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男男同性恋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调查

时间:2022-03-25 05:44:45

南昌市男男同性恋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调查

[摘要] 目的:了解南昌市男男同性恋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相关行为。方法:采用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01名男性同性恋者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平均年龄(25.27±7.21)岁;最近6个月内有同性数为(1.72±2.15)人,有异性的有48人(占47.52%),平均有异性数(1.03±1.93)人。其同性方式中,有58人(57.43%)有,其中2人(3.45%)从未使用安全套,18人(31.03%)有时使用安全套,38人(65.52%)每次都使用安全套。被调查人群艾滋病知识的正确知晓率比较高,但仍存在较大比例的高危。且在与异性发生时,安全套使用率较低。结论:男性同性恋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应探讨采取更为科学的干预模式。

[关键词] 同性恋,男性;艾滋病;危险行为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58-02

目前,我国正面临艾滋病的挑战,根据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65万,感染率为0.05%。虽然我国目前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吸毒者共用针具,但经性传播的比例逐年增长[1]。有资料显示,我国男男同性恋人群中存在危险,男男性接触者是STI/AIDS三大核心人群之一[2]。为了解南昌市男男同性恋对AIDS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相关的高危的状态,我们对南昌市男男同性恋者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南昌市2个男性同性恋聚会的酒吧参与活动的男性同性恋者。

1.2方法

1.2.1场所选择在问卷调查前,先通过同伴教育推荐并取得酒吧经营者同意后,确认两家男男同性恋者聚会的酒吧作为调查场所。

1.2.2数据录入及统计采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其他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101人,获有效问卷101份,有效率100%;年龄范围为16~50岁,平均年龄(25.27±7.21)岁;户口所在地本市39人,本省25人,外省37人;在本市居住时间3个月以内6人,3个月以上78人,临时17人;文化程度初中2人,高中或中专29人,大学65人,研究生及以上5人;职业分布情况:商人10人,干部2人,服务员6人,教师6人,无业人员6人,记者4人,演艺人员3人,工人1人,农民工1人,青年学生26人,医务人员2人,供销员2人,其他或不愿透露身份者31人。

2.2婚姻状态分析

未婚84人(83.17%),已婚15人(14.85%),离异或丧偶2人(1.98%)。

2.3最近6个月内同性数

调查对象近6个月内具有1个同性性伴者为42人,具有2个者为23人,具有3个者为6人,具有5个者为2人,具有6个者为1人,具有8个者为2人,具有10个者为2人,具有12个者为1人,近6个月无同性者20人,平均性伴数(1.72±2.15)人。

2.4近6个月的方式

近6个月101名调查对象中,有58人(57.43%)有,其中2人(3.45%)从未使用安全套,18人(31.03%)有时使用安全套,38人(65.52%)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最近一次时使用安全套的有50人(86.21%)。

2.5最近6个月内异性数

调查对象中近6个月没有异性的有52人(51.49%);有1名以上异性性伴的有48人(47.52%),平均有异性性伴数(1.03±1.93)人。47名有异性的调查对象最近6个月内与异性发生时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有8人(17.02%),有时使用安全套的17人(36.17%),每次使用的有22人(46.81%),最近1次异性时有33人(70.21%)使用安全套。

3讨论

3.1男男同性恋者多

在本次调查中,每个男同性恋者6个月内平均与(1.72±2.15)个男同性恋者发生。只有42人只有1个同性,与国内其他城市的情况相似。

3.2双性恋比例大

本次调查对象相当部分(47.52%)是双性恋者,其比例明显超过其他国家,其中46人在6个月内与异性有性关系。这种情况使男同性恋者有可能成为将艾滋病病毒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

3.3本次调查对象AIDS知识的正确知晓率较高

有99.01%(100/101)的人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但只有62.07%(36/58)的人最近6个月内时每次都用安全套,其中只有46.65%(21/46)的人最近6个月内与异性发生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

本次调查对象在AIDS知识知晓率并不低的情况下,仍然有相当比例的男男同性恋者采取与AIDS相关的高危险方式,说明在南昌市男男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着AIDS快速、广泛蔓延的危险。该人群文化程度较高,尽管对AIDS知识有较高的知晓率,但行为形成率并不高。提示对该人群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及推广安全套的行为干预方法效果有限,有必要有针对性地探讨其他科学适宜的干预模式。

参考文献

[1]汪宁.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形势与面临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5),291-293.

[2]张北川.男同性性接触者与艾滋病流行[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 6(2):126-127.

(收稿日期:2007-04-22)

上一篇:分散介质对脂质体粒径、形态、分散状态的影响 下一篇:深圳市2004~中小学生贫血和蛔虫感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