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六朝时期广西地区的农业

时间:2022-03-25 11:20:25

试论六朝时期广西地区的农业

六朝时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的重心开始向南转移。而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则是农业的大力发展。岭南地区作为六朝的大后方,此期其经济也迅速崛起,变为江左王朝举足轻重的一个经济区域。作为岭南的一部分,广西的经济地位自不待言。就农业而言,广西地区土地肥沃,江河众多,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尤其是汉代以后,这里的农业经济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关于广西地区六朝时期的农业状况,虽然史料记载很少,但考古工作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以往的学者在研究六朝时期南方的社会经济状况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关注得比较多,对岭南地区则注意较少,而对广西地区此期农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专门、系统论述的似乎还不见。本文拟就有关的考古材料,结合零星的文献记载,对六朝时期广西农业发展情况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人类在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而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因此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则成为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说六朝时期广西地区农业获得了大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尤其是铁制农具的改进和更广泛的使用。根据考古材料显示,广西地区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的生产工具了,到六朝时使用铁农具的数量和范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史载,东晋初,"百姓从海道入广州,刺史邓岳大开鼓铸,诸夷因此知造兵器"??(1)?。广西冶铁业至此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到了南梁时期铁器已经普遍使用,《隋书·地理志》说岭上蛮民"婚嫁用铁钴钅莽为聘财",表明在六朝后期即使在偏僻落后的五岭深处,铁器也已经普遍使用。一九八三年三月在贺县贺城乡寿峰村与莲塘乡永庆村交界的芒栋岭一带发现了两座东吴时期的平民墓葬??(2)?,出土随葬品79件,其中铁器19件,占遗物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四。铁器所占比例之高,前所未见。这一时期发现的铁器主要有锄、锸、耙、镰、刀、削、锯、铧等。这些铁器各具不同的功能,满足生产的不同需要。例如,锄,作为田间管理工具,主要用于锄杂草,松土保苗。刘熙《释名》说"锄者,助也,去秽助苗长也。"当然,锄也可能用于翻地、开沟等其他工作。锸,刘熙《释名》中说"锸,插也,插地起土也。",说明它主要用于起土。另外,镰主要用于收割,耙主要用于碎土平地,铧主要用来破土挖沟、翻地等等。这些具有不同功能的铁制农具已经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需要。耙在这一时期的广西地区是新出现的器物。一九八零年在广西苍梧倒水乡一座东晋墓中出土了一件陶质耙田模型??(3)?。"耕而后有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这里所见的耙与一九六三年在广东连县附城乡的一座西晋古墓中出土的一件黑色陶质的犁田耙田模型中的耙是一样的??(4)?,不是北方当时使用的长方形或人字形的钉齿耙,而是适合于南方水稻地区的耖耙,即手扶铁齿耙。下有六个较长的齿,上有横把。使用时人在耙后,一边掌耙,一边使牲畜。这种耙在水田中具有平整和搅拌田泥的作用。耙过的田适于播种和田间管理,因而是一大进步。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代"北土高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利用河流隈曲低洼地开的稻田,它的耕作法是:"二月冰解地干,烧而耕之,仍即下水,十日,块既散液,持木斫平之。"??(5)?所谓"木斫"即木榔头,也就是"?",可见北方水田耕后的整地还沿用传统旱地农业的碎土覆种工具,尚未出现专用的水田农具。