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朦胧烟雨雨巷寻香

时间:2022-03-27 10:38:16

走进婺源,恰逢菜花绽放春雨时,漫天烟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行迹。烟雨前行,幌若渐入仙境……婺源是一位柔情的乡野女子。山为眉黛,水作明眸。油菜花儿是她漂亮的衣衫,清香的“仙芝茶”是她美丽的裙裾。古老的香樟树散发出幽幽不绝的气息,是她那醉人的体香。腾腾升起的雾气,又为她的面孔笼上一抹乳白色的轻纱,时而遮掩,时而拂露,这女子就多了一丝差涩和妩媚。婺源,中和了江北和江南乡村的性格和气质,既弥荡着浩浩的乡野气,又散发着幽幽的书卷气,“婺”这一汉字就是对此最为形象的概况。一位女子,左手持长矛,右手文墨,亦武亦文,这就是婺源。

山下多水,或潺潺清溪、或汪汪碧潭、或涧涧小河,也是一味的绿着。我不知道是山下的绿意积淀了山下的绿水,还是山下的绿水滋养了山上的绿林,山水相依,肝胆相照。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走进这般情境,睁眼是绿,闭上了眼,还是绿,似乎浓浓的绿意也渗入我们的眼睛,渗透我们的全身。在婺源的绿中,连做梦都是绿色的。这是我所见过的中国最绿的地方。绿,那是生命的色彩。在绿的世界,你能感受到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得鲜活和畅快!太绿了,人就如同活在梦幻世界中一样。活得太梦幻了,美是美了,却显单调。于是,这里的古人们就把自己房屋的色彩设成黑白,粉白色的墙,黛黑色的瓦。这样的房屋隐现于疏枝密叶、烟光水雾中,显得朴素淡雅,端庄分明,像极了一幅水墨画:于是,这里的现代人就把田园种满金黄色的油菜花,一块块黄色的景致,铺展在村落、田野的画布上,美得像油画,引领着我奔向向往之地。

房屋依山傍水,清溪两岸即是人家。房屋多为两层,楼下供奉祖先祠堂,楼上住人,中间是敞亮的天井,引清风,招日月,接天雨。若是晴天,日光下彻,再有清风徐来,家人围坐于天井之下,沏一碗新炒的“仙芝茶”,茶香袅袅。阴雨天气,丝丝细雨从天而落,敲打着蓄水的大缸和青石地面,叮咚作响,似乎在绵绵不绝地讲选着光阴的故事。山水之中藏着一个个屋子,屋子里面又养着风雨日月,这天人合一的境界才是人最为本真的存在吧。房屋上缀有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雕刻人物花鸟,禽兽鱼虫,皆寓吉祥如意、福禄寿喜、仁义礼智信之意。我伫立于屋前打量着这一座座上了年纪的老宅子,遥想着当年主人居住的情景。我的想像是那么得悠远而沧桑,恰若青石铺就的小巷,在长满青苔的古墙中间遁入了一个古香古色的时空。微凉的晨风,撩起村庄的面纱,不老的粉墙黛瓦,徜徉在青山绿水间。马头墙,徽商昂起的骄傲头颅。历尽艰辛,千里征程都陶醉在光宗耀祖中。但,巷子两旁接连的店铺摆挂着各色现代商品,这里的百姓们用浓重的乡音兜售着各种稀奇的物件,还有晾晒在屋上的花花绿绿的长衫短裤,或是看见溪畔浣纱的媳妇,或是迎面相逢一位赶鹅的少年,或是瞧见背着竹篓采茶姑娘的背影,这些在提醒着你这里依然点燃着千家灯火,飘荡着万家炊烟。这里不是天堂,也不是仙境,这就是婺源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啊。

