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oboros的生命延续

时间:2022-03-27 06:33:31

摘要:以“Ouroboros”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哲学理念为指引,对大慈寺旧城保护和该片区风貌重塑工程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索,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性开发规划设计方案。

关键词:大慈寺; 规划原则; 保护性开发;“市外桃源”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Ouroboros” by the philosophy idea once again which, grows continually as the direction, remoulded the project of Daci temple old city protection and this areastyle carries on the rich creativity exploration, and proposed thepractical feasibl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plan design proposal.

Key words: Daci temple, plan principl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outside city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58-05

收稿日期:2005-11-20

作者简介:袁歆,新加坡山鼎建筑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新加坡建筑师协会会员

1引子

在天竺传说中,有种被称作为“Ouroboros”的蛇,它一直在不停地吞食着自己的尾巴,在吞食自身的当儿,却又不停地生长出自己的身体,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与其说“Ouroboros”是一种传说,倒不如说它实际上代表着一种哲学思想。其实,世上众多事物无不隐含着同样的哲理。纵观我们所居住与生活的城市,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它的“生命力”又何尝不是这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

成都,在经历了2300多年历史的形成、发展过程,也像“Ouroboros”一样,一直在动态的变革中进化着,并在这2300多年漫长的历史进化长河中沉积了十分深厚的文化信息,为后人遗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蜀文化”。

成都,作为我国1984年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建设早已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成都市84年的城市规划中就已明确规定将具有传统建筑特征的文殊院、大慈寺、宽巷子、窄巷子等旧街坊列为旧城建筑保留区。而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中,更明确地强调按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的要求,对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建筑群实行两级保护。但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致使包括大慈寺片区在内的古城区独特的历史风貌正在显示出逐渐消失的趋势。更由于遗存下来的建筑年久失修以及设施的滞后,实际上已处于破落衰败的境地。因此,拯救历史文化街区,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背景

大慈寺及其街区,在成都历史上曾有过它的辉煌。千年古刹成都大慈寺始建于魏晋,鼎盛于唐宋,它曾是一个以宗教文化为主又具有川西民俗文化特征,并体现宗教文化、市井文化与商业相融合的文化混成区。虽然,原有的寺庙与街坊几经沧桑,数度被毁,但它的基本构架尚存,古韵风姿依稀可见,它依然被看作为成都市区的一处独具魅力的胜地。(图1)

保护这片极富川西市井文化特征的历史街区,合理开发这片宝贵的历史、文化、商业资源,并使它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来,便是建筑师、城市规划者所共同面临的一项十分吸引人,又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图2)

3概述

我们所承担规划的大慈寺片区紧邻红星路商业步行街和春熙路商业繁华街,规划范围的面积约为26.64公顷。除保留至今的大慈寺部分遗存建筑群外,保护区大多数房屋建于晚清或民国期间。从结构上看,除少数公共建筑(如广东会馆)与公馆为砖木混合结构外,其余多为全木穿斗结构。保护区周边为现代建筑所环绕,街区长期为农贸市场所占,居住区内设施落后且存在安全隐患。(图3)

4“Ouroboros”哲学理念指引下的规划篇章

4.1哲学思考

在拯救历史建筑物的同时,必须事先考虑到如何织就、形成一个新旧合一的城市结构,让原有的传统民俗与未来的新生态融合成一个能够持续发展又具独特风格,充满活力和“Ouroboros”式生命力的城市机体。这就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整合、利用的哲学思考。

4.2 规划设计构思的起始点

进行现状调研和实地感受是我们进行大慈寺片区规划、设计构思的起始点。大慈寺片区的主要特征,就是它那颇具人性化的传统空间尺度和丰富的建筑肌理,以及人们置身其中所产生的一种真切的时空感。周围的景象虽有几分萧瑟和凄清之感,却会激起人们对往日市井民风的怀旧情思。(图4)

4.3规划原则

4.3.1“大慈寺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前提

根据“成都春熙路大慈寺片区城市设计及历史街区保护整治规划”及“锦江区大慈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结合现场实地考察所搜集的有关资料,我们认为对此片区将要进行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首先要把握住规划设计的几个前提。

前提之一: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成都大慈寺片区在旧城区改造加快进度的建设背景下,将走向何方?我们在维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应如何对城市建设进行调节,以最终实现都市风貌的总体和谐?