广西地区出现耖耙这种专门的水田整地工具,说明当时这里水田耕作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了。除了新出现的耙以外,还出现了略呈三角形中间带脊的铧,这样的铧更有利于破土挖沟时向两边翻土和分土。当时广西地区的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生产,还对原有的生产工具进行了一些改进。例如锸的銎部以前为方形或长方形,而这时被改成六角形,这样就使得柄套得更牢而不易脱落。铁质曲柄的锄头也同样体现了技术的改进。"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供了一种其坚固和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它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6)?因此铁农具数量的增加、应用范围的扩大及其技术的改进,为六朝广西地区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它自己也成为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六朝时期广西地区牛耕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三国时,孙权便大力提倡牛耕。《晋书》记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吴上大将军陆逊抗疏请令诸将各广其田。权报曰:’甚善。令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虽未及古人,亦欲与众均其劳也。’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7)?"八牛"、"四耦"应为推行牛耕之证。广西属东吴,这种政策也应该得到了贯彻。两晋时,牛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咸宁元年(公元275年)杜预上疏力主在南方推广牛耕,武帝就此下诏??(8)?。西晋官设牧场,把大批的耕牛调往南方。南朝的宋齐梁陈各朝均大力推广牛耕。文献记载梁武帝改革祭祀制度,以面食果蔬代替牺牲,并明令私宰耕牛要依法严惩。士族官僚傅昭连亲戚送来的牛肉都不敢吃。南海太守王僧孺在本郡移风易俗禁杀耕牛??(9)?。这些都说明牛耕在岭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从考古材料来看,广西苍梧出土的耙田模型以及其它墓葬中发现的陶牛模型、牛圈等都是广西使用牛耕的证明。苍梧发现的耙田模型中采用牛环牵引的办法,将耙的轭架在牛颈的上缘进行牵引。牛鼻穿上环,系上绳索,扶耙者利用牛环绳索控制进行耙田。这种技术不仅节省了劳力,而且便于操作,大大提高了耕作功效。这种方法在今天很多地方仍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水稻是当时广西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当地人们对水稻的栽培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精耕细作的方式。再拿苍梧出土的耙田模型来分析。这个模型为长方形,长18厘米,宽15厘米,水田四周筑有田埂,中间纵贯一田埂,将耕田一分为二,一角设有漏水设施,田面有耙齿痕,每块各站一牛,随牛后人俑两手扶耙。水稻田筑埂,不仅仅具有田界的作用,而且具有留水保土的效果。《齐民要术》在"种茱萸"篇中说:"凡于城上种莳者,先宜随长短掘堑,停之经年,然后于堑中种莳,保泽沃壤,与平地无差。不尔者,土坚泽流。"说明在城坡上种植时,要种在堑内。堑就是较深的壕沟,所以等于种在一块有田埂的小田内,故能"保泽沃壤"而不至于水土流失。田角的漏水设施,除了便于灌水和排水外,还能使田里的水保持在一定深度,利于水稻的生长。而犁后加耙更是反映了当时具有平田播种、碎土保墒等一系列生产技术。文献记载岭南人们在当时还创造了水稻晒田技术。《齐民要术·水稻》中这样记载:"稻苗渐长,复需薅,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量时水旱而溉之,将熟又去水,霜降获之。"另外广西人民还懂得了复种技术即一年中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植物。当时水稻种植已经出现了一年两熟或三熟的情况。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条》述九真之稻时说:"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初学记》卷八《岭南道条》引郭义恭《广志》曰:"南方地气暑热,一岁田三熟,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并称之为"三田"。两熟稻和三熟稻的出现表明人们已经懂得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来种植粮食了。?