田园,浓郁着菜花的金黄,层浪推没村庄的背影。农夫,手执牛绳,肩挎犁耙,倒影在沧桑的古石桥下。纵横的阡陌,分不清过去和现在的界限。时空,遁人欲说还休的絮语中。黛色的远山层叠而来,翻开陶潜那个时代的一页页耕田史。然后,我站在地平线后,独看一抹绛红,该有多少热血浓酽泼染。我轻轻叹息,抽长远古青丝,让徽州人焕发历史和青春的光芒。暮色牵着收工人的衣角,悠悠然,哼着晚归小调,嗅了嗅油菜花香,憧憬明天浮出山光水色的生活。里程不长,荡一篙春水,深浅的河流悠闲地穿过弯月般的拱桥,岸边有小浣衣女,于青石板上晃动搓衣的身影。红荷包鱼游弋在河汊里,竖起惊恐的眼神。

寻访过,无数的高山大川,莽野的处女地,我的灵魂从未如此激情。油菜花开,层叠而上的波涛,直涌云端。山民引动熹微的曙光,占据视觉高端,好让外乡人揽尽泛滥的妩媚。那饱含爱意的朵朵,在天地间粲然。淡如流云的诗意,结晶着粒粒痴情,跳跃在希望的田畴。两湾倩影静卧在碧波上,与飞过的鸟儿对话。一叶小舟翩翩而过,船头的渔翁,独钓岁月之得失。走近千年的古樟树,心跳犹似快马。树起的牌坊和旗杆,夕阳残照下依然耀眼:石镂,木刻,砖雕,流淌恢弘而典雅的徽派艺术芳华:茶商,木商,粮商,垄断商埠的丰碑直上云天。细雨轻敲青石板路,依恋的老人,不肯离去。断垣残壁,斑驳的墙体,写满人事的无奈。枯枝横斜,昔日的美人靠,已是人去楼空,绣球抛落历史烟云里,直教游人浮想联翩。

借着久违的天真,我心中的水响有如钻石般晶莹,原来这一切并不那么抽象。珍存吧,在稍纵即逝的时光里,领取片刻宁静。一株小草,一束野花,足以慰藉曾经受伤的心灵。在这如歌的牧场,我会好好拾掇纷乱的思绪,把每一寸光阴收入怀抱,镶进微薄生命的影集。一种声音,时刻拥抱我、追踪我继续远行。

开普敦:在天涯海角狂欢

在接下来的3月份,开普敦将迎来第三届开普敦狂欢节,全民将在这里享受一年一I欠节庆的欢愉,而远道而来的人们,也能感受开普敦的热情与奔放。都说南非人是好肉的民族。烤肉,几乎可以说是南非人天天烤、日日啖的美味。牛羊猪肉这些普通的烤肉,想必大家也都吃过不少,而这里所尝到的烤肉,不同之处在其酱汁,比如奶昔用作烤肉的酱汁,便是值得一试的搭配。跳羚肉是这里独有的野味。南非的国徽上就有跳羚的图案,来南非不吃跳羚就像去澳洲不吃袋鼠肉一样可惜。虽说是羊,但跳羚肉丝毫没有羊肉的膻味。用南非传统的制作工艺烤制,先将桂皮切细条,插入大蒜内部,然后再用刀尖在跳羚肉上均匀开口,插入大蒜,露出桂皮为准,接着就是抹上细盐、胡椒、辣椒等调味料,撒上洋葱上火慢烤。跳羚肉的纤维紧致而富有弹性,鲜嫩的肉汁伴着滋滋作响的声音,令人顿时食指大动。由于肉质鲜嫩,即使烤上七八分熟也不会老到塞牙缝,这对于很多不习惯西式烤肉血淋滴答的中国游客而言无疑是件好事。除了生烤跳羚肉,还有一种腌制后加以熏制的跳羚肉,一片片切得很薄,周边点缀红绿蔬菜和小颗粒奶酪,放在白色的大瓷盘中,清香鲜美不油腻。

