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和:小快板碰上大时代

时间:2022-03-26 06:48:37

张保和:小快板碰上大时代

不知是否每个人在积攒了一定的年龄、阅历和成就之后,都会有最返璞归真的需求。就像张保和在北京的工作室——奖杯奖状、媒体报道、作品光碟,还有与各类名人的合影,以及珍贵的书画作品、充满赞誉的领导题词晃得人眼花缭乱。但当他一次次从某一面“墙”上拉开一扇隐形的推拉门时,更惊人的陈列品总在下一间“密室”中。而层层深入到第五六层后,最深处的一层只有衣帽柜、卫生间和一间小小的卧室、一张简简单单的单人床。

“二姨夫”要再刮西北风

有着40多年军龄、30多年从艺历史的张保和最终还是走向了电视剧。尽管不停奔波于连队、哨所和各类大型演出之中,但现在张保和最心心念念的首要工作是他酝酿已久的电视轻喜剧《二姨夫》。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张保和就开始推出自己的“二姨”系列快板作品,《倒霉的二姨》《可怜二姨》《二姨训夫》一直到前几年的《酸甜苦辣话二姨》,“二姨”俨然已经进入张保和再熟悉不过的语境之中,并在西部大地拥有了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当年逾60的张保和终于披挂上阵,走上电视荧屏的时候,不再头戴假发搞笑反串,而是摇身一变化身为“二姨夫”,这一次他要用40集的巨大篇幅来说说教育问题,形式,则是每个曲艺演员走向电视荧屏的主流选择——轻喜剧。

喜剧难做,更何况是带着主题和“野心”的喜剧,但做好了绝对“火”。“助力西部发展”、“再现西北艺术热潮”这样的使命对一个人、一部戏来说,看起来似乎有点大,不过张保和愿意在这副担子底下加上自己的一副身板儿。张保和生在陕西、长在宁夏、工作在甘肃,他认为自己是地道的西北人。作为享誉全国的“西北笑星”、“快板王”,为西部发展鼓与呼不止是理想,也已经是他习惯性的行动了。

2013年夏天,忙于找工作的研究生及大学本科毕业生已逾800万之众。对就业资源依然匮乏的西部来说,“毕业”与“失业”的矛盾愈益尖锐。功利主义的社会潮流让大批年轻人与高考、学历殊死搏斗,然后匆匆汇入汹涌的就业大军。大学生就业难,而企业却难以招到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职业技术类院校在中国学府中的尴尬地位令高技术专业人才年年“难产”。培养造就一批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的金钥匙,更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在关心、献身乡村青少年职业教育的人里,就有张保和的朋友,在他们的精神感召之下,用电视剧为他们助力的想法渐渐不可遏制。

从春天起,张保和就带着编剧、监制马不停蹄地奔波在银川、吴忠、同心、中卫多地,实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为《二姨夫》谋篇布局。

“以前大家听张保和唱快板,以后大家再听‘二姨夫’唱快板,那感觉就不一样了。”这是张保和对《二姨夫》影响力的期许之一。也许当打着竹板儿的“二姨夫”鼓着强劲热辣的“西北风”席卷全国电视荧屏的时候,张保和30多年砺剑的成就会说明一切。

“快板王”的韵文人生

其实作为一个“笑星”,张保和愿意献身使命也并不是偶然的。即使从人生历程上看,张保和也是先从军,后从艺的。

都说部队的媒体爱宣传养猪种菜,其实养猪种菜的兵里真出人才。在当兵时,张保和就是做馒头的炊事兵,兼任饲养员。1973年,张保和被调到某野战医院。单位组织文艺演出,女同志挑了大梁,男性同胞们却拿不出一个像样的节目。在热热闹闹的“海选”中,一位女干事随口问了句:“你会快板吗?”这正是我们说的那个全民快板的年代,喜剧小品还未诞生,歌舞节目和样板戏之外,快板几乎是每台文艺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的随口一问,张保和立刻拿出一副“这个,哥是有练过的”架势,当场来了一段中学时学过的《学雷锋》。几天后,一段为他度身定制的快板书《苏修间谍落网记》写出来了。这段几分钟的快板书成为演出当晚最出彩的一个节目。

这就是西北“快板王”张保和艺术生涯的起步,据他自己说,他属于“嘴拙、悟性差”的,本非师出名门,既是半路出家,又是个业余水平,张保和为了练好快板,“竹板儿一年打坏了仨,打得同屋都搬了家。段子逮谁跟谁遛,遛得战友都把眉皱。”这个一年打坏三副竹板的老兵,把同宿舍的新兵都“打得烦死了”。

