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都市报哀悼日封面比较

时间:2022-03-27 02:43:56

晚报都市报哀悼日封面比较

对于中国媒体来说,5月18日所知的最重大的信息是: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

对于中央政府的这一重大决定,全国各家晚报都市报在5月19日都进行了重头报道。怎样才能准确地传达出这一重要政令,表达从官方到民间举国哀悼的氛围?各家报纸尽展其能,尤以封面的制作最见心思,最具代表性。哪些媒体的封面更能传达出这一新闻的内核?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封面表现力方面似乎难分轩轾。不过,在给定标准之下,我们还是可以对这些封面进行得失评判。这里,笔者择取全国20多家主要的晚报都市报的封面做一评析。

简约版式

研读各家晚报都市报后发现,无论是8开“小报”,还是对开“大报”,绝大多数晚报都市报类报纸在表达“全国哀悼日”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上做到了全力以赴:在这次新闻面前,绝大多数晚报都市报在封面上都没追求大信息量,而是选择了单纯――然后全力以赴传达它。“大创意通常很单纯”,①也就具有超强的冲击力,这些异乎寻常的封面设计,像楔子一样扎入读者心中,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比如《成都晚报》,以超大的“哀悼日”3字竖放,作为主标题,几乎贯穿了整版,将汶川大地震的信息、国务院的决定放在眉题位置,全版文字仅100多字,最下部,仅以小小的捧烛祈祷群像图做衬,信息交代清晰完整,排列疏密有致。再比如《南方都市报》,以“哀悼日”做主标题,主标题下,则提取国务院决定中的核心信息,一条一条单列,版面上更是简单至极。不过,这一版面稍欠细节修饰,大气有余,精致不足。

多数晚报都市类报纸封面几乎不约而同以简约为追求,但也有例外。比如《钱江晚报》在封面处理上沿袭了日常版面的风格,依旧追求信息量,这就几乎淹没了当天最重要的信息。而且,该封面主标题为“安息,逝去的亲人”,不是在“哀悼日”上着意。笔者以为,这样的标题在地震过程中任何一天都可以使用,并没有将当天最新、最重的资讯凸显出来。“每个版面的设计都应该有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就是突出应该强调的地方,既反映了编辑部的决定,又为读者指明阅读的起点。”②这个封面表明,编辑正确判断到地震种种信息的重要性,但对哀悼日设立之意义,似乎没有更加重视,以至于将此信息淹没于纷纭文字之中,跳不出来。

文字冲击

对于报纸来说,传播信息是报纸的第一功能;其次,能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传达情绪以影响读者。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是为最佳。因此,主标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主标题一般要求交代最重大、最核心的信息。

在哀悼日,非常突出的一个现象是,报纸封面大标题多是使用一个单字或一个词组。比如“哀悼日”、“国殇”、“悼”等,而非像编排普通新闻一样,把主标题提炼为一个完整的判断句。大家似乎有一共识:简单能带来力量。

按照这些主标题的取向与效果,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可以叫做直点内核型。这些主标题表述相当简练:“举国哀悼”、“全国哀悼”、或“举国哀悼三日”、“哀悼日”,如《楚天都市报》、《西安晚报》、《生活报》、《南方都市报》、《三秦都市报》、《新安晚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京华时报》、《成都晚报》、《三湘都市报》、《河南商报》、《大河报》、《羊城晚报》等。标题虽短,却可读出是举国统一行动,其中有国家意志在焉。在版面效果上,极具冲击力。

偏于财经方向的综合性日报《东方早报》,封面主标题是:

5・19-5・21

全国哀悼日

下半旗志哀

这一标题呈现的核心信息,非常完备精当,处理也很醒目,同时还向读者清晰传达出,此决定系国家决定。

第二类,可概括为超级浓缩型。大标题选择“默哀”、“哀悼”、“悼”和“哀”,以一个字或两个字做标题。《都市快报》、《现代快报》、《东方今报》、《华商晨报》、《扬子晚报》等5家报纸封面即是如此。乍一看,和第一类区别不大,但从信息传达的清晰度来说,这些标题是有一定不足的。笔者以为,在这一新闻中,最应该表述的是“全国哀悼日”这一信息,以表明是一个国家政令。上述这些主标题对国务院的决定“全国哀悼日”作了延伸发挥和情绪阐释,却没有表达出哀悼系政府主动决定的意思来。

《都市快报》的封面以“悼(超大字号)――32467遇难者(小字号)”这种组合,作为版面最突出的主题,无论是对新闻核心信息的把握,还是信息的组合,都有所偏失――国家哀悼日并非仅仅是对已统计出的32467遇难者,显然也包括更大量的待发现的地震罹难者。

第三类,封面主标题选用“国殇”。如《成都商报》、《现代金报》,或加以变化,成为“汶川伤国之殇”(《齐鲁晚报》)。

图片选择

相当多的晚报都市报早已把报纸封面编排成推销内页报道的海报。但是,即使尺寸不怎么大的图片,实际上也会限制版面上其他元素的数量。所以,这次在面对重大新闻时,不少报纸直接摒弃了图片,直接以超黑大字冲击人们的视觉。不过,以文字与图片相配合的报纸也占了相当比例。图片往往使读者一目了然。它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传达彻底,让人难以忘却。

图片可分为两类,一是照片,二是设计图片。

照片方面。这次各报封面所选照片,其实相当有限。新华社记者所摄的地震遇难学生的手部特写图为多家报纸封面选用。《新京报》、《华西都市报》、《河南商报》等多家都市报都使用了这张图。用这张图来表述汶川大地震之惨烈,来显示全国哀悼日设立之必要,是恰当的。

也可见到封面使用军人勇救废墟中的孩子的图片,比如《钱江晚报》、《大河报》等。由于重大的灾难,比如洪水、火灾等等往往都出现军警救人的场面,因而在地震灾难中,这类镜头并不具有独特的意义,故而媒体封面选用较少,也在情理之中。

设计图片方面。蜡烛这个意象为多家媒体使用,作为版面元素呈现于封面的,有《潇湘晨报》、《东南快报》、《楚天都市报》、《重庆晨报》、《华商报》、《三秦都市报》、《成都商报》。《现代金报》、《重庆商报》等则使用了手捧蜡烛的人物照。燃烛以寄哀思,这几乎是中外通用的经典象征物。那微弱摇曳的烛光,让生命的无常在这里得到渲染,也让生者的祝福在这里得到表达。

笔者认为,对于烛光这一意象,以《京华时报》的运用最为精致。在版面上,主标题“哀悼日”并没有像一些报纸一样撑满版面,而是以小见大,以版面上的大色块的黑色背景营造出哀思的氛围。该封面所用蜡烛为红色,在凝重的黑白基调中,这一抹亮色,不仅在视觉上较为抢眼,而且从情绪上来说,红色也会在悲恸之中,给人以希望与鼓舞。在这里,不但传达出信息,还营造了一个氛围,引领起情绪。白花等意象也有一些媒体使用,但未见出彩,多流于寻常。

注释:

①(美)奥格威著 庄淑芬译:《广告大师奥格威――未公诸于世的选集》,三联书店,1996年1月第1版,第68页

②(美)莫恩著 陆炳麟 江和平编译:《美国报纸组版和设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190页

(作者为南方都市报时事新闻中心要闻部主任助理)

上一篇:《情感密码》打开了什么锁 下一篇:《新闻记者》媒介批评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