在开普敦,无论是路边摊,还是高档餐馆,都有烤肉的踪迹。而在高档餐厅品尝烤肉,虽然少了份原始非洲的粗犷,但又增添了一份欧洲大餐的优雅。更重要的是,在开普敦的一些高档餐厅中,传统南非烤肉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良,既保留南非本地优良的食材,又融入各地文化的精华。加上开普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品种丰富的香料,更能烤制出各色创新的烧烤美味。每逢三月,开普敦将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狂欢,艺术表演、舞蹈狂欢、音乐盛会,在狂欢节日里,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节日期间,几乎所有的市民都来到梵沃克(Fanwalk)大道上狂欢,吸引了来自整个南非的艺人和世界各地的游客。而在露天看台上,每天下午将上演乐队的精彩表演。由数十个方队组成的表演团队,近2000名舞蹈演员,在长达1.3公里的大道上,狂欢就此展开。在狂欢节期间,盛装游行的歌舞队各自展现拿手绝活,而这更为游客们留下了特别而难忘的回忆。

据开普敦狂欢节CEO Jay透露,今年的狂欢节将会将精彩延续,将进一步升级现场布置,带来更高规格的全民狂欢派对。毫无疑问的是,每年的开普敦狂欢节都集聚了团队智慧,包括设计、制作、舞蹈编排等专业人士的精心打造,以及成千上万名社区志愿者们的积极参与。正如Jay所言,这个狂欢节日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创造一年一度的全民狂欢,营造社会和谐气氛,更重要的是,它还致力于拉动当地旅游经济,让世人了解一个缤纷活泼的南非开普敦。人们在体验狂欢的同时,不妨也走入开普敦知名的夜店里乐一回。极具魅力的开普敦夜生活,集合了非洲与欧洲殖民地色彩并存的多元文化,令人为之痴迷。而作为世界知名的红酒产地,开普敦还拥有全球最佳海滩变身而成的酒吧舞池,这里向来是游客的好去处。一到夜晚,一旦狂欢节的音乐奏起,开普敦便成为艺术之城,无论是高雅艺术还是街头表演,都能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体验到。作为非洲大陆西南端的著名岬角,好望角北距开普敦48公里,西濒大西洋,东面为福尔斯湾,北连开普半岛,长约4.8公里。地处大西洋和印度洋相会之处,苏伊土运河未开通之前,是欧洲通往亚洲的海上必经之路。

好望角正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强劲的西风急流掀起的惊涛骇浪常年不断,这里除风暴危害外,还常常有“杀人浪”出现。这种海浪前部犹如悬崖峭壁,后部则像缓缓的山坡,波高一般有15-20米,在冬季频繁出现,还不时加上极地风引起的旋转浪,当这两种海浪叠加在一起时,海况就更加恶劣,而且这里还有很强的沿岸流,当浪与流相遇时,整个海面如同开锅似的翻滚,航行到这里的船舶往往遭难,因此,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航海地段。

登上角点,可以眺望到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壮观景色。宽阔无垠的海滩上,海水卷荡起银白色的浪花,排山倒海般,一道道向海岸涌来,就像千军万马前赴后继地奔涌着:海浪撞击在岩崖上,泡沫喷溅,发出天崩地裂般巨响。

搭乘飞机尚未降落,我们便能看到桌山的壮美,这座看似像被刀削过一般的山体,云层覆盖在山顶,就像一层桌布一样罩在桌山上,这些云雾看似形态各异,予人以各种遐想的空间。而实际上,堪称开普敦象征的桌山,是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下了飞机,我们很快能意识到这样一个现实:无论身处开普敦何处,自然美景总是环绕在四周。站在桌山国家公园高耸的悬崖上凝视南极洲,呼吸着也许是世上最纯净的空气,感受着非洲最南端的美,想象着面前印度洋和大西洋正猛烈的斗争着,一切如梦似幻一般。夕阳西下,海水渐渐成了一片红波。在层叠的薄雾中,桌山如同海市蜃楼般浮在海面上,平坦之处好像是用精确的刀功切成的一条直线,与天空合为一体。难怪人们把它称作“上帝的餐桌”。

