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3-27 12:00:00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腰椎段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取胸腰椎段骨折患者90例,研究组(5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前术后神经功能与伤椎情况,手术效果以及不良情况。 结果 研究组的神经功能与伤椎情况改善均更显著;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82.5%;研究组不良情况率为2.0%,对照组为10.0%;研究组手术效果明显更优(P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胸腰段骨折;脊柱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2-55-03

脊柱胸腰椎段是骨折常发部位,且近些年该部位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发生骨折后,一般脊柱中柱受累明显,使脊柱处于不稳定状态,并对脊髓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压迫,伴随的并发症较多,严重者甚至出现生命危险[1]。手术治疗是脊柱胸腰椎骨折一般采用的治疗方式,手术类型主要有前入路、后入路以及前后路相联合方式[2]。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相对更为显著的效果。本研究即就此种手术方式在脊柱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疗效作具体探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椎骨折患者90例,按临床差异性治疗方式,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0~53岁,平均(38.7±6.3)岁。对照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2~52岁,平均(38.4±6.1)岁。所有患者损伤部位:42例L1,16例L2,14例T11,21例T12;骨折原因:46例交通伤,27例高空坠落伤,12例跌打伤,其他原因骨折者5例。骨折类型:18例为骨折脱位型,72例为爆裂性骨折患者。

1.2 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参照ASIA的相关标准进行分级[3]:A级:受损平面之下的运动以及感觉功能均丧失;B级:受损平面之下的运动功能丧失,但部分感觉功能(骶区部位)存在;C级:受损平面之下运动功能消失,但感觉存在,肌力在3级以下;D级:受损平面之下的运动功能存在,感觉存在,肌力在3级以上;E级:运动与感觉功能均正常,且存在正常的病理发射。分级后显示,研究组中,A~E级患者分别有6例、13例、15例、12例和4例,对照组中,A~E级患者分别有4例、10例、13例、10例和3例。

1.3 治疗方式

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后,取俯卧姿势,悬空腹部。依据术前X线片检查提示骨折位置,选择骨折椎体的正中行切口,并充分显露伤椎以及相邻的上下各一椎体,然后依次将深筋膜与骶棘肌切开,暴露椎板与横突等部位,确定椎弓根的位置,并除去表层的骨皮质,后根据椎弓根螺钉进入方向钻孔,将螺钉置入和固定。同时,对损伤的关键部位行椎管减压处理,后采用AF或RSS钉完成骨折端的复位与固定;彻底清除血淤,完成横突与髂骨关节突之间的植骨融合,最后使用生理盐水对创口进行彻底清洗,置引流管,并逐层将切口闭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防止发生感染。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全麻下患者取平卧姿势,并常规方式完成骨折复位固定处理等。

1.4 评价指标

(1)对比分析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2)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变化情况,指标包括: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椎体后缘高度[4]。(3)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总体效果。有效:临床症状均好转,受压脊柱恢复明显,恢复率在60%~95%,脊柱凸出不明显,对正常活动无影响。治愈:临床症状均恢复,伤椎完全复原,或恢复率在95%以上,且趋向于正常,运动与感觉功能均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出现加重现象[5]。(4)对比两组不良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情况

手术前,两组神经功能情况无明显差异性(P>0.05);手术后,两组均改善,但研究组改善相对更显著(P

2.2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变化情况

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椎体后缘角度上相比,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改善效果更理想(P

2.3 两组手术效果

研究组治愈率为62.0%,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治愈率为42.5%,总有效率为82.5%;研究组手术效果相对更佳(P

2.4 两组不良情况

研究组出现1例腰背部疼痛患者,占2.0%;对照组出现2例断钉患者,2例腰背部疼痛患者,占10.0%;研究组术式相对更为安全(P

3 讨论

胸腰段骨折在临床发生率很高,骨折后因脊柱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发生相关并发症,且易对脊髓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压迫。对脊柱进行稳定性重建,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并恢复受压神经的功能是临床治疗胸腰椎段骨折的基本目标[6]。手术方式仍是当前临床治疗该部位骨折的主要方式,但选用不同的术式,临床效果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临床主要采用的术式由前入路、后入路以及前后路联合方式;一般认为前入路手术方式的治疗比较彻底,但该种术式对手术技术的要求很高,如技术不精湛,较难实现彻底的治疗效果,反而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因此给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手术时间一般较长,且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相对更长。相比而言,后入路方式操作简便,手术风险比较小,且术后并发症比较少;同时,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费用相对较低,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后路内固定手术应用于胸腰椎段骨折的治疗中,可实现对后凸角的良好矫正,且利于伤椎高度的恢复;同时,稳固效果理想,利于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正常。且治疗中可通过残留的正常骨体,实现对伤椎部的适度撑开,利于达到理想的复位效果,并能有效减少发生断钉的几率,手术安全性比较高[7]。

本文所选90例胸腰椎段骨折患者中,50例(研究组)均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另40例(对照组)采用前路内固定术治疗;对比显示,术前两组在神经功能与伤椎情况上均不具明显差别;手术后,研究组的神经功能与伤椎情况改善均更为显著;另外,研究组治愈率62.0%,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治愈率42.5%,总有效率82.5%;研究组发生不良情况率2.0%,对照组为10.0%;研究组手术效果明显更优(P

综上所述,胸腰椎段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临床可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大民,肖克明,邵楠.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168-1170.

[2] 秦玉坤.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5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2(8):56-57.

[3] 王广辉,游,郭坤营,等.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8):106-107.

[4] 石金平.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98例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31):86-87.

[5] 俞海亮,胡优威,谭益云.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6):103-104.

[6] 张文化,冯佳男,孔洋.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5):68-69.

[7] 曹衍玉.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9):21-22.

(收稿日期:2013-09-25)

上一篇:CAXA制造工程师和宇龙仿真系统在数控加工中的... 下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住院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