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如何表现普通人的不凡

时间:2022-03-25 06:21:20

《冰点》如何表现普通人的不凡

【摘 要】新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以一种简便的形式来处理信息,如微博、微电影等,在碎片化思考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现代传媒人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也难免受到影响,媒体的报道在很多情况下欠缺思考,深度不足。人物报道作为众多媒体报道形式之一,同样存在着浮于表面的问题。此外,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媒体往往将焦点对准社会的精英阶层,而没有给普通人足够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的人物报道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人物报道的特点对于新闻媒体的人物报道具有着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人物报道 《中国青年报》 《冰点》

一、《冰点》简介

《中国青年报》自创刊以来,就备受读者和业界推崇。其《冰点》栏目更是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与好评。

《冰点·人物》的报道中,其人物刻画有自身独特的方式,通过书写人物,《冰点·人物》向读者传达一种社会价值观,倡导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性的真善美,并且能够由普通的个体折射出社会万象。《冰点》选择的题材和多数新闻有显著的不同,它更多的是挖掘普通人的命运、心态和生活足迹。①《冰点·人物》就是“在不放弃社会‘焦点’、‘热点’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尚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更多地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②《冰点·人物》的报道始终将眼光投向普通人,挖掘普通人身上人性的光辉以及特质。通过书写人物来表现人性,折射社会,通过书写人物来让人们思考人性,反思社会。

二、《冰点·人物》写作特点

1、平凡人不凡事

作为《冰点·人物》的最精彩的部分——“封底人物”,在人物的选择上,坚持了以前“冰点特稿”的风格,坚持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冰点》的报道对象,被报道的普通人必须有着不普通的特质,做出了不普通的事。③

其中最近比较典型的一篇表现普通人的文章《北大保安变身记》,描写的就是北大一名叫甘相伟的保安,利用平时的业余时间,旁听学习了法学院、中文系、社会学系以及心理学系的课程,并且通过了成人高考,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他还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10万余字的书,北大校长周其凤应邀亲自为他作序。作为一名保安,甘相伟是一个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一个非常平凡的角色,但是他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凡,使得其赢得社会的关注,成为《冰点》的报道对象。

2、小人物大社会

《冰点·人物》刻画人物时,对每一个人物都有着深刻的思考,能够反映出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实或者是令人敬仰的可贵品质。这样的内涵只有当读者认真思考之后才能感受到,在报道过程中,记者并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通过人物的刻画来反映社会万象。李大同说:“在任何社会里,新闻界也都只有一个权利:告知社会发生了什么,而告知之后的价值判断的权利属于受众自己。”④《冰点》为读者设置了一个宏大的主题,希望读者能够在细节化的写作中体会到这样的主题。《冰点》所描写的小人物背后往往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涵义,这正是《冰点·人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也正是这样的特征才使得其能够吸引众多的受众。

《北大保安变身记》,同样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北大保安是中国千千万万奋斗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大众一个缩影。北大保安的变身就是中国万千普通人的幸福梦想的象征。在文章中提到甘相伟告诉记者自己有一次,在社会学系旁听时,老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农民工群体的教育问题。甘相伟发言说:“北大校园里的后勤人员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工的缩影,应该让他们好好接受教育,融入燕园。”在描写中,我们可以知道北大保安甘相伟是一名农民工,这样他就又成为了中国无数进城农民工的代表,代表了农民工们的城市梦,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城市安家,成为城市的主人。如果再放大的话,甘相伟就是那些生活并不富裕的人追求梦想的象征。

由此可见,甘相伟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缩影,《冰点·人物》所讲的不仅仅他个人的成功,而是暗含着对这一社会群体的描述,这其中有希望,更有祝福。而这样的群体是我国普通大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幸福与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和谐。

3、人性的闪光点

《冰点·人物》中描写的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些普通人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冰点》正是抓住了这些美丽的闪光点。通过人性的光辉打动受众,启发人们奋起向上、贡献社会、思考社会。

2012年4月1日的《冰点·人物》文章名为《老人与树》,文章描写了王小苗等8个老人领着村民,用了30多年的时间在灰白的石灰山上种下一片绿荫。王小苗所在的云南省陆良县龙海乡树搭棚村,属于喀斯特地貌,灰白坚硬的石头山上只有零星杂草。多年前,正值壮年的王小苗和7个“好兄弟”领着当地的村民们上山种树,历经万难开辟出一片青葱茂密的林场。不仅如此,他们还完成了附近9个乡镇十几万亩的造林工程。现如今他们当年种下的第一批华山松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而他们自己眼看着已入暮年。8个人中年龄最小的王小苗已经73岁,他们中年纪最大的王家云已经87岁。