桌山在南非阿非利堪斯语中意为“海角之城”,是南非的平顶山。桌山对面的海湾有着天然良港,并因桌山得名为桌湾。就像是一位端坐在大西洋边的历史老人,海拔1086米的桌山是南非近四百年现代史最有权威的见证者。它靠近大西洋一侧有两座小山,一座被称为狮头峰信号山,另一侧更为险峻的山峰称为魔鬼峰。它们就像桌山伸出的左右两只手臂,紧紧地拥抱着山脚下的开普敦城区。每逢夏季(10月到翌年3月),挟带着大量水汽的东南风突然被桌山拦住后迅速上升,在山顶冷空气的作用下,一下凝结为翻卷升腾的云团,然后就像厚厚的丝绒桌布将桌山自半山腰齐刷刷地覆盖起来,蔚为壮观。

关于桌山之云还有一个久远而有趣的传说:一天,一个名叫范汉克斯的海盗在桌山附近和一个魔鬼相遇后,他们便在一块马鞍形的岩石旁一边吸烟斗,一边攀谈起来。那天情绪不错的魔鬼向海盗透露,山上只剩下一个为赎回罪孽的魔鬼保留的温暖洞穴。准备改邪归正的海盗灵机一动,提出与魔鬼进行吸烟比赛,谁赢了,那个温暖的去处就属于谁。他们的竞赛一直延续至今,因此桌山上从此总是云雾缭绕。为什么冬天没有云了呢?那是因为魔鬼和海盗现在年事已高,在阴冷潮湿的冬日暂停比赛。

桌山山势之高,山上没有见到水源,但植被却十分茂密,且种类繁多。在这里一年四季人们都可以看到美丽的花草树木。山上的克斯坦博西国家热带花园拥有绝佳的美景,这里堪称世界最早的植物园,园内培育了7000多种植物,即使是植物学家来到这里,也会感到目不暇接。其中2200种为开普半岛所特有,尤其是南非的国花Protea,长得有点像郁金香,但花瓣更挺直、厚实,色彩鲜艳,吸引众多游客观赏。山上的鸟类多得出奇,岩石上、小道旁,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四处转悠。热衷赏鸟的人在桌山能够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还有豚鼠、岩兔之类的可爱小动物在游人身边跑来跑去,有的甚至顽皮地蹲在岩石上让游人观赏、拍照。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此展现。

伊基托斯:隐藏在亚马孙秘境中的城市

伊基托斯是一座位于亚马孙丛林深处的城市,没有公路或铁路与外界连接,对外交通完全依靠航空和亚马孙河水运。城市距离亚马孙河河口有3700公里远,使它成为世界上距离海岸最远的“海港”。在“橡胶热”中,伊基托斯迅速膨胀,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繁忙的城市。著名建筑家、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从巴黎运输建材到此,建造了一座铁房子。亚马孙河中的霸主“食人鱼”牙齿锐利,下颚发达,以性格凶猛闻名。但在伊基托斯,在河里横行霸道的食人鱼却成为了当地人的盘中美餐。伊基托斯位于秘鲁东北部的热带雨林中,拥有近50万人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伊基托斯固执地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密密层层的原始热带丛林的包围中,公路和铁路望而却步,只有乘船或者飞机才能抵达。对于喜好徒步旅行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一个遗憾,但伊基托斯的居民却认为:正是这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才使得当地独特的习俗完美地保存了下来。对于长期居住在热带丛林中的伊基托斯居民来说,“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并不是他们关心的话题。许多伊基托斯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迈出过这座城市,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颇有几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遗民情趣。尽管伊基托斯年轻而“自闭”,但它却是秘鲁乃至整个亚马孙地区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传统的橡胶加工、锯木、纺织、造纸工业在这里兴旺发达,来自巴西、欧美、中国等地的大量商品也涌入这里。此外,因其地处亚马孙原始丛林的腹地,原始森林的绚丽风光也吸引着大量游客。伊基托斯城区不大,3条主干道与亚马孙河平行延伸,将城市分割成若干大大小小不规则的方块。在这个不通公路的城市,汽车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城内居民大多选择价格更为便宜的摩托车代步。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各种摩托车来来往往,如同奔腾涌动的亚马孙河。

