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临床治疗中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的探究

时间:2022-03-25 10:30:47

妇产科临床治疗中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的探究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妇产科生产的9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进行术后的连续缝合,对照组应用普通缝合方式进行术后的连续缝合,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状况、术后情况、住院天数、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缝合线能够有效降解,观察组孕妇在出院前切口愈合率91.7%(44/48)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的77.1%(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生物性可吸收缝线; 妇产科治疗; 临床应用及应用价值

Application of Absorbable Suture Biological Treatment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DING Fe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1):055-057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biological absorbable suture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reatment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Method:Ninety-six matern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in our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from February 2012 to February 2013,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biological absorbable sutures for postoperative continuous suture,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ordinary suture way for postoperative continuous suture.The operation time,healing of incision,postoperative condition,hospital stay,postoperative lochia duration and pain score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suture of observation group could effectively degrade,incision healing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hospital discharge was 91.41%,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7.1% (37/48)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Biological absorbable sutur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reatm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Maternity and Infant Hospital of Dalian Wafangdian City,Wafangdian 116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01.027

近年来,人们对于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与材料的质量要求伴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而越来越高。在手术过程中用于缝合组织与伤口或是用于止血的专用线即是手术缝合线,现是外科手术中的必备手术用品之一[1]。不可吸收与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是妇产科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手术缝合线,不可吸收缝合线无法自行降解,需实施等二次拆线,并且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容易发生炎性反应,甚至会继发感染,增加了孕妇的痛苦[2-3]。可吸收缝合线由天然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构成,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与生物相溶性,可以自行降解。笔者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妇产科生产的96例产妇作了详细的观察与对比,并记录比较其治疗疗效的差异,来探究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应用价值,现将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妇产科生产的96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25.7±2.1)岁;初产妇58例,经产妇38例。其中6例产妇羊水浑浊,1例产妇臀位,3例产妇胎膜早破,7例早产产妇,其中剖宫产横切口缝合者21例,会阴侧切口缝合者75例,所有孕妇均无内外科疾病病史。对照组48例患者中,初产妇27例,经产妇21例。其中2例产妇羊水浑浊,1例产妇臀位,1例产妇胎膜早破,5例早产产妇;观察组48例患者中,初产妇31例,经产妇17例。其中4例产妇羊水浑浊,2例产妇胎膜早破,2例早产产妇,两组患者产次、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缝合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孕妇采用传统普通细线缝合。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孕妇采用生物性可吸收缝线缝合,具体操作如下。

1.2.2.1 会阴侧切口缝合法 对观察组孕妇进行会阴侧切口缝合前,先采用10 mL的2%利多卡因对其会神经进行阻滞麻醉处理。首先缓缓将阴道壁用左手食、中指撑起,右手持钝头弯剪在会阴后的联合线内侧剪一个3~5 cm的切口,并沿内侧45°切开,尽量使皮肤与黏膜的切口大小一致;在顺利娩出胎儿及胎盘后,缝合黏膜肌层时采用2-0可吸收缝线,缝合皮内则采用4-0可吸收缝线。进行黏膜肌层缝合时,选用圆针,由距切口顶端0.5~1 cm处至阴道口的阴道黏膜层进针连续缝合,打结选在处女膜环处,缝合时要求松紧度适宜,且全层缝合时不可留有死腔。随后对皮下组织及肌层采用4-0(三角针)可吸收缝线进行连续缝合过程,以会阴切口距顶端皮下组织0.1~0.3 cm处垂直进针,再从会阴切口底端至切口另一侧贴皮缘皮内缝合,为达到严密缝合肌层、止血、牵拉使皮肤平整且关闭死腔的目的,在缝合的过程中保持针距为0.5~l cm,缝合至切口的另一侧出针打结,减去线头,术毕[4]。

1.2.2.2 剖宫产横切口缝合法 经过常规麻醉后,采用1-0人工合成的可吸收油涂层的编织聚醇酸手术缝合线对孕妇子宫下段横切口处进行连续的外褥式锁扣缝合,缝合打结后先不剪线头;然后再继续对浆膜层、膀胱、壁腹膜层等组织结构使用同一根缝合线进行反折连续缝合,并与之前子宫缝合的下部在打结后留下的线尾进行打结;采用4-0合成线对孕妇脂肪层进行连续缝合,对孕妇筋膜层连续缝合时使用1-0合成线,但不打结,然后对皮肤切口顶端的皮内进行连续的褥式缝合时使用的是同一根缝合线,连续缝合至切口另一侧的皮缘处,最后将其与之前脂肪层缝合时留下的线尾进行打结,剪去线头,手术完毕[5]。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状况、术后情况、住院天数、术后恶露持续时间及疼痛评分等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4.1 切口愈合判定标准 孕妇切口愈合情况一般可分三级。(1)甲级:愈合良好,缝合皮肤较美观,无瘢痕,无不良反应出现;(2)乙级:愈合不良,切口处有炎性反应;(3)丙级:切口化脓、感染,需要切开引流处理。甲级愈合率即为愈合率。