对农作物进行施肥,是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孟子》云:"终年粪其田"。《礼记·月令》说,夏季多雨,锄草以沤腐,烧灰,浸泡水中藉以杀草,从而"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六朝时广西人民十分注意对农作物的施肥。《齐民要术·种葵》载"苕草,色青黄,紫花……可以美田,叶可食。"又据《广志》载:"苕草,色青黄,紫花。十二月稻下种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叶可食。"这是种植苕草这种豆科植物作为绿肥。从"十二月稻下种之"的记载来看,包括广西在内的岭南人民当时是懂得以绿肥施肥了的。《齐民要术·杂说》中说:"计经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车粪,至十二月正月之间,即载粪粪地。"这就是有名的"踏粪法"。在广西地区六朝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家禽舍、牛圈等模型。牲畜圈养,不仅有利于其本身的喂养,而且有利于积肥。《齐民要术》中讲到养牛马驴骡等时说:"至于粪溺,自然一处,不需扫除。"这有力地证明了当时圈堆肥的存在。汉代广西出土的一些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兼具住人与积肥两种功能的"杆栏"建筑模型,应该反映的是现实的生活,这种建筑形式在六朝时期仍应该广为流行。?

粮食的品种也有了增加。早在汉代广西的水稻已有粳稻、籼稻等品种。到六朝时又增加了糯稻。《南方草木状》记载以草曲"合糯为酒"。糯米酒的酿造表明当时已经有糯米的品种了。据《齐民要术》所引,西晋(公元265-316年)的水稻品种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稻。南方有蝉鸣稻、七月熟。有盖下白稻,正月种,五月获,获讫,其根复生,九月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汉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长,米半寸,出益州。"从西晋的地望来看,文中的"南方"当指岭南地区。葛洪《抱扑子》曰"南海晋安有九熟之稻"。所谓"九熟之稻"应该指的是在九个不同时间收获的诸多水稻品种。除了水稻外,当时还大力种植旱地作物。西晋时杜预曾提议在南方打破"以水田为主"的传统,大力推广"陆种","大种五谷"??(10)?。宋孝武帝即位之时,周朗上书曰"田非?水,皆饰麦菽。"??(11)?《齐民要术》引《异物志》说:"甘薯似芋,亦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蒸炙皆香美,宾客酒食施设,有如果实也。"《晋书·五行志》所记载的"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无麦禾,天下大饥"的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旱地作物在包括广西在内的南方的重要程度。?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精耕细作方式的推行,这时期广西地区粮食产量已经很高了。《水经注·温水》记载当时岭南"米不外散,恒丰为国"。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的粮食产量到底如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分析来了解当时广西粮食产量丰足的情况。首先从当时的人口数量来看。据刘希为、刘磐修研究西晋岭南实际人口总数为2075,068人,比东汉增长了60%,而南朝宋时岭南的户数比晋初更是增长了53%??(12)?。可见当时人口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广西人口的增长也应不少。要养活这么多人没有充裕的粮食是不可想象的。其次,我们在墓葬当中发现了当时盛储粮食用的谷仓模型,这应当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列宁在《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中说:"经济的真正基础是粮食储备。"??(13)?汉代的人们就十分注意粮食的储备,晁错在其《论贵粟疏》一文中就提出了"广蓄积,以实仓廪"的主张。六朝时期广西谷仓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粮食产量是比较富足的。另外,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家禽舍和牲畜模型,表明当时家畜饲养已经十分发达。而大量牲畜的喂养是需要以足够剩余的粮食为基础的。大量青瓷酒器的发现,也让人感到了当时酿酒业的兴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粮食的富足。墓葬中出土的青瓷骑俑、陶牛车、陶伺俑和手持武器的部曲以及滑石买墓地券等无不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繁荣和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另据史载,梁末陈霸先曾经在大庾岭一带筹集军粮五十万担。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当时有一百四十万人口的建康,城内七大官仓储备粮食也就五十万担??(14)?。大庾岭一带能筹集到这么多粮食说明当时这里粮食相当富足。广西的粮食生产情况也应该大体如此。?

在耕作的面积上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六朝时期,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在民族地区设立左州、左郡、左县。它以民族聚居地区为行政区划,少数民族保存其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文化习俗,左州郡县官吏用汉人,也有用少数民族首领充任,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据《南齐书·州郡志上》卷十四记载,越州就是为了震慑和开发俚人地区而设立的左州。据统计,南朝时共在俚人地区设左郡八个,左县二十三个。左郡、左县的建立对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地区经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以及南来汉人的影响,当地更多的土著人转向了农业。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巢居崖处,尽力农事"??(15)?,开拓垦荒,使广西农耕区由汉代呈带状的河谷冲积平原扩展到深山腹地和边远山区,并联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区域。?

牲畜饲养业的发展是此期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文献和考古材料看当时广西的家畜、家禽饲养业已经十分发达了。在考古材料中存在着许多家畜、家禽饲养的例证。例如1984年在桂林东郊发现的三座南朝墓中出土了两件滑石猪??(16)?、1974年在恭城新街长茶地的三座南朝墓中出土滑石猪、马等刻像11件??(17)?、1981年在永福寿城一南朝墓中发现了瓷骑马俑、陶禽舍、陶猪、陶羊、陶鸭、陶鸡等模型??(18)?、1980年在苍梧倒水一南朝墓中发现了牛圈、家禽舍、牛车、犁田等模型??(19)?等等。这些模型和数量众多的鸡首壶等充分反映了当时家畜、家禽饲养业的兴旺。在出土的动物模型中,猪的数量最多,养猪应该成为了当时家畜饲养的最重要部分。文献记载当时人们对养猪已经有很丰富的经验了。例如《齐民要术·养猪》中说:"犍()者骨细肉多,不犍者骨粗肉少",知道通过,使猪的生理机能消失来达到肥育的目的;"圈不厌小,圈小肥疾",通过圈养减少猪的运动量来促进生猪肥育;"猪性甚便水生之草,耙耧水草等,令近岸,猪则食之,皆肥",懂得用水草喂猪的优越性;"麻盐肥豚豕",表明人们已经知道运用混合饲料喂猪这种科学的方法了,等等。不光是养猪,当时的人们对其它家畜、家禽的饲养管理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一套完整的经验。从考古的材料和文献记载来分析,广西地区的人们对家畜和家禽的饲养也应如此。?

