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教材比较研究

时间:2022-03-28 12:26:25

“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教材比较研究

在目前“一纲多本”的教材编排体制下,不同的教材对同一个教学内容的编写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为每一套教材的施教者,我们不能只为眼前的教材所困,必须“跳出教材来看教材”,吸取每一套教材的长处,为我们所用。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我们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西南师大版这五套教材上的同一个内容——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进行了比较,以求得一定的发现。

一、情境引入的比较与分析

五套教材首先都创设了一个“平均分”的生活情景。其中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都以情景中的“一半”作为切入口,引出最简单的分数■;而西南师大版则是直接从情景中指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但同样是这个“一半”的出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这四套教材也有一些微妙的区别。

【苏教版】先创设了一个“2位小朋友在郊游当中要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的情景。为了体现公平,当然要平均分。

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2=2个。

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2=1瓶。

那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半个。

【北师大版】创设了一个“2人分苹果”的情景。

2人分2个苹果,每人是2÷2=1个。

2人分1个苹果,每人分到半个苹果。

【人教版】创设了一个“2人分一个月饼”的情景。

每人一半,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

【浙教版】创设了一个“种一半地”的情景。

先讨论一半的意思,再指出“把一块地平均分成2份,1份是一半。

可以说,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浙教版都是为了向学生表明这样一个意思,把单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一半。但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都遵循了一个由“具体操作再到抽象”的原则,即先通过操作引出“一半”,再由一半引出■。特别是苏教版、北师大版还让学生经历一种由“每份是整数个到每份是半个”这样的过程,努力沟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比的数学思想。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一半的理解似乎又深了一步。而浙教版是“先直接讨论一半的意思,再指出一半的定义”,似乎是“先抽象再具体”,好像有点不合乎逻辑。

二、学习素材的梳理与分析

五个版本的教材,首先都创设了一个“平均分”的情景,然后用平均分当中的一半来引出■,再通过操作活动来加深对■的理解,最后或是引出分数的概念或是比较大小。

1.引出第一个分数的梳理和分析

在理解一半后,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浙教版都直接指出一半用一个数来表示就是■,或半个就是。这样一来,分数的引入就以“一半”这个词为跳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是西南师大版是直接指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有点灌输的味道,稍显直接了一点。(如下图)

综合五个版本的教材来看,都是以■作为第一个分数来引入的,这个方法是十分正确的。首先它是一个分母最简单的分数,最容易操作而且直接明了。其次,它还有一个简单的词义外壳包装——“一半”,学生容易理解。

如果借助表格理解的话,可以是这样一个表格:

2.理解分数的学习素材分析

由于本块内容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起始课——认识几分之一,所以比较浅显形象,以感性认识为主。主要分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层面:动手操作折(涂)分数。基本都以■或■为对象,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不断进行变式,从中感悟分数的共性内容。

【人教版】在让学生理解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后,思考:那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分之一,写作( 。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通过操作、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折出来的形状怎样,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一定是■。通过刚才分月饼(圆形的■,到正方形的■),其实是在不断舍去分数的外在属性——形状,而指向分数的本质属性——平均分。不管形状怎样,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一定是■。

【北师大版】在引出■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涂一涂的练习。

这样也是在向学生透露一个信息:■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很多,为什么这些不同的形状都可以表示■呢?原因只有一个,它们都平均分成了2份。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

另外的版本不再一一说明,附图。

【浙教版】

【西南师大版】

【苏教版】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再在小组里交流。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为了理解分数的真正内涵,5套教材都采用了动手操作的方法。在操作中,学生的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就为我们的比较提供了素材,也为变式提供了材料。在教师的引导、追问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就逐渐从表面到了核心。就是说,只要是平均分了,就是分数;同样的分数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关键是是否平均分。

第二层面:通过意义比大小。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安排了通过分数意义来比较大小这样一个环节,但还是要基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比如■和■,在同一个等圆中,前者是平均分成2份中的1份,后者是平均分成4份中的1份,肯定是前者大。这种基于分数意义上的比较大小,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找到分数的数感也是十分有益的。

两个层面比较如下:

我们发现,在通过涂折对分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北师大版和西南师大版是最充分的。苏教版和浙教版只涂折了一个■,人教版只涂折了■,也都进行变式了,但就显得学生体验过程不够长,感觉太仓促和局限了。北师大版和西南师大版通过对两个分数的不断比较,就拉长了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也比较深刻。浙教版和西南师大版,都不安排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是可惜的。因为大小比较的前提还是要基于对意义的理解,虽然教材提供了直观图,但这种直观图必须理解了意义才可能画出来。

3.分数定义的分析

本学段的分数还是一种初步认识,所以对分数的定义也是一种描述性的,以感悟为主。五个版本的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都在第一课时出现,人教版、浙教版在后面的课时出现。其中苏教版只用一个分数■就引出了分数定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单薄的味道,而另外几个版本用多个分数来引出分数,给人的感觉就丰富多了。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 练习题型、题量的梳理与分析

【人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两个练习:

2.在里填上“>”或“

第1题是填分数,一共有4个图形,分别是圆、十字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所提供的图形比较丰富,平均分的方法也比较多,而且答案都是几份中的一份,巩固了今天所学的分数。第2题是比大小,借助于图,为比大小提供了感性支持。

【浙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三个练习:

1.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

2.按要求涂色。

3.下面哪几个图形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面积的■?

这里的三个题目,第1题和人教版的第1题意义是一样的,但人教版提供的图形比浙教版丰富,浙教版在三角形的分法上别出心裁。这里的第2题是为了突出里面部分和整体的数量关系。第3题是为了体现分数的平均分。

【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四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4.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小于它的■?

第1题是看图填分数,提供的图形也比较丰富,分法也比较巧妙。第2题的看分数填图和第1题刚好相反,抽象程度比第1题高,分法也比较丰富。第3、4两题都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

【苏教版】一共安排了6个题目: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4.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

5.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6.《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第1、3两题都是填分数,但第1题提供的图形比较简单,分法也很一般;第3题主要是为了孕伏分数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第2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第4题既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第5题,先涂色,再比较大小,学生印象更深刻。第6题是对学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亮点。

【西南师大版】安排了3个练习:

第1题,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第2题,思维含量不大,主要巩固分数的读写。第3题,太过笼统,指向性不强。

我们把以上信息列成一个表格: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紧扣了课堂中的学习素材,注重用多种形式来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又注重了材料的丰富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其中,苏教版的练习最为丰富,但1、3两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精简题量;西南师大版的练习太单一;人教版的练习内容似乎又太单薄了一点。

综合上面的教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编排上都有着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往往可以直接引用;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每种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责编 金 铃)

上一篇:操作 感悟 建模 下一篇:电脑课上的“游戏”教学法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