前提之二: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的实质

虽然大慈寺片区经历了唐、宋、明和清朝的变迁,仍然遗留下来了丰富的古迹和多样化的建筑物,但它始终处在一种老化、消亡的被动状态,这让我们领悟到仅是单纯保留历史的理念所存在的缺陷。只有通过对大慈寺历史街区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的重塑,使其功能与现代生活接轨,才能使其融入到现代城市的和谐结构中去。

前提之三:旅游商业区的定位

选择旅游商业功能的注入无疑是缓解传统与发展矛盾并激发历史街区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单是给予大慈寺片区以“重生”的契机,而且也是一个让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延续下去的支撑体。

4.3.2保护更新原则

根据对大慈寺片区城市设计制定的要求,明确要恢复的大慈寺片区将成为一个有 “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业片区;一个以老成都繁华街区为识别性的地方;一个以多元化功能和都市亲和的场所。 为此,对于该片区的保护项目,我们锁定了三个主要保护更新原则:

4.3.2.1在“尽可能保留,尽可能修复”的原则下,把古建筑保留下来。

4.3.2.2不单是保留建筑物,更要突出建筑的内涵,它的人文环境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

4.3.2.3 除了保护,随着时间的进度,我们必须能够适当地接受现代的建筑物及其功能需要,让新与旧的对话继续,让文化跨越历史。

4.3.3城市设计概念:

4.3.3.1“尽可能保留,尽可能修复”

对应目前场地现状,维护工作具体分为以下6个层次:1) 核心保护建筑:不作任何修改;2)原状原貌保留建筑:对原有建筑进行修复;3)原状原貌更新建筑:在原有位置上按原状重建;4)原状原貌迁移建筑:在新位置上按原状重建;5)风貌填充建筑:与周边保留建筑风貌相协调的新建筑;6)新建建筑:全新建筑,保持其简洁的外形。

4.3.3.2保持空间尺度

旧有的居住区肌理空间尺度较小,方案在维护“精神”气息的原则上,尽量把独具特色的空间尺度保留下来。

4.3.4保护分级区域划分及保护要求

保护区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保护区、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

4.3.4.1核心保护区

范围:现有寺庙历史文物古迹及寺门前字库地区。面积约1.4公顷。

保护要求:核心区内按文物保护法实行绝对保护,使文物古迹原真、原样流传下去。

4.3.4.2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区

范围:北至蜀都大道,西至纱帽街,南至东西糠市街,东至笔帖式街、玉成街。面积约13公顷(含核心保护区),是目前保存较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要求: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尽量保留现有整体风貌、街巷格局、建筑及环境,使街区尽量原真原样地流传后世。内部新建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貌、高度、尺度、色彩、用材、质感上一致。 (图5)

4.3.4.3风貌协调区

范围:上至蜀都大道,西至纱帽街,南至东大街,东至笔帖式街以东40m,沿府南河方向延伸一个50m宽带。面积约22公顷(含历史街区)。

保护要求:允许更新,但范围内建筑风貌要与历史街区建筑风貌协调一致。

4.3.5用地布局

在大慈寺片区内结合现状调整土地利用,进行功能整合。

4.3.5.1土地利用与功能调整目标:由原来居住用地功能为主而调整为以商业综合用地功能为主,充分发挥市中心土地应有的商业价值。

4.3.5.2调整对策:

1)迁出大慈寺街区传统民居内的居民、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使大慈寺街区由原来的三类居住区转换为纯文化商业区;2)加强天仙桥街区的环境整治,使其更具高档公寓住宅特色。

4.3.6规划结构

4.3.6.1一轴,二心,三片

一轴:基地以大慈寺、大慈寺前广场为南北轴线; 二心:以大慈寺前广场和北糠市街小广场为两个主要活动中心;三片:基地西部是以大慈寺前广场为中心的宗教旅游区;东南 部是包含了多个小型活动空间的娱乐休闲区;东北部是由一个“L”型绿化系统围合而成的生活休闲区。

4.3.6.2 基地东边为一片邻近府河的高层住宅区,环境优美宁静。西边是繁华的红星路步行商业街。大慈寺中心区处于这两片区之间,与东西糠市街形成一条文化连接轴。

4.3.6.3大慈寺作为佛教寺庙,同时也是旅游景点,因此受大慈寺的辐射,东西两侧形成了宗教服务商业区,而南面的北糠市街及周边形成了以旅游购物为主的商业区,其东面片区被东、南、北三面的居住区所包围,将建设成以餐厅、酒吧为主的商业区。(图6)