由于交通不便,伊基托斯保留着许多与现代社会极不相符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亚马孙河两岸的民居了。这些民居建筑是伊基托斯最地道的景观:两层的木板房密密麻麻地挨着,枯水期时两层都住人,汛期来临后,人们就迁到上层,或者干脆搬上小船,漂泊河上。伊基托斯当地人的血统十分混乱,南亚人、印加人、白种人的特征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有趣的是,当地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肯定是蒙古人种――当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臂部上都有一块胎记,五岁以后会慢慢消失,这与内蒙古草原上的人们极其相似――幼时的胎记会在步入成年时渐渐消失。因此,伊基托斯人相信自己与中国人必有渊源,对到访的中国人也格外友好。

伊基托斯的发展与橡胶有着不解之缘。19世纪中期,游客描述中的伊基托斯仍是一个“可怜的小村子”,只有“22座房子和一座作为教堂的泥草房:除了五六家白人和混血人,伊基托斯的印第安人总人口超不过250人”。但是,随着橡胶的开发,伊基托斯在短短数十年里迅速膨胀为一座有数万居民的国际化商业城市,同时还迎来了欧洲、亚洲和拉美邻国的移民4000多人。橡胶种植园主和巨商大贾在这里集聚,不仅进行商贸活动,也在这里享受声色犬马之乐。而所有的这些,共同组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伊基托斯橡胶热”。

伊基托斯至今还流传着当年许多“橡胶冒险家”的传奇故事,这些冒险家被称为“橡胶男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尔兰商人卡洛斯菲尔明・菲茨卡拉德。菲茨卡拉德是伊基托斯最早的橡胶商人之一,为了打通橡胶的运输道路,获得更大的利润,菲茨卡拉德进发出惊人的热情与勇气――1894年,他乘坐一艘蒸汽机船从伊基托斯港口起航,向海洋进发。途中,他遇到了一条无法通航的地峡,无可奈何中,菲茨卡拉德决定将船体拆卸再发动上千当地土著和白人冒险家,将船体部件拖拉过10公里长的地峡重新组装,进入了另一条航道。后来,为了纪念这一壮举,人们将这个地峡命名为“菲茨卡拉德地峡”。

“橡胶热”是伊基托斯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这段时间实在太短。1876年,英国人魏克汉从亚马孙河热带丛林中秘密采集了7万粒橡胶种子,运回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培育,然后再将橡胶苗送到“日不落帝国”的各个南亚殖民地种植。从此,橡胶走出了交通困难的亚马孙地区,迅速应用到整个世界。到了1914年,精明的商人彻底放弃了伊基托斯,“橡胶男爵”的传奇也成为历史。“橡胶热”的迅速衰落,也使伊基托斯的发展趋于停滞。如今,在伊基托斯修建于19世纪的滨河步道上,只有数座与原始丛林不甚协调的欧式房屋,带着岁月剥蚀的斑驳痕迹,见证着往昔“橡胶热”的时代。而著名的“伊基托斯铁房子”就是其中一座。铁房子是一座具有19世纪典型风格的两层楼房,它建于1887年。这座房子完全由铸铁廊柱支撑,包括螺母螺栓在内的所有建筑材料,全部在巴黎铸造完毕,横渡大西洋后再从亚马孙河入港,由数百名印第安人穿过雨林搬运而来。它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正是那位享誉全球的法国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埃菲尔铁塔便是其最著名的杰作。昙花一现的“橡胶热”之后,铁房子便被人们抛至脑后,无人问津。如今,即使在伊基托斯也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不起眼的房屋竟然与高耸在巴黎市内的埃菲尔铁塔是“同胞兄弟”。

洛杉矶:永不落幕的八卦地带

这座城市无疑是一个活力无穷的城市,多元化的文化与艺术在这里交汇,最热门的新锐时尚在这里进发,星光璀璨的景点不胜枚举,而住在这里的人们更仿佛生活在一个硕大的童话王国。这里,就是洛杉矶。果真,多姿多彩的洛杉矶建筑群,就像一幅幅油画般清晰透亮,精美的涂鸦艺术同样让人感到无限的活力。

