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充分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

时间:2022-03-25 11:20:55

要充分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

虽然人们阅读的目的可能有异,“开卷有益”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任何一种文本当被读者捧在手里阅读的时候,它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或者体现在思想上的启迪,或者显现在情感上的熏陶,或者表现为文化上的交融,或者呈现在体式上的新颖,或者凸现为语言上的独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文本的阅读意义,充分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最大化地有效运用文本的阅读价值。以这样的设想与要求来观察一些课堂,我们就会发现,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

一、课例描述

课题:踏上寻美之旅,享受阅读之乐――阅读欣赏《真实的塑料花》

【教学目标】

1.学习发现美、表达美、珍藏美的方法。

2.欣赏作品中的美,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如何欣赏美、表达美。

【教学过程】

活动一(检查预习)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加以概括。

(两名学生简要回答。)

活动二(文本研读)

文中多处写得很美很精彩,请找出并进行赏析。

(师生合作找了多处,教师概括为:人美,情美,景美。)

活动三(温故知新)

教师让学生回顾“人美,情美,景美”的经典片段。

教师课件出示: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

3.曲曲折折的荷塘,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5.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的亲情,邻里之间的互爱。(沈从文《边城》)

活动四(佳作展示)

展示周练佳作,师生共评。

《身边的风景》片段

1.风渐起了,可他仍笑呵呵地站在那。他个子很高,头发有些稀疏了,但打理得很好,身上的衣服也十分整洁,脖子上的那条棕色围巾定是出自巧手。我刚想走上前去打招呼,便看见他妻子拿着一件大衣帮他披上,将二爷爷的手放在自己手中揉搓着,还不时地用嘴呵着气。她的嘴角溢满了笑,二爷爷也呵呵地对她笑。顿时,站在不远处的我闻到了一股名叫幸福的味道。

2.不经意间发现,下雨了。如细针般的雨丝飘飘悠悠从天空洒下,带着一缕泥土的气息,混合在了我周围的空气中,那样轻柔的飞舞,给我一种别样的心情。让我和雨点一起浅唱低吟吧,让欢乐飘荡在我心中。是啊,雨告诉我:伤心的时候想想它吧,让清爽的雨洗刷去我们心中的阴霾,让快乐驻留在心间。

3.有时,一株垂柳、一支野花便是风景。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溪可以撩拨我们心底里淡淡的情丝,一只似曾相识的飞燕可以寄托我们脑海处远大的理想,一叶摇摇晃晃的小舟可以承载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忧愁。如果倾注了情感,带着欣赏的眼光,身边的一切均是美丽的风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对身边的风景视而不见,或者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它而不是去欣赏。

4.教师下水

2012年12月27日是个有些不同寻常的日子。

早晨我六点四十赶到学校上早读。这几天降温,天冷,寒风吹彻。校园里很安静,除了行色匆匆的学生外,就是上早读的老师了,有些冷清。

就在我签完到急急忙忙赶去教室时,我发现走廊的尽头有位同学在做着什么。停下一看,原来她是在用胶带一点点把不平整的画粘平。只见她一手拿着半截胶带,另一只手小心翼翼的把褶皱的角抚平,为了使角更加平整,还用手掌按了又按,感觉满意后才将半截胶带一点点粘上去,最后又用手掌按了按。整个过程十分专注,竟然没有发现我在她身边。

活动四(实战演练)

请大家现场来几段关于美的描写。

(教师要求:越贴近生活、越贴近现实越好。)

师生共评。

活动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将所写片段扩写成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誊写到作文本上。

二、课例评析

(一)教学思路不能狭窄

本节课中,教者确定的“教学目标”有两点:学习发现美、表达美、珍藏美的方法;欣赏作品中的美,享受阅读的快乐。为此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欣赏美、表达美。这就把课堂学习的路径局限于“欣赏美”本身,也就是要学生去欣赏文中的“美”,并知道怎样表达美。这本来是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的,问题是围绕这些内容的学习,教者所安排的文本学习活动却只牵涉到“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与“文中多处写得很美很精彩,请找出并进行赏析”。刘墉的这篇散文,文字较为浅显,内容相对集中,主题也较为明朗,对高中生而言,“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不难把握。教师应启发与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与概括,去理解文章在选取与确定写作内容上的独具匠心,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运思,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启迪与引领,一句话,就是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对我们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有哪些启示”。在对文中“多处写得很美很精彩”的片段进行赏析时,教师也仍然仅仅要求学生说出其“美在何处”,而没有能够去分析这些描写“为什么是美的”,“美是怎么表达出来的”,“这样的表达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表达”等问题。

把《真实的塑料花》一文的阅读价值定位在如何“寻找”与“发现”“美”上,也就是要学生能通过本文的阅读掌握感知美、体悟美的一些方法,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该文不是一篇“论美”或“论如何欣赏美”的论述文,也不是单纯叙述自己是如何“发现美”的,它是一篇歌颂人性之真的散文,它形象地告诉读者,只要有真的感情,即使假的东西也显得很可爱。我们不能因为文中写到了人物的“美”的举动,“美”的言行,就把它的题旨定为与“美”有关而消弭了真正的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寻找美”的时候,概括的是“人美、情美、景美”,但实际上文章写了“人美”“情美”和“事美”,并没有写“景美”而只写了“物美”(塑料花),被师生作为写景例句的陈德清的话:“你们美国好美啊,尤其是蒲公英,满地黄色的小花,在大大绿绿的草地上,太美了。”只是他“非常感性”,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有感触”的一个表现。

如果我们的学习活动还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一般性了解上,甚至这种了解有时还不够准确,而没有对文本在表达上的独特性予以必要的关注,那么这样的教学,思路必定是较为狭窄的,学习的通道也必然不会畅通。结果是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必然肤浅。