4.3.7功能分区

4.3.7.1地区:主要为现代商业金融区。包括国际品牌连锁、休闲总汇、宾馆、写字楼等。

4.3.7.2大慈寺中心区:主要功能为宗教与展览,传统民俗工艺品商业街,传统工艺品市场,地方传统小吃美食,古玩字画销售、展示及裱糊包装服务基地,地方传统曲艺、戏剧、茶艺、博奕等文化欣赏、交流、展示中心;原创艺术品制作、销售、展示与交流场所,旅游宾舍,文化性休闲娱乐区。采用前商后文模式:沿步行街为商业服务,街坊内部为娱乐、休闲、文化创作、交流展示、服务。

5古朴风韵与现代文明相融的建筑篇章

5.1对历史遗产建筑的保护和更新

在对于已经完成更新的大慈寺核心保护建筑群的形态及周边空间的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对整个片区的老建筑进行了测绘及分类,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大致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保护更新:

5.1.1建筑本身的风格、样式、材料、结构或特殊构造做法具有建筑史或自身的研究价值,建筑本身保护得很完整的,以原状、原貌保护为主。

5.1.2建筑及其所在的地段本身具有历史地标价值和意义,其中有些是体现了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且建筑本身保护得很完整的,以原状、原貌保护为主。

5.1.3建筑的空间、结构、布局具有典型的地方人文特性,具有能满足规划特性下的使用功能要求(风貌保护、更新)。且本身结构保护得较完整的,以维修为主。结构保护得不完整的,以更新为主。(图7)

5.1.4建筑本身已经倒塌或拆除的,在原有旧址上根据规划整体要求,或以传统的风貌建筑格局重塑,或用后工业时代的现代主义手法新建,进行功能叠加。通过上述种种措施手段达到以下几点:

5.1.4.1保护了历史文化核心区的总体面貌。

5.1.4.2通过风貌保护和完善,保留传统建筑格局和传统街区、里、巷、院落的走向,并加以明确化。

5.1.4.3通过保护具有建筑史价值的构筑物,隐显了成都地域文化的历史进程,以唤起世人对生活环境场景的关注和记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域文化发展的意义;创造新的旅游价值,最终突现商业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5.2建筑的细部、构件及尺度构成

5.2.1在测绘的基础上,完善片区的建筑基本尺度。对带有普遍性的细部构造及保存完善的建筑小品,进行有效的汇总和整合。

5.2.2在原状原貌保护建筑的外观上以完全保护和维持原样整修为原则。(图8)

5.2.3在风貌保护上以基本维护原来风格,拆除陈旧建筑结构体,换之以全新的框架结构,并将所拆除的构件以还原的方式重新回位。(图9)

5.2.4在风貌更新的部分,除了保持原有建筑格局和传统空间院落的基础上,在更新的建筑结构前提下,按原有门窗尺度进行建筑细部复原。但建筑材料和样式,应更加符合“后工业时代”的纯现代主义构件的再利用 原则,同时尽可能满足商业功能的要求。

5.2.5功能更新,即在满足原有空间尺度的基础上,放大1.2~1.5倍的尺度,进行功能重组,在更新结构的前提下,使用了一些大面积玻璃,钢构件等新材料新工艺,与传统建筑形成明显的对比,通过反射影像和保持院落空间的肌理等方式,达到庭院空间的重构,以达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与交融。

5.3建筑的功能、配套及场所设计

大慈寺片区自古以来,就以集市、庙会及传统民间手工作坊十分集中而著称。大慈寺片区的改造与建设,在对空间格局及传统建筑保留与保护的基础上,落实具体的使用功能,力求复原为城市中心区最具有商业活力的综合片区。

5.3.1商业业态分布

大慈寺片区改造完成后,将形成以大慈寺为核心,集宗教、名胜、旅游观光、特色购物、特色餐饮、酒吧、艺术及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商业区。由于它本身毗邻春熙路、红星路商业步行街,地段商业价值颇高,加之改造后片区的传统院落格局,街、巷、里空间展现具有独一无二性,以及古树参天,小桥流水及环境的宜人休闲性,非常吻合成都的地方人文特性,势必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宗教、文化、艺术、娱乐、商业核心区。并在商业功能上对春熙路、红星路现代化商业步行街进行业态上的补充。

