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介入治疗更精准化

时间:2022-03-28 07:02:36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杀手”,每年大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约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其中,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15.9%,冠心病介入治疗例数超过 45 万例,逐渐逼近美国每年 60 万例的水平。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熟,更多的临床要求体现在临床治疗中。

干一行,爱一行

魏盟教授小时候的梦想其实是当工程师,但冥冥中自有天意,各种机缘巧合让他成为了一名心内科医生。高考后他去了新疆石河子医学院学医,巧合的是他的父亲也是从那个学校毕业的(作为学校的第一届学员)。时隔三四十年,他作为后的第一届学生也就读于同一所医学院校,踏上了跟父亲一样的医学之路。好学的他,毕业后并不满足于现状,在学校附属医院工作的同时,他想着要继续读书和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一个南京的进修班,通过这次学习,他大开眼界,报考了陈灏珠院士的研究生,一直读到博士毕业,之后进入中山医院工作了十几年。

魏教授说:“我们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选择机会多,可以随意换工作。”那时候更看重干一行,爱一行。他选择了学医,选择了当医生,就爱上了医生这个职业,并把它做好。魏教授动手能力极强,是个多面手,对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及起搏器、电生理等应用都能信手拈来,后来为了学科的发展,他选择了主攻心脏介入方面,放弃了一些其他学科。2000年的时候,由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心内科主任退休了,院长希望有人能带领团队发展,所以将魏教授从中山医院“挖”了过来,带领六院的心内科走向一个高峰。

精确介入治疗指征

冠心病又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给心脏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了病变。一般是由于脂质、血栓、纤维组织等形成的斑块长在血管里,造成血管狭窄,心脏供血量不足,引起心肌梗死等症状和心脏相应的功能障碍。一般发现狭窄严重或血管突然闭塞的时候,医生都会建议患者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最常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放支架”。医生将金属导丝和导管穿过患者的桡动脉(手腕处)或者股动脉(大腿根部)等血管,沿着血管进入心脏,到达冠状动脉,在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用一个可充盈的球囊将狭窄或闭塞的血管扩张开,并用一个特殊的管状金属支架撑住扩张的部位,保持冠状动脉的开放。

这种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狭窄的冠状动脉,保证心肌的供血量,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随着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也在扩大,魏教授说,如何及时治疗那些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这需要我们精准优化冠心病治疗的评估系统。

不是有斑块就要放支架

检查设备的普及化,使很多人依靠CT检查就能查出是否患有冠心病,现在冠心病早发较严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查出有动脉斑块的人很多。那么,是不是发现斑块就要做支架?答案肯定是否。那如何精确判断一个患者是否需要进行介入治疗呢?魏教授说:“除了一些无创伤的方法,如各类负荷试验外,近来还推荐在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斑块阻塞了管腔时进行更精确的评价。如检测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冠状动脉的血流分数等,尤其后者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病变程度是否会造成缺血,是否需要放支架。”具体操作就是利用冠状动脉造影指引,把一根细细的导丝插到冠状动脉远端,这种导丝的头端有感受器,有的可以探测血流速度,有的可以探测压力,如果冠状动脉的某一段有狭窄,血流通过这个狭窄时,狭窄的下游血管的血流量或压力就会变化。若狭窄轻,那么狭窄远端的压力,或者说血流量就不会减少,即使在心脏需氧量激增时(如剧烈运动或使用某种药物模仿剧烈运动的情景),狭窄血管的远端仍然不会缺血。如果狭窄程度重的话,就像一个闸门快关上的时候,远端的压力一定会减小,血流量也会减少。因此,医生就可以利用这根细导丝精确地记录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压力及血流量,并准确判断出这些狭窄是不是需要放支架。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明显减少不必要的支架放置。

2016年我国最新版介入治疗指南别强调,做冠状动脉造影也好,CT血管造影检查也罢,病变血管在50%~70%狭窄范围的时候,不要急于放支架,而建议做负荷试验,负荷试验除了诸如平板试验、核素、磁共振等非创伤性的评估方法外,冠状动脉血流分数储备的测定也是备受推崇的,而且可能是最准确的。所以临床上要规范介入治疗的标准,不要看到狭窄就放支架,应该综合考虑,选择需要的患者、需要的病变去进行治疗。

药物降解支架,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魏教授说:“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从操作技术角度来说,已经到达了一个平台期,以后做一个介入治疗就像外科开一个阑尾手术那样普通。”虽然介入治疗已经如此普遍,但毕竟植入的支架对人体来说是个异物,支架长期支撑在那个位置,会影响血管的正常收缩功能,会影响检查,而且也存在断裂等危险。冠心病患者如果不放药物支架,动脉硬化一般会在术后5年左右发生,而放了药物支架,反而会提前,可能术后2~3年就会发生动脉硬化,因此现在的支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现在提出了新的观点,药物降解支架(或药物球囊),即治疗以后不留残体,任何东西都不留下来,还给你一个最初的血管。这个理念很好,但现在实际的产品还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可降解支架在降解的过程中会刺激血管炎症反应,刺激动脉粥样硬化,且现在的可降解吸收支架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降解吸收完,时间还太长,不利于血管恢复。所以,药物降解支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结构上让它更精细一些,从时间上让它降解的速度更快一些。

虚拟现实技术,让教学更逼真

除了潜心临床治疗技术外,魏教授还从事临床技术的标准化和新技术的应用等工作。他们将临床教学与时下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VR)相结合,让学员带上特殊的VR眼镜观看,学员所看到的画面如同他就在导管室、在手术台旁。抬头可看见显示屏,左转可看到监护仪、患者的脸,右转可看到助手、血管内超声等。这样通过事先全景录制的各类手术以虚拟现实技术显示,可以使初学者感受不同类型的心脏手术,反复观摩学习,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魏教授还称,以后还可以做患者版的虚拟现实视频,给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观看,这样很多不好解释和不容易理解的手术,都能使患者更明了。

(魏教授每周一下午、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

魏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7、8、9三届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介入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美国心脏病学会委员(FACC),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委员(FCCP),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特约编委,《临床心血管病》《介入放射学》《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国际心血管病》《Chest(中文版)》《JACC(中文版)》《中华老年多器官衰竭》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冠心病、介入心脏病的临床工作和研究,有较高的造诣。曾承担及参与多项部级、市部级科研课题,100余篇,主编《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内科急诊》,副主编《实用心脏病学》 第4、5版专著1部。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技术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冠状动脉内多普勒导丝描记技术的临床应用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上一篇:石头剪子布,药物“窝里斗” 下一篇:诊断不孕症有了“新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