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策略

时间:2022-03-25 12:36:27

《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策略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以翻译为媒,中国文学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是对外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之中,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精神内蕴,文学翻译经常遇到文化缺省,译者在处理时,要有正确的翻译取向,辅以适当的翻译补偿策略,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的得与失,希望能够为今后相似的翻译情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校六记》葛浩文 文化缺省 翻译补偿策略

本文从文化缺省的角度,对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和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分析,葛浩文在翻译该书时针对文化缺省做了不少翻译补偿,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但也存在不足。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必然会受到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一种文化中人尽皆知的人和事,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却无人可解。本文希望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讨论文学翻译中的缺失和补偿,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提供些许参考。

二、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

《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在1980年写下的一部小说,记述了下放到“五七干校”的一些人事。出身书香门第的杨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典故自然是信手拈来,中国读者亦可解其意。可是作品译为英语后,西方国家读者遇到缺省的中国文化,无法将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难以理解文章内容,此时译者所做的翻译补偿会起到桥梁作用,将目的语读者引领到源语文化中。

1.《干校六记》中的缺省。交际过程中,为了语言使用的省力和经济原则,交际双方会省去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者语用前提,以提高交际效率。这种存在于双方记忆中、而在交际过程中被双方作为共享而省略的内容叫做“缺省”。

2.《干校六记》中的翻译补偿。翻译补偿,顾名思义,补偿翻译过程中丧失的功能(如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等)。葛浩文于1984年将所译的《干校六记》出版,其时已翻译多部中国文学作品。下面列举几个葛浩文译本中就文化缺省所作的翻译补偿实例,并就其使用的补偿策略加以评论(注释部分以下划线标明)。例:我遇见默存,就把这件倒霉事告诉他,说猫儿“以腐鼠‘饷’我”。默存安慰我说:“这是吉兆,也许你要离开此处了。死鼠内脏和身躯分为两堆,离也;鼠者,处也。”我听了大笑,凭他运用多么巧妙的圆梦术或拆字法,也不能叫我相信他为我编造的好话。

The next time I saw Mo-cun,I related this ill-omened incident to him,telling him that the cat had- “dined” me with a decayed rat.“That’s a good omen,” he said to console me.“It could mean that you’ll be taking leave of this place soon.Having the rat and its innards separated into two piles means ‘taking leave of,’ while the word ‘rat’ (shu) is roughly homophonous with ‘place’ (chu).” I had quite a laugh over the way he so cleverly used dream analysis or word dissection to explain what happened,even though he must have known that I wasn’t about to believe this story he had concocted to make me feel better.

天干地支中,生肖鼠对应的地支为“处”,即所谓“处鼠”;“分”即“离”,“离处”,离开此地,中国读者略加思考即可解其意,并会对钱先生的机智诙谐、幽默风趣点头称赞。而西方读者即使经由葛浩文解释,也还是不甚明晓这种中国式梦的解析。从这段对话中,中国读者还能看出,夫妇二人在干校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中还能苦中作乐,如此伉俪情深着实令人感动。此处钱先生的解梦以及对话体现的夫妻生活情趣,在译文中失去了大半趣味。书中之“腐鼠”并非 “a decayed rat”,而是躯干和内脏分作两堆的鼠,虽然后文有补充说明此处,此处仍不免使人疑惑。躯干内脏分为两处就是“离”,英文中不曾出现过这种对应,此处是否应加注值得商榷。“鼠者,处也”的翻译也不尽如人意,“…roughly homophonous with…”完全没有将“鼠”与“处”的对应关系表达出来,言语之中潜藏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也被直接忽视,夫妇二人的丰富学识在译文中也未得以体现。另外,原文中作者理解丈夫哄她开心的好意,但对这解梦却持科学态度,表示坚决不信。译文中却成了 “he must have known that …”,这种增译倒是让人觉得译者有妄加揣测之嫌。本段采取的文内增译的方法未将文化缺省完全译出,还有改进空间。

三、结语

鉴于对《干校六记》英译本的分析,笔者认为葛浩文对于书中文化缺省所采用的翻译补偿以文外补偿和直译为主,文内补偿次之,归化最少。也就是说,葛浩文在翻译《干校六记》时,以源语文化为翻译归宿,从而将中国文化更好更深入地介绍给西方读者。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特别是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时,应将翻译重点放到文化缺省上,并应着力将中国文化的神采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赵浔婷.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章艳.从增译效果看翻译中的“阐释有度”原则―以“干校六记”英译本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0.04:26-29+62.

[3]雷宗瑞.从风格标记理论看“干校六记”三个英译本的风格再现[D].西南石油大学.2014.

[4]杨绛.干校六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作者简介:朱江(1992.10),女,江苏宿迁人,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上一篇:An Analysis of Electronic Products’Adverti... 下一篇:内容为依托教学理念指导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