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桥头跳车的地基处理措施

时间:2022-03-25 10:37:19

防止桥头跳车的地基处理措施

摘要:当桥台和引道路堤之间出现不均匀沉降,就会出现桥头跳车。桥头属于刚性结构,而引道路堤属于柔性结构,因此前者沉降量小于后者,所以桥条跳车的原因在于桥与路结构刚度的差异化,长久以来,桥头跳车一直是道路建设的棘手问题。本文将从地基处理的角度,分析桥头跳车的具体原因,然后探讨防止桥头跳车的地基处理方法。

关键词:桥头跳车 地基处理 道路建设

中图分类号:TU4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桥头跳车的成因分析

导致桥头跳车的原因很多,从地基处理的角度,桥头跳车主要是因为桥与路结构刚度的差异化引起:

(1)路堤土的压实性问题。压实土的过程中,瞬间的荷重和振动力共同作用土粒,使得土地的位置被重新调整,稳定性不高位置的土粒,被转移到稳定性较高的位置,譬如颗粒较小的土粒,被挤压到较大颗粒的孔隙当中,增加了各土粒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形成了密实的土层。

(2)地基土体的沉降和位移。在施工之后,道路容易出现基础沉降、路桥过渡段沉降。在不同含水量的情况下,软粘土和粉质粘土等粘性土,相比于非粘性土,其强度参数变化范围更大。桥梁位于河流或者小溪边上,随着季节的变化,桥台附近路堤基础的含水量产生比较大的变化,加快了基础的压缩程度,使得粘性土产生侧向塑性变形,由此产生了沉降。

(3)地基土体产生变形,改变了土体的应力状态,引起地基中应力场的改变,增加了地基的附加应力,再加上地基中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振动对地基的影响,土体在附近应力的作用之下,就会出现剪切型的变形,产生沉降固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蠕变的变形。地基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通常非常复杂,具有弹性、粘性、塑性、非线性等状态,而且受到历史土质的影响,将呈现出复杂的不均匀性。

2.桥头跳车的地基处理措施

桥头跳车的地基处理,是站在地基总沉降量减少的角度,处理桥坡的地基,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土桩法、砂石桩法、碎石桩法、搅拌法、强夯法等,旨在提高地基的强度和压缩模量,减缓地基的沉降程度:

2.1土桩法

土桩法的原理是利用地基成孔时候产生的侧向压力,将桩与桩之间的孔隙挤密,然后用素土分层夯填桩孔,直至桩间密实。土桩法加固深层的地基侧向土,尤其是位于地下水位附近的桥头地基土,多数为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处理深度大约控制在5-15米左右,彻底消除湿陷性土的病害,并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水稳定性。对于沉降控制和地基液化病害的消除,这种方法无法加速饱和软土的固结,需要结合下文提到的砂石桩法处理地基。

2.2砂石桩法

砂石桩法的原理是振冲或者冲击,成孔于软土地基之后,在孔隙中填入砂石料,然后进行挤压,使得砂石料压入土体当中,提高软土地基的密实直径,砂石桩法通常有三种类型,一是砂桩置换法,二是挤密砂桩法,三是沉管碎石桩法。砂石桩法的工作机理是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弥补土桩法在沉降控制和地基液化病害的消除方面的空缺。砂石桩法将桩孔位置的土体强制性向侧面挤压,尤其是含水量比较大的地基土,在土的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的时候,密实效果最好。砂石桩法的振密作用来自于沉管的垂直振动激振力,对于松散的砂土和粉土效果最为明显,这两种土质的结构特征是松散、孔隙大、土粒间连接不稳定。砂石桩法不适用于粘性土,特别是饱和的粘性土,振密产生的激振力,使得粘土中的孔隙聚集水的压力,破坏地基原有的结构。

2.3深层搅拌桩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天然地基的加固,提高部分土体的强度,将软弱的土体置换掉,并植入加筋材料,形成天然和人工一体化的复合地基。在桥头跳车的地基处理中,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计算理论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深层搅拌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特质的搅拌设备,在地基的深处强制搅拌土体和固化剂,使得两者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土体将硬化成整体性和水稳定性较强的桩体,形成良好的复合地基。深层搅拌桩法形成复合地基,其注意要点有:拟建场地软土层分布范围和厚度,在确定软土层均匀化,而且没有砂质土夹层等和石块之后,分析深层搅拌桩法是否适合应用于该区域软土的加固。确定该法适应于该区域的软土加固之后,分析软土层土质和水质的影响因素,测定土体之中有机质的含量,为搅拌桩加固法提供土质情况的数据依据。如果软弱粘性土中的含水量比较低,对水泥强度的形成造成影响,则需要定量分析拟建场地的酸碱度和硫酸盐含量。为改善水泥土的性能和加固效果,可以在水泥里面加入一定含量的外掺剂,提高加固的效果。

2.4地基处理之后设置搭板

在桥与路之间的地基处理之后,要在其上设置搭板,以根除跳车的问题,其中最常用的搭板是混凝土引道搭板,跨越桥台附近产生较小程度沉降的地方,如果地基沉降,在引道搭板的下面,会出现塌陷,然后形成空隙。引道搭板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地基的沉降量,适应公路施加的各种交通荷载,提高设计的安全系数。根据搭板的埋置深度,搭板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路面式的引道搭板,这种搭板埋置于混凝土路面的表层;第二种是半埋式的引道搭板,其埋置的深度比前者更深,需要在上面浇注规定厚度的铺装层,适用于沥青混凝土的路面;第三种是深埋式的引道搭板,埋置于路基里面,但前提是搭板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而且施工要求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桥台和引道路堤之间出现不均匀沉降,就会出现桥头跳车,导致桥头跳车的原因很多,从地基处理的角度,桥头跳车主要是因为桥与路结构刚度的差异化引起,一是路堤土的压实性问题,二是地基土体的沉降和位移,三是地基土体产生变形,改变了土体的应力状态,引起地基中应力场的改变。长久以来,桥头跳车一直是道路建设的棘手问题,笔者从地基处理的角度,提出了土桩法、砂石桩法、深层搅拌桩法,并在地基处理之后设置搭板,提高地基的强度和压缩模量,减缓地基的沉降程度,解决跳车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新星.浅谈防治桥头跳车的处理方法[J].科技与生活,2011年03期:100-101.

[2] 沈水龙,石名磊,杜守继等.软土地基上道路桥头跳车缓解工法的设计与工程实践[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7期:1173-1177.

[3] 解佳飞.浅谈公路桥头跳车的原因与防治[J].山西建筑,2007年05期:272-273.

[4] 商可.桥头跳车浅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51-53.

上一篇:浅述输电线路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下一篇:目标管理理论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