市场。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迅猛发展,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大行其道,PC制造商的产品面临被边缘化的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由于个人电脑市场陷入停滞,戴尔一直在寻求转型,只是屡屡受挫。早在2010年,戴尔就曾推出一款拥有巨大屏幕的安卓智能手机Streak,但因业绩不理想,第二年就停止销售。2003年,戴尔曾推出同苹果iPod竞争的音乐播放器,但3年后又被市场淘汰。与戴尔不同的是,美国IBM公司较早就进行转型,并取得了成功。2005年IBM把PC业务卖给联想集团,把自己定位成一家软件和服务公司,目前其80%的营业收入来自于服务和软件。

戴尔公司私有化之后虽说摆脱了股民的压力,但依然需要去迎合投资者,也就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出资私人持有戴尔公司的那些投资人。还有信贷人要追债,杠杆收购进一步扩大戴尔的长期负债,目前该数字是53亿美元,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第一咨询(First Data)在2007年以250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私有化,直至今日仍旧有230亿的债务要偿还。

戴尔目前还承担着私有化交易带来的巨额债务负担。没有了公开上市股票的戴尔,将会把大部分的现金流用在偿还债务利息上来。戴尔公司在股市净身出户后,以后再想通过股权收购其他公司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要并购,只能掏真金白银。

《华尔街日报》说,私有化交易将允许迈克尔·戴尔继续将公司重点转向企业硬件、软件和服务。但是,戴尔能否成功转型还很难说。一些竞争对手对戴尔私有化交易嗤之以鼻,惠普在一份声明就大泼冷水,“戴尔的前路非常艰难”。法国财经网则认为,戴尔转型太晚,IBM、惠普和甲骨文等已捷足先登,占据了企业服务市场的高端,而像苹果、联想那样走“软硬兼施”的路线又非戴尔所愿,戴尔未来不容乐观。

前程诡异

作为早期PC的领导者,戴尔是最后一个坚守阵地的人,戴尔公司转型,则表明PC时代正式终结。如今戴尔又成为资本市场科技股的“弃儿”,而私有化只是手段,私有化以后,戴尔要面对更根本的问题是,要抓住移动互联网的趋势,实现在产业链上的攀升,跟上移动互联网和服务化的时代潮流,这又谈何容易?

私有化举措或许能够给戴尔争取一些时间,但是不太可能根本上扭转目前的困境。戴尔公司虽说现在已经具备了成为一站式科技服务提供商的多数元素,但无论是从技术角度抑或组织角度来看,都没有将这些元素整合起来,更未显示集成效应。我们仍然很难想象出戴尔如何摆脱困境,倒是有一种可能,戴尔将重新梳理集成业务,将来它很可能被分拆出售。

与当年的惠普一样,剥离PC业务并非荒谬,而IBM也正是将PC卖给联想才轻装上阵,有了本质上的转型。在资金压力下,戴尔出售现金流业务而保留高利润业务也算符合戴尔一直以来的策略。

戴尔需要集中资本和精力,使业务转移到企业解决方案和计算机服务上来,而要发展企业服务和软件业务,戴尔就不得不进行收购交易,问题是何时才是一个好时机。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私募资本能在收购交易中提供多少支持,私人投资者对投资回报周期有着自身的要求。微软作为戴尔私有化交易的主要投资者,或许会在戴尔未来进行收购交易时给予更多的财务支持,但微软近来也是泥菩萨自身难保。

戴尔私有化有微软从中“掺和”,这样一来,戴尔与微软关系更加微妙。微软出资20亿美元贷款支持戴尔私有化,外界猜测微软只是为了让双方的关系更紧密,推出更多使用Windows的设备。殊不知,这有可能损害微软和以前厂商的关系。而戴尔大部分设备本身就是基于微软平台。戴尔之所以PC行业下滑,也正是因为微软的操作系统在移动端不如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如果靠资金绑定微软和戴尔的关系,戴尔反而被微软绑在战车上。

尽管人们对戴尔公司的私有化持怀疑态度,但不管怎样,此次达成的私有化交易对于戴尔而言是个分水岭。戴尔何去何从,前程诡异。

诚如迈克尔·戴尔本人所言,“这还需要更多时间、投资与耐心”。

—陆永花

上一篇:舌尖忘不了的那种幸福 下一篇:全国草莓汇聚通州 多项活动添彩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