黄昏时刻,漫步在洛杉矶的日落大道上,看着那些高耸瘦立的灌木整齐地排列向远方,车灯纵横交错之处,随着街道的延伸此起彼伏,逐渐衰弱的阳光从树木间的缝隙中斜射过来,将一切染成了橘色,朦胧而迷幻。忽然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未曾改变,仿佛电影《日落大道》中经典的画面,时光将记忆深处的某些情绪定格,每当身临其境,这些记忆就会跳出来将所有的场景串联起来,把你带离现实。一出机场便等到了出租车公司免费接送的大巴。在停车场找到了租的那辆福特,便迫不及待地开车上路了。洛杉矶是现代分散化城市的典范,并无起支配作用的中心,城内长达1000余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如蛛网密布,近百个小城市通过各种freeway连接起来,无数穿梭的汽车便是这座城市的强劲脉搏。事实上,游人如果不自驾游的话,真的很费时费力,因为作为仅次于纽约、芝加哥的美国第三大城市洛杉矶的公交线路并不多,也没有地铁。作为世界汽车文化之都的洛杉矶,不但较早普及了汽车,也是全美拥有汽车最多的城市,政府当然舍不得再花巨资去解决早已轻松解决的交通问题。双向10车道甚至12道的高速公路蔚为壮观,可相对每天数百万辆的车流还是显得窄了,很多时候只能被密集的车流挟裹,随波逐流地驾驶着。这里似乎人人都是老手,车速飞快,车距却跟我们国内市区道路差不多的。让我庆幸租车预订时便把第三方责任险、损坏和丢失险都保上了。

大概是长期国内养成了尖前顾后的习惯,我总担心周围的车辆,就更显得步步惊心了。不过,胆战心惊地左顾右盼,倒让我提前见识了洛杉矶的车文化。一路上的豪车名车如过江之鲫不说,周围那些个性张扬的装饰,令人仿佛感受到了当地人的性格。他们或是插上支持球队的旗帜,或是喷着给情人的甜言蜜语,到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到处是挑战创意的特立独行。据说2006年,一位酷爱艺术的女理发师甚至将自己的拍照放大,贴到了甲壳虫车的前车盖上,引得不少男司机因分散注意力而撞车。当天拐上日落大道,正值夕阳西下,金色阳光把道路照射得如梦如幻。这条电影人和影迷魂牵梦萦的街道,洋溢着好菜坞式的光影色彩,令人恍若驶向梦想成真的天堂。

日落大道和洛杉矶旅游产业最吸引人的好莱坞大街是两条只相隔几百米的平行路。日落大道在好菜坞也时常被戏称为“一排吉他”(Guitar Row),街上有大量的吉他商店和音乐产业经营机构,日落音响制作室(Sunset Sound Studios)、西部联合录音室(United Western Recorders)等传奇性的录音制作室在这里并不显山露水。堪称洛杉矶地标的街道怎么取了个“日落大道”的名字,好像有些不吉利。比如,人家英国就傲慢地自称为“日不落帝国”。后来细一琢磨,还是美国人更明智、更现实,世上哪有日不落的事,日落之美同样摄人心魄。再说,日落才有星升起,对于以造星闻名的好莱坞来说,这个名字其实吉利之至。在好莱坞星光大道(Hollywood Walk of Fame),白天也能有耀眼星光。星光大道建造于1958年,从高尔大街延伸至拉布雷亚大道的人行道上嵌有2500颗星形奖章,1960年,星光大道嵌入了第一颗星形奖章,以表彰投身于娱乐产业的杰出艺术家,至今长度也延伸至藤街。星光大道上,不乏游人像考古专家般伏地寻找偶像的那颗星,更有不少疯狂粉丝守着那颗星星或半跪沉思或献上鲜花礼物。

