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姆杂糅文化之下的流浪儿

时间:2022-03-25 04:23:36

萨利姆杂糅文化之下的流浪儿

在当今世界上,萨尔曼・拉什迪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长期以来,他一直被看作当代英国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是“后殖民”文学的“教父”,又有人把他和奈保尔、石黑一雄并称是英国文坛上的“移民三雄”。

《午夜的孩子》是拉什迪的代表作,小说的构思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奇思怪想。主人公萨利姆与另一位潜在主人公湿婆以及一群和他们一样具有超能力的孩子们同时出生在印度独立日的午夜。故事发生在萨利姆和湿婆被互换了身份之后,主要内容叙述的是萨利姆成为斯奈家族成员之后的家族历史和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因此,有评论认为拉什迪继承了欧洲的流浪汉小说和成长小说的传统。然而,拉什迪与传统流浪汉小说和成长小说的区别是他更注重历史和政治在小说中的位置。拉什迪的这种创作意识决定了小说不可能仅仅停留在对主人公个人成长史的叙述上,而是对主题不断进行延展。萨利姆在小说中与其说是主角,不如说是拉什迪借以描绘整个民族历史的媒介,萨利姆的家族成员往往与印度历史密切相关,或亲眼目睹,或参与其中。萨利姆本人更是被赋予了与印度整个国家莫名的纽带关系。他的人生像一面镜子折射着独立后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拉什迪的观念里,印度就像萨利姆一样,其身份和生活都是多元化的。印度文化杂糅着印度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佛教等多种文化背景,同时又受到英国文化的强大影响,他们永远是复杂而多样的。印度文化这种最大程度的包容性从某种程度上是源自于印度教的多元主义。

拉什迪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印度的感受:“我们的孟买,它看起来像一只手,但实际上是一张嘴,永远张开,永远饥饿,它把来自于每一个地方的食物、才能都吞咽到印度之中。”在《想象的国度》中,拉什迪明确了这一印度形象:“……印度文化的本质在于我们拥有一个混杂的传统,一个把相异的古老的莫卧儿王朝和当今美国可口可乐文化杂糅的大杂烩……兼收并蓄,吸收适合的,抛弃不适合的能力一直是印度传统的特征……”

为了强调主人公和印度之间的这种隐喻关系,拉什迪设置了萨利姆和印度之间的重重联系。从表层关系上看,萨利姆诞生在1947年8月15日的午夜,即印度独立日这个十分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他的诞生甚至受到了总理尼赫鲁的关注,在专门为他写的贺信中还特别提到他是整个印度的代表。而且萨利姆的形象在作品中曾经反复被刻意地与国家联系。就连他的脸都可以被比喻成印度地图。从深层关系上看,萨利姆错综复杂的出身,他和湿婆之间的双重自我关系都正像综合了印度教、伊斯兰和英国影响的印度文化一样混杂,难以理清血脉来源。由此可见,拉什迪是有意识地让主人公的形象复杂化,萨利姆不仅是叙述者,是作品中的“我”,还是印度形象的隐喻和象征。可以说,萨利姆的形象和印度形象是相互交织,纠结一体的,分析印度形象实际上就是分析萨利姆的形象。

小说纵贯印度独立前后60年的历史,从萨利姆的祖父亲眼目睹朴连瓦拉园大屠杀,到他父亲的财产被印度教徒的暴力组织烧毁,再到萨利姆亲身经历的中印边界冲突、印巴战争、甘地夫人颁布紧急状态法,从克什米尔到孟买,从卡拉奇到达卡,印度的习俗、政治、、友情和仇恨、和平和战争相互交融,可以说是印度现代社会的图景再现。然而这些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总是不可避免地和带有个体性质的斯奈家族纠缠在一起。作者在叙述中故意显示出清晰的历史年代的顺序,但又把历史事件完全纳入到个人的主观叙述之中。比如,孟买的语言暴乱、尼赫鲁的死都可以归咎于萨利姆,他的儿子亚当・斯奈的出生又和紧急状态法的颁布联系在一起等等。实际上,拉什迪并不是在进行普通意义上的历史的回忆和追溯。确切地说他是通过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带有魔幻和荒诞色彩的关系来展示历史的真正本质:历史的不确定性和多重意义。对于印度历史,英国人、印度政府、印度人民,每一个言说者因为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都会导致阐释的不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没有哪一种阐释是权威的、绝对的或者可以压倒其他的,每一种阐释都只是记忆、筛选和叙述的过程。历史是一个多棱镜,它所折射出的不可能是逼真的全景,我们从历史中所能获知的最有价值的经验只能是不同角度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午夜的孩子》常被人称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因为作品充满着各种想象和超自然力,与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古老文明的神秘感有相似之处。作品从一开始就徘徊在神话与现实之间,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接近于神话,即便作者有时候似乎有意识地要把叙述拉回现实之中,但很快又“迷失”于那种神秘气氛之中。

以萨利姆为首的这批午夜诞生的孩子都具备着现实世界所没有的超能力,有的可以随意更换性别,有的可以自由穿梭于时间之中,有的因为美丽可以使人的眼睛变瞎。其中萨利姆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大脑把午夜的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进行灵魂的会谈。而他诺大的鼻子也不是用来嗅味道的,而是可以用鼻子感受精神和感情的气息,爱、嫉妒、贪婪、羞耻等等。萨利姆与众不同的大脑和鼻子在他自己和周围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故事,同时也多层面、多角度地涉及到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的社会。这必然使萨利姆责无旁贷地成为整个故事的全能代言人。

无可否认,拉什迪写下《午夜的孩子》是想要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帮助他展现独特的历史和作为一个拥有印度血统,却身处杂糅文化之下的流浪儿对故土的感受。因此,他充满了叙述的冲动和热情。然而,当他真正开始讲述的时候却不知不觉陷入到一种困境之中:印度是无法言说的,你无法用一种确定性语言去概括或者描述。拉什迪采取什么样的叙述手段完全是依据印度文化本身的特点而定的,应该说,没有哪一种叙述比拉什迪的这种模糊化的隐喻性叙述更能体现在他心目中印度文化神秘而又抽象、多变而又混杂、复杂而又丰富的特质。因此,叙述虽然是模糊的,但形象却逐渐清晰起来。印度在他的描绘中逐渐显现出一个复杂、多元的轮廓。

上一篇:送给沃尔特一家的圣诞花篮 下一篇:《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双重妇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