现在的选秀明星都流行玩“原创”,张保和也一路都在坚持原创。从作品里,张保和探索总结着中国语言中的平仄音律,欣赏和体会着中国话里独一无二的音乐性。多年来自己写作品的结果就是,无论是下笔还是开口,乃至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段话,他都强迫症般地一定得押上韵脚。甚至在《二姨夫》的策划方案里,你都可以用是否押韵来判断哪段是出自张保和本人的手笔。张保和引用作家汪曾祺的一句话来为自己的创作风格作注脚:“每句话都有一个最好的说法。”

舞台上,正剧演员怕笑场,喜剧演员怕冷场。张保和也怕,怕包袱甩出来没人笑,那太尴尬了。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张保和必须用十二万分的精神去观察、去琢磨、去亲手创作。在兰州部队里,发现陕西兵特别多的张保和把山东快书作品《三排长》移植成了陕西快板,结果一炮走红,从此开始了原创之路。用兰州方言说快板,那是张保和在兰州街头“围观”两个妇女吵架时电光火石般获得的灵感。从张保和招牌性的兰州快板《夸兰州》首次演出即获得爆炸性的效果开始,张保和算是彻底找到了他自己“最好的方法”。陕西话、兰州话、宁夏话、四川话,一种种方言搬上台,张保和的影响力无形中已经在大西北爆发开来。

快板是说唱艺术,语言的艺术。摸透了语言,张保和就可以在演出中用语言调动观众情绪。看张保和的得意之作《绝不掉链子》《你知不知道》《中国好人颂》——几乎清一色的主旋律作品,而到了演出现场,效果却丝毫不差。

至于张保和在西北究竟有多红,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问题。中央电视台在甘肃阿干镇煤矿的一所希望小学采访,问到孩子们家乡都有哪些特产时,在莫高窟、牛肉面、白兰瓜这些答案之中一个脆生生的童声喊道:“还有张保和!”

方言快板到民谣说唱

快板源于宋时“丐帮”的即兴说唱“莲花落”。它出身卑微,却也有过显赫历史。数百年前打着牛骨头说着的“数来宝”乞丐里就出了明太祖朱元璋。现代“快板书”由天津艺人李润杰所创,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快板艺术不但冲出了京津,更风靡全国。中国经历过一个全民听快板、唱快板的时代,那也是张保和爱上快板、学上快板,借一副小竹板儿登上艺术殿堂的时代,但快板大师张保和异常严肃而清醒地说:“那个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对一个曲艺家谈起传统曲艺在现代社会走进下坡路的问题,总是令人胆怯。然而当接到记者小心翼翼抛过来的这个问题时,张保和毫不犹豫:“那不是显而易见的么!”本世纪初,当少数民间独立艺术团体带动了相声的“中兴”,而同根同源的快板艺术却始终游离在相声的“风暴中心”之外。当舞台越来越大、越来越立体,声、光、电的特效把今天观众的胃口越吊越高的时候,慢悠悠地铺陈情节再抖包袱的传统曲艺已经在一波又一波的“存”“废”之争中战战兢兢地生存了几十年。

传统曲艺发端于民间,对于它,有人的态度是倾其所有在民间搞活它;有人的态度是尽其所能借助官方力量保存它,张保和的态度依然异常严肃而清醒:“有些历史产物的生死存亡,就顺其自然吧。到了该消亡的时候救也救不活,动用了那么多资源保存下来,它也活不‘旺’。与其这样,还不如用那些资源扶持些新生事物,这是我愿意去做的事儿。”

乍听之下也许很难相信这番话出自一位有30多年艺龄的老艺人之口,但灵魂深处的张保和的确不是那种死抱着祠堂柱子不放的“遗老遗少”。30多年来张保和在曲艺界里交游广阔却从不拜师,对曲艺界的门派之争永远置身事外。“不站队”也是态度,这让张保和随心所欲地汲取每个流派的长处,却远离任何派别的桎梏。这位声名赫赫的西北“快板王”如今演出,甚至已经不拿竹板儿了。

早在1994年,张保和开始尝试在其代表作《夸延安》中加进背景音乐,作为初次突破性的尝试,他只是在节目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各加入一小段用以烘托气氛的旋律。一年之后,张保和在“心连心”演出中带来了一段载歌载舞的快板表演,一副竹板一张嘴的“单点”表演形式在他的手里开始向“面”扩展。

之后,张保和的作品开始以MTV的形式推出,媒体说“张保和的尝试越来越没有‘’。”张保和为自己的新表演形式命名“民谣说唱”,手上无板,心中有节,张保和的快板艺术在越来越广阔的时代舞台上顽强绽放着古老而鲜活的生命力。

上一篇:身临“海底城市”的心灵觉醒 下一篇:谈防渗混凝土在灌溉渠道衬砌施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