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成为六朝时期广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晋初年,广州刺史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中光所列的食用植物就有甘蔗、柑、荔枝、龙眼等几十种。甘蔗是当时广西地区种植的重要糖料作物,味甜,可以制作成饧。《三国志·吴孙亮传》注引《江表传》说"亮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说明甘蔗为上贡之物。《齐民要术》说:"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甘蔗特醇好,本末无厚薄,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为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暴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太平御览·果部十一》卷九七四引《吴录地理志》云:"交趾句漏肥,甘蔗大数寸,其味醇美,异于他处。"可见广西所在的岭南地区生产的甘蔗是十分有名的。荔枝、龙眼等水果在农副产品经济中收益十分可观。西晋张勃《吴录》说:"苍梧多荔枝,生山中,人家也种之。"晋刘欣期《交州记》载:"龙眼树高五六丈,似荔枝而小。"吴时薛莹《荆扬已南异物志》中说:"龙眼,如荔枝而小,圆如弹丸。味甘,胜荔枝。苍梧、交趾、南海、合浦皆献之。山中人家亦种之。"另外还有一些经济作物甚至可以作主食代替粮食,例如桄榔树,"皮里出屑如面,用作饼饵,谓之桄榔面","其大者出面百斛","夷人资以自给"??(20)?。茶叶、柑、桔等均为重要的农副产品。从有关的文献记载来看,这一时期广西地区种植的经济植物不仅品种众多,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广西人民的物质生活,为这里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综合上述,六朝时期广西地区的农业获得的了较大的发展。这是与当时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广西地区社会比较安定以及大量汉人南迁等综合因素分不开的。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从文献记载和有关的考古资料来看,六朝时期广西地区的造船业、纺织业、矿冶业、酿酒和食品加工业、造纸业以及商业、海外交通贸易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整个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梁末陈初,包括广西在内的岭南出现了"工贾竞臻,粥米商盐,盈衢通肆。新垣既筑,外户无局,脂脯豪家,钟鼎为乐。扬祛洒汗,振雨流风。市有千金之租,田多万箱之咏"的繁荣局面??(21)?。?

注释:?

(1)《晋书·庾亮传》。?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贺县两座东吴墓》,《考古与文物》一九八四年四期。

(3)(19)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广西苍梧倒水南朝墓》,《文物》,一九八一年十二期;李乃贤:《浅谈广西倒水出土的耙田模型》,《农业考古》一九八二年二期。?

(4)徐恒彬:《简谈广东连县出土的西晋犁田耙田模型》,《文物》一九七六年三期。?

(5)《齐民要术·水稻》。?

(6)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一九七二年版第一百五十九页。?

(7)(8)(10)《晋书·食货志》卷二十六。?(9)《梁书·王僧孺传》。?

(11)《宋书》卷八十二。?

(12)刘希为、刘磐修:《六朝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中国史研究》,一九九一年一期。?

(13)列宁:《关于人民委员会工作的报告》。?

(14)《陈书·武帝本纪》、《陈书·陈拟传》。?

(15)《隋书·地理志》。?(16)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桂林市东郊南朝墓清理简报》,《考古》一九八八年五期。?

(1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恭城新街长茶地南朝墓》,《考古》,一九七九年二期。?

(1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永福寿城南朝墓》,《考古》,一九八三年一期。?

(20)稽含:《南方草木状》。?

(22)徐陵:《广州刺史欧阳危页德政碑》,载《广东通志·金石略》。

上一篇: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一种文化社会意义... 下一篇:软土地基上的松木桩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