星光大道有两处名声显赫的剧院。柯达剧院是座其貌不扬的建筑,因为从2002年起就被指定为奥斯卡领奖典礼的永久性场所,奥斯卡小金人同时也结束了70年的漂泊旅程,迁入剧院做永久性的陈列,这让剧院成为了影人和影迷心目中的圣殿。剧院只有5层、3585个座位,原名好莱坞剧院,柯达公司出价7400万美元买下20年冠名权后,才被命名为“柯达剧院”。不过,柯达公司2012年因破产保护获准终止了冠名权合同,剧院又改名为好莱坞高地中心了。从柯达剧院到好莱坞高地中心,其间的落寞无奈令人感慨,再听导游介绍那张许多超级巨星走过的红地毯,对名利得失会有更豁达的观感。柯达剧院门口有演员化妆成热门角色迎宾,与他们合影便拥有了一张张完美的“山寨明星合影照”。参观完后,在纪念品商店花8美元“领回”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金人”,也算圆了一个梦。结束了好莱坞的游玩之后从Hollywood Bowl那个十字路口往南拐,经过两三个小路口就可重新驶上日落大道,朝西驾驶不要几分钟,便能到整个日落大道最为著名的“日落地带“(Sunset Strip)。日落大道是一条分割南部西好菜坞和北部西好莱坞的邮政编码分界线。日落地带街道两边林立着许多欧洲风情的露天酒吧、咖啡店、餐厅和时尚名品店,道上的露天广告牌也是业界顶尖的象征。这里还是打望俊男靓女的绝佳地,随处可以见到光鲜时尚得像潮流杂志模特的男男女女。日落大道的这一小部分是整个洛杉矶夜生活的中心,道旁的“蝮蛇夜店”(The Viper Room)虽一度被视为、混乱象征声名不佳,但却是洛杉矶最有名的音乐场馆之一,乐队既有本地名角,也有国际阵容。Whisky A-Go-Go酒吧是摇滚乐迷的天堂,许多伟大的摇滚乐队在这里有过出色表演。

我打开了车窗,不求一闻梦中偶像的芳泽,实在是空气太清新了。停车后,在几幢豪宅边守候过,也没拍到一张明星家居生活的照片,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失败的“狗仔”。比佛利山庄还推出了耗时约40分钟的电车之旅,沿途可参观罗迪欧大道(Rodeo Drive)的商店、街区、名人住宅和名胜古迹,坐在敞篷电车里游览的感觉很复古。穿过西好莱坞沿着日落大道继续向东,经过的喜剧商店(Comedy Store)和笑工厂(Laugh Factory)是许多著名漫画的发源地。途经加利福尼亚大学时,为了弥补在贝佛利山庄没有目睹到巨星风采的遗憾,我拐到了西林纪念公园(Westwood Memorial Park)。这个公园是很多影星的墓地,很多英年早逝的影星选择这里作为最后的安息地,看到墓碑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心情会非常复杂,五味杂陈。好菜坞这个名利场很璀璨,也很残酷。

由于日落大道的车流量远远超出设计承载能力,因此也因道路的坑洼不平而闻名,全程最窄的地方只有四车道,而且越往西越,地形越蜿蜒曲折,两旁林木越葱郁严密。不过,适应后,我不再担心别人会磕碰、追尾,因为美国人开得虽然快却非常遵守规则,都把自己的车开好,每个人都对自己自信,那就敢信任别人了。而且追着夕阳去海边,那种感觉很棒。沿着日落大道一直就能开到海边,看到成群的海鸥、喧嚣的太平洋海浪和宽阔的沙滩。沿着海滨高速路南下,能到达以海滩风光闻名的圣莫尼卡。圣莫尼卡是加州非常有代表性的海滨疗养城市,城市中心是第三街步行街(the Third Street Promenade),一到夜幕降临,道路便被艺人、影吧、酒吧和各式各样的小餐馆所占据,是个用晚餐的好去处。码头是圣莫尼卡的象征,建于1909年至1916年间,是西海岸最古老的码头,能欣赏到太平洋及海滩的美景。沿着海岸,附近布满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宾馆、餐厅、电影院以及love house。在码头可以随意地去游泳,购物,而漫步于法利塞兹也是一种非常悠闲的享受。正赶上码头尽头的小剧场里在举办音乐会,悠扬的旋律和海风、海浪交织在一起,宛若天籁。

上一篇:漂过一座博物馆向一片新天地 下一篇:40例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