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捕鱼”的故事对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3-25 11:41:10

“渔夫捕鱼”的故事对教学的启示

关于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一般要具体而明确,它常常是教学行为的向导,也控制教学的种种行为。这一故事中的渔夫出海前拟定的打鱼计划就非常具体明确,这一计划也牢牢地左右了他的工作――只捕捞墨鱼,结果使他因错失了捕捞其他同样有价值的海产品的机会而空手而归。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渔夫制定的计划太具体明确控制了他工作方向,让他的工作失去了自由的空间;二是因为渔夫眼光短浅视野狭隘,缺少对市场运营方向的宏观把握。渔夫若能对市场有一科学正确的预期――墨鱼眼前很值钱,货源将越来越多,其他许多海产品通常情况下都比较值钱,有些眼下不走俏的或许会很火,出海前若拟定的是“捕墨鱼等值钱的海产品”这样的既明确又有些弹性的出海目标,渔夫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空手而归。这一故事启示我们,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教学应有一个阶段性的和长期的规划,要对学生、教材、课堂变化等有一科学合理的预期;备课时,教学目标设定得模糊点、只给出一个教学时努力的大致方向,而给教学过程留出一些有弹性的自由区间。

其次,关于教学过程的实施。通常情况下,教学过程是按照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教学过程常常是受控于教学目标的。故事中的渔夫出海捕捞时严格遵照事前制定的计划,结果错过一次次的机会。究其原因,主要是渔夫在海面情况未能如他希望的那样时未能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捕捞对象。这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原先“引导学生体会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计划已不再具有实施的必要时,应随即将教学目标调整为诸如“进一步领会作者是如何传达这种思想感情的或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自己的触动”等,同时也随即调整教学的内容、策略等,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教学者的教学智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所以,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教案)的展示(或演示)过程,而是不断发现具体情况、不断调正教学重点、内容,不断调节教学步骤、方向,不断更新预设的生成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捕捉、分析、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才能有效地把握和促进生成,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的过程,使课堂教学焕发灵动的亮色。

然后,关于结果的评价与教学的反思。通常情况下,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常常是以教学目标构想的结果是否达成为依据的,对教学结果这一评价思路与方式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左右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是否科学正确,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恰当可行,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有序,反思教学结果是否有效高效等,真正的教学反思能很好地改进以后的教学。上述故事中的渔夫就是以自己的誓言有没有实现来衡量自己的劳动是否有成功的,而他的这种思路还一次次的左右了他接下来的捕捞劳动,最终使他贫穷而死。如果他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能真正反思,发现自己的思维习惯上存在的――“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来,将错就错”这一坏习惯,改变思路,每次出海以“有收获,能卖钱”为目标,那他应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渔夫。所以,评价我们的教学是否成功,不应简单地以“有没有将学生培养成计划中的音乐家、作家”为既定的标准,如果将学生培养成了画家、数学家等也同样应视作是成功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发现了自己失败了,应努力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改进以免自己一次次重蹈覆辙。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不是说渔夫出海无须拟定计划,我们的教学无须确定目标,不是说教学过程无需遵循既定的计划,教学评价无须参照既定的目标,而是说渔夫只要明确他的这次出海不是泛舟海洋欣赏海景而是捕捞海货谋生即可,我们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用之才”、课堂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意识和能力”即可,而是说教学过程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而是说成功教学的不是只有实现了既定目标这一种。

上一篇:综合性学习现实意义的初步探索 下一篇: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