(二)学习内容避免枝蔓

课堂学习内容应相对集中,避免枝蔓,不然,学习的主要内容就得不到明确与突出。要想使课堂学习内容不散漫,首先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出来,如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宽泛,如何“发现美、表达美、珍藏美”不是一堂课所能理解与掌握的;从语文学习的特点来看,这三点也不是语文课所特有的任务。“欣赏作品中的美”说法较为笼统,因为没有具体内容、途径与方法,“享受阅读的快乐”无法衡量,对于不爱阅读的学生而言,他们是永远没有这种体会的。由此来看,“踏上寻美之旅,享受阅读之乐”的课题本身也是非常宽泛的,甚至于对刘墉的这篇文章仅从“美”的角度来阅读和欣赏也是很不具体的。至于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学会“表达美”,那更是一厢情愿,几乎没有现实可能性。

教者为本节课所设计的学习活动共有5项,除了“检查预习”和“文本研习”两项活动与文本的学习直接相关外,“温故知新”“实战演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三项活动都与本节课的主要任务――阅读欣赏――没有太多的联系,甚至让人怀疑这到底是“阅读欣赏课”还是“写作指导课”。从实际学习情况看,师生花在文本学习上的时间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大多数时间都在“寻找美”与“表达美”了。

横生枝节、宽泛无边的教学带来的必然是教学效果的不够理想。在“温故知新”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回顾以往所学过的一些经典作品中描写“美”的片段,这些片段本身并没有逻辑联系,与《真实的塑料花》更缺少同质意义上的关联,这样的“温故”没有意义,也必然不能达到“知新”的目的。这样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佳作展示”这一环节,所展示的“佳作”无论是题材、主题、情感还是写法,都与《真实的塑料花》有本质的区别。即以“实战演练”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写几段关于“美”的内容的文字,并进一步要求“越贴近生活、越贴近现实越好”。且不说课堂练习时间有限,写好“一段”就很不容易,何况要写“几段”呢?事实是大多数学生也只写了“一段”。再说,什么是“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怎样的文字才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衡量是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写才能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这些问题不弄清楚,写作要求就只能落空,写作目标自然不能达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提供某种具体的写作方法或写作模式(手法、技巧),供学生练习,并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评价反馈、自我或互助矫正、反思提高。

(三)阅读过程应该深入

本节课中师生对文本主要采取了“泛读”的方式,而没有进行必要的“精读”与“细读”。本来在“文本研习”阶段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的,但可惜又是蜻蜓点水,匆匆而过。这使得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一直处于较为浅表的层次,而不能够深入下去。深入阅读欣赏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有这样四个角度:

1.结构精巧。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这样说:“也可以这么说,陈清德是个非常感性的人,不管多小的事,在他看来都可以很有感触。”这句话可以作为贯通人物形象、串连全文的“主线”,陈德清“捡橡胶子”“收集相思豆”并寄给“我”、跟“我”要画、谈到女儿以及对美国的印象、“发现大马也有了蒲公英”、对“塑料花”的认识与感受、送塑料花给大女儿与外甥女和自己的老婆等事情,都是围绕他“是个非常感性的人”,对几乎所有的事都“很有感触”来写的,可谓一线串珠,珠珠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种结构上的精心安排,使涉及人物的事情乃至细节有了合理的位置,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品质也都有了具体的落脚点。

2.叙述独特。全文除开头与结尾部分较为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塑料花的认识与评价外,主要部分都是写人物的语言,尤其是后半部分几乎就是陈德清的“自白”。他说他的举动,说他的顾虑,说他的感慨,说他的愧疚,说他的感动――为老婆的无声行为,也为自己的细腻的心思。人们说人心是最柔软的,这种柔软有时也是最柔弱的,但却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它是那么温暖,又是那么伟大。而要表现人的内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人物自己说话,让人物的内心得到最真实的流露与呈现。

3.情感浓郁。刘墉的全文饱含了对陈德清的敬佩与赞美之情。第一次见他,“就觉得跟他有默契”;随着交往的加深,他送橡胶子和相思豆给“我”送画给他;从他的言谈中,“我”了解并非常同情他“这么多年的辛苦、节俭”;从他所讲的“塑料花”的故事中,“我”体会到他的细心、多情。这样一个可敬可爱的人和他的故事,多年以后“总浮上我的脑海,甚至每当我看见塑胶的玫瑰花时“也会从心底泛起一股暖流”,“就会想起他”。作家由此感受到“爱才是花的灵魂,一朵怎么看都假的塑料花,透过爱,就成为真花,而且永远不凋”。陈德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都影响了“我”对“塑料花”这一事物的认识,改变了“我”对“假”的塑料花的看法:由不喜欢、讨厌,而变得喜爱,生出爱意。陈德清对朋友、对生活、对亲人的热爱,使得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而“我”对他的敬重、怀念之情也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4.风格质朴。惠特曼在《草叶集・序言》中说:“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卓越和文字光彩的焕发,全在于质朴。”本文正是如此。这又主要体现在:选材的生活化,作家所选取的写作对象是一个普通的司机,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爱”的故事,这些事情看上去平淡、细碎,但却充满了人间至情,显现了底层的光辉;情感表达的朴素,作家在文中很多次都直接表达了对陈德清的认识与欣赏,而陈德清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也非常地坦率与直白,没有什么矫揉造作,一切都显得非常自然;语言的质朴,作家对陈德清其人充满深情,对与其交往中的点点滴滴记忆犹新,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朴素美。

非常遗憾的是,在课堂上我们没有观察到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细致、精微的阅读与体会,大而化之、泛泛而谈的结果是文本阅读价值的消解甚至丧失。

上一篇: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构 下一篇:一种三相三绕组电力变压器的短路强度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