在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能感受到那种人定胜天的豪情壮志。改造喀斯特地貌,使得岩石荒山变成绿树层叠的生命之境,这本身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浮躁的年代,这样的执着与坚持似乎更让读者产生无限的感动,激感共鸣。因而,发掘人性的闪光点也是《冰点》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

4、平视和客观的视角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将正面典型美化成“神”,而将负面典型丑化为“魔”,以一种仰视或者俯视的态度看待典型人物。这使得受众对媒体上报道的典型人物缺乏信任感,而且有着强烈的距离感,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⑤《冰点·人物》始终采用一种平视的角度与人物进行对话,进而展现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人物、刻画人物,不参与,更不对人物和事件做有痕迹的点评。

这样的方式一直被《冰点》所坚守。其通过普通平实的语言娓娓叙述,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感动无数读者。在《老人与树》一文中,在对有关于种树老人由于其事迹而获奖要发表获奖发言时候的描述,“陆良县宣传部精神文明办的史主任是和王小苗接触最多的人。他说他有次领着王老去市里领奖,本来告诉他,台下全是‘大领导’,要把教他的获奖感言背顺溜,可上了台,王小苗啥也不记得了,只说了一句话:‘我不后悔。’”文字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什么华丽词藻,然而却让人心生感动。一句朴实简单的“我不后悔”让人体会到了老人的自豪,老人的淳朴,还有执着与刚毅。

此外,在文章的最后有这样的结尾:“屋前的空地上,两条看家狗慵懒地趴在水窖边,一棵苹果树开满了粉白相间的花朵。树下3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唱着‘螃蟹歌’,舞动手臂做蟹钳状,同时把脚抬起来,试图去碰触对方的脚。‘以前在松树下也是这样的。’王家寿边介绍边忙着蹦蹦跳跳。可是,他们已经太老了,衰老到嘴里唱着歌,手却跟不上节奏;努力抬起腿,却无法碰到对方的脚。但对老倌们来说,这样已经足够令人满意。王小苗说:‘我们8人在一起,就像身上穿的衣服一样,不新不孬,刚刚好’”。这几句客观平实的描写令人格外感动。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剧变,不禁回味老人走过的风雨人生,想象着他们的过往;王小苗说:‘我们8人在一起,就像身上穿的衣服一样,不新不孬,刚刚好。’”似乎是老人们对自己人生的评价——“刚刚好”,没有宏亮的口号,有的只是客观的视角、简单的陈述、平实的话语,但足以感动读者,这就是《冰点》文字的魅力。

5、用心采访

《冰点》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的轰动,给人强烈的共鸣,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记者深入了基层,用心去采访。只有记者真正感动了,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够打动受众。

《冰点》的记者一直有着为了采访深入基层的精神,他们可以为了一封读者来信,深入到湘西去实地采访。《五叔五婶》这篇报道背后的故事尤为感人,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冰点》记者的敬业精神。记者在接到新闻线索的时候,翻山越岭终于见到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被感动得无数次落泪,其报道最让人感动的是三次关于眼泪的描写。五叔的眼泪:“满嘴带笑,泪水却顺着黑黑的脸不断流下来”;大儿子长兵:“长兵的鼻翼正在急促地翕动,泪水已经直接滴到碗里,他正在努力控制自己不哭出声来”;小儿子长将:“我低头记着,突然发现声音不对,再一抬头,小小的孩子正使劲仰起头望着屋顶,泪水就在眼角边上,却不让它流出一滴来”。这就是深入现场采访的宝贵之处。如果记者没有深入第一线,用心采访,永远不可能有如此感人的文字出现,也永远不可能有这样感动人心的报道。因而用心的采访是《冰点》获得成功的又一秘诀,或许看似简单,但是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我们还有多少记者能做到。⑥

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冰点》人物报道的重要特点,即关注平凡人的不凡事、通过小人物表现宏大主题、发掘人性的光辉、用心专注的采访。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新闻实践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媒体需要更多的对社会,对国家的深入思考,需要客观冷静的非物欲的思考,关注普通人,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①张涛,《〈冰点〉的四个闪光点——简评中国青年报〈冰点〉专栏的新闻视角》[J].《新闻知识》,1997(9)

②李大同:《冰点故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③⑤李婧、韩云,《冰点人物报道初探》[J].《新闻世界》,2011(2)

④石岩、李大同,《用新闻影响今天》[N].《南方周末》2005-12-22

⑥成放,《〈冰点〉抒写普通人的价值和尊严——读〈冰点故事〉》[J].《新闻实践》,2012(2)

(作者:均为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2011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城市台娱乐节目的“变”与“不变” 下一篇:数字音乐传播与数字音乐产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