1.4.2 疼痛评分标准 疼痛评分参照视觉模拟评分(VAS)法。(1)无疼痛者为0分;(2)会有隐痛,但未影响到孕妇活动及产妇母乳喂养者为轻度疼痛即1~3分;(3)疼痛较剧烈,影响到孕妇正常活动,随影响到大小便,但可独立完成,产妇不能正常喂养母乳者为中度疼痛即4~6分;(4)孕妇疼痛难忍,影响到正常生活,不能独立活动,活动时需依靠别人,产妇不能正常喂养母乳者为重度疼痛即7~9分;(5)剧烈疼痛,甚至需要适度使用镇痛剂辅助者为剧烈疼痛即10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缝合线能够有效降解,观察组孕妇在出院前切口愈合率91.7%(44/48)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的77.1%(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切口愈合情况 例(%)

疼痛评分 分

甲级 乙级 丙级 切口疼痛 拆线疼痛

观察组(n=48) 29(60.4) 15(31.3) 4(8.3) 2.1±1.9 0

对照组(n=48) 18(37.5) 19(39.6) 11(22.9) 5.1±2.7 6.4±1.2

2.2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恶露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恶露持续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恶露持续时间比较(x±s)

组别 手术时间

(min) 住院天数

(d) 术后恶露持续时间

(d)

观察组(n=48) 35.4±6.2 2.7±0.5 20.5±3.7

对照组(n=48) 54.7±3.4 6.7±2.7 26.9±1.4

2.3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切口开裂率、切口感染率及脂肪液化率对比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例(%)

组别 切口开裂 切口感染 脂肪液化

观察组(n=48) 0 2(4.17) 3(6.25)

对照组(n=48) 5(10.42) 4(8.33) 6(12.50)

3 讨论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因需力较大、短张力小、伤口较浅,产前、产后切口形态变异性巨大的会阴裂伤就成为了分娩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现象。具有一定难度的皮内缘缝合术比较适合对会阴裂伤的治疗。若在妇产科临床手术缝合过程中使用传统丝线缝合不当,极有可能引起感染,并进一步造成炎性反应[6-7]。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孕妇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观形象,因此部分孕妇会提出术后皮肤无瘢痕的要求。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弥补了传统缝合方式的缺点。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在妇产科临床应用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缝合方式手术术后疼痛感强、恢复慢、腹部手术切口的瘢痕组织增生,出现较大的瘢痕、易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满足了孕妇及家属对形体美的追求[8]。

经过分析研究,蛋白类、羊绒线类和聚合物三类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可自行降解的性能,且与羊绒线类、蛋白类可吸收缝合线相比,聚合物类可吸收缝合线可以更早将其完整性丧失,因此降解速率最快。作为暂时的支持,聚合物类可吸收缝合线不需要长期的植入孕妇体内,毫无疑问,聚合物类可吸收缝合线可在较短时间内被彻底生物降解为生物小分子,进而顺利的排出体外[9]。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在身体组织内可被降解,且易被吸收或排泄,可自行降解无需拆线,因而缩短了外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感染率、切口内异物的刺激感与疼痛感得到较大程度减轻。与普通缝合线相比,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较结实且柔软、弹性好,皮肤没有发红水肿的现象,打结较少,可有效地止血,无硬结,降低了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与异物反应及炎症的出现频率,即便在人体组织内也能够保持较好张力,因此切口不易裂开,保持各层组织原有松紧度,手术后疼痛反应轻微,切口对合好,愈合情况良好,有效缩短了孕妇的住院时间,减轻了孕妇及家属的心理、经济负担。因此在外科缝合材质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在皮内缝合过程中,生物性可吸收缝线逐渐在临床上取代了传统缝合方式,广泛被孕妇及临床医生接受[10-11]。

综上所述,妇产科临床治疗中应用生物性可吸收缝合线,可以减少产妇的痛苦,有助于产妇的康复应得到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树根,王文儿,刘云,等.天蚕丝医用缝线在动物模型中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6(3):44-47.

[2]伍锦华,刘宾,艾玉峰,等.聚羟基丁酸酯可吸收缝线生物相容性的实验室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4):531-533.

[3]陆华,孙皎,丁婷婷,等.不同种类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的体外降解性能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08,29(4):239-241.

[4]易诚青,张明贵,曹云,等.骨髓基质细胞与交联明胶-聚羟基丁酸酯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15(3):262-265.

[5]苏军领,郑小霞.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不缝皮下的皮内缝合法与传统缝合法对比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11):1342-1343.

[6]叶丽萍,程桂平,张晋.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在妇产科临床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4):6417-6420.

[7]张鹏,王利民,刘宏建,等.抗菌可吸收缝线与普通缝线在颈椎前路手术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0,2(12):147.

[8]蔡松旺,廖洪映,韦正超,等.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加扎法处理肺癌支气管残端[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15(22):128.

[9]胡颖兰.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129-130.

[10]庄潮平,蔡高阳,王永全.两种生物可吸收缝合线在腹壁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1):276.

[11]于波,何玲.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8):9-11.

(收稿日期:2013-07-05) (本文编辑:欧丽)

上一篇:2014旅行新能量明星作者推荐地大盘点 下一篇:涤纶低弹丝倒筒成型控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