5.3.2场所精神和生活场景的重现

建筑设计更多地是对原有空间的重组、维护,尊重原有空间的院落围合方式,重现原有空间的邻里街道感受。通过上述手段以唤起人们对场所精神和生活场景的重现,并力图打造出一处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色的商贸街区。

6营造尘世中“市”外桃源的景观篇章

6.1景观设计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 与建筑布局有机配合营造出众多颇具传统韵味的景观空间,其中以大慈寺广场作为此类空间的核心,并由三条各具特色的路线延伸而至。第一条遵照传统的街市设计而成,南北向径直通往广场;第二条是更加宽敞的街道,东西向直至广场;第三条起于西南角,途经各类旧址空间,蜿蜒抵达大慈寺广场。这些路线还将大慈寺广场和若干传统内院空间自然相连,人们穿越其中将带来截然不同的视觉空间感受。

6.1.1传统的街市

第一条路线全长100多米,是该区的南北中心轴。它是庙市合一的代表,其特色自唐代以来延续至今, 景观设计沿袭其旧时的格局,意在展现街市古朴的风韵。道路两旁树荫蔽地,待到充斥宗教森严的寺庙广场处豁然开朗。其间虽然一些建筑罹于拆毁,但其传统街巷的空间感却未散失。从景观设计地面铺装的独特形式中,人们仍然可以隐约嗅到那一丝丝曾经的存在。

6.1.2市区的纽带

第二条路线自西向东,直抵大慈寺的入口广场,人流由红星路商业中心引至东部的大慈寺街区。

6.1.3充满变幻景致的绿脊

第一、第二条道路皆具宽、直之特色,而第三条路线自西南角路口而始,蜿蜒穿越古意盎然的街区。

设计中,将“林”元素充分融合于“庙”、“市”之中,使各空间得以融为一体,并利用大量原有的景观元素,将历史与文化水乳相融,通过银杏(成都市树)、木芙蓉(成都市花)等花木的栽培,塑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一隅。

6.1.4传统的内院

在大慈寺街以南和西糠市街以西各有一内院,均由众建筑围合而成,包含许多小商铺,为游人驻足观赏景致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内院还是各路线沟通的中转点,其周围设有通道连接各道路,游人可以通过这些通道自由而灵活地穿梭于各条路线之间,感受不同的景观体验。(图10)

6.2节点景观设计

6.2.1节点一:柿林入口

柿林地处西南角,其两侧丰富的景观曲线与道路边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径旁竹子、灌木、树木间疏而植,粉墙碧瓦在其后若隐若现随着步履的迈进,景色不断地变幻,从而引时游人深入其中循迹览胜。

6.2.2节点二:广东会馆前院

过柿林后便来到广东会馆前院。院内以沙为池,上有小桥一座。屋前立一月形墙门,竹木种植其间,疏密有致,步移景易。(图11)

6.2.3节点三:广东会馆东面巷子

小巷是“绿脊”中最狭细的一段,延续了从柿林入口而来一路蜿蜒的走势,并将两处内院空间相连。它紧邻广东会馆的山墙,道旁植有竹子花木,与会馆的粉墙黛瓦相映成趣。

6.2.4大慈寺广场

大慈寺广场地呈九方格,庙门、玻璃方盒建筑和古代字库踞鼎足之势,确立了广场的范围。庙门前挖有一塘,喻唐代经庙前流过的解玉溪之缩影。东侧字库前也留有一块下沉空间,游人可在此观赏字库乃至整个广场空间。

6.2.5节点五:大慈寺街

大慈寺路以砖铺地,入口缀有水体,聊以缅怀当年流经此处的“解玉溪”,并与大慈寺广场水体遥相呼应。路旁种植的花木伴随游人一路行至大慈寺广场的静水池。

7结尾

在完成这片土地的详细规划过程中,在进行建筑创作的层面上,我们所追求的不是创造一处纪念碑式的建筑群。我们考虑得最多的还是如何让曾在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古老历史文明,得以以新的面貌像“Ouroboros”一样的传承和延续。因此,我们不仅着眼于建筑群体的传统体现,而且更注意到它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同时我们将景观设计也纳入了规划设计的综合考虑之中,共同对古朴的建筑风貌进行全方位的修复与保留,为这个古老的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凭借独具特色的传统风貌和寓于其中的全新功能,一处尘世中的“市”外桃源将会呈现在人们眼前。

上一篇:更新铁路客站设计理念 下一篇:建筑现象学研究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