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第10期

时间:2022-03-25 03:39:02

吴茱萸系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接近成熟(尚未开裂)的果实。中医认为,其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据古书《续齐谐记》记载:桓景一家于九月初九登高山,臂系茱萸,饮酒,以逃避灾祸。而重阳节佩茱萸的民俗,晋·葛洪《西京杂记》已有描述,至唐代此习俗更是盛行,或将茱萸佩带于臂,或制成香袋。有诗为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

另有传说:春秋战国时代,原产于吴国的吴茱萸本名吴萸。吴王将吴萸进贡给楚王,却遭到拒收。楚国的朱大夫精通医理,偷偷留下了吴萸。一日,楚王受寒而胃疼难忍,朱大夫将吴萸煎汤给楚王服下,即刻疼止。于是,楚王派人赴吴国致歉,并下令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改吴萸为吴茱萸。

吴茱萸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治阳明胃寒,食谷欲呕,胃脘作痛,吞酸嘈杂;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疼,干呕吐涎沫等。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取汁,分三次服,日三次。(近代用于慢性胃炎,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虚寒证者。)

吴茱萸散(宋《太平圣惠方》)

治产后血气冲心,闷绝疼痛方。吴茱萸、丁香、当归各半两,熟地黄一两,研为散。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外治验方

1.吴茱萸20克,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于两足底涌泉穴,外用纱布、胶布固定,第二天晨起除去。每天一次,连用一个月,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之辅助治疗。如连用2~3次,可治咽喉肿痛,鼻及口腔溃疡,腮腺炎等症(也可加少量大黄粉,以增强解毒通降的作用)。亦可加少量醋糊填于神阙穴(肚脐),12小时后除去,对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或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有较好的疗效。

2.吴茱萸50克,研末,加入100克盐,炒热后用布包裹,趁热敷于肚脐及四周。对受寒后腹泻呕吐有效。可反复使用。

食疗配方

1.吴茱萸2克研末,生姜3片、葱白2枚,切细。大米50克,加水煮粥,将熟时调入吴茱萸粉及姜、葱碎粒,煮至粥熟。每日一剂,连服3~5天,治疗脘腹冷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等。

2.胡椒、吴茱萸、高良姜各3克,研末。另以猪胰1具洗净,切碎,炒熟,拌入药末,做馅包馄饨食用。温中散寒,治胃脘寒痛,泛吐清水,亦可治寒疟。

上一篇:《白鹿原》为什么难被改编? 下一篇:心脏病发作的家庭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