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画面色彩分析研究

时间:2022-03-24 09:30:00

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画面色彩分析研究

[摘 要] 永乐宫壁画作为古代壁画成熟时期的优秀范例,蕴含着无数美妙的艺术语言,对于大多数美术工作者而言,往往由于重视了公认的线的魅力,而忽视了壁画璀璨的色彩魅力;或是由于变色问题的掩盖,为壁画蒙上了一层过重的神秘色彩,本文从色彩的基本属性等最基础的性质开始逐步分析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的色彩特征。

[关键词] 朝元图;和谐;色调;重彩勾填

【中图分类号】 J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007-2

公元1227年,蒙古成吉思汗灭西夏,结束了一百多年的分裂状态,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元代统治者除了宣扬儒家思想外,也重视道教,大搞“三教平心”、“以佛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永乐宫主殿三清殿中的《朝元图》是永乐宫壁画的精华,全幅画面的布局严谨而不局促,气势恢宏开阔。画工们继承了唐代吴道子和北宋武宗元的寺观壁画传统,形成了元代独具特色的壁画艺术语言。特别是壁上金童、玉女的形象,渗透着唐、宋遗风。

三清殿内布满壁画,画面高达4.26米,全长94.68米,总面积为403.34平方米,几乎占永乐宫全部壁画面积的一半。壁画内容为“朝元图”,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原始天尊的图像。它以八个帝、后打扮的主像为中心,向两列伸展成庞大的行列,其中包括四圣、八卦、十一曜、二十八宿、五岳、四渎、金童、玉女、天丁、力士、帝君、宿星、仙侯等286尊天神地祗。主像高达三米以上,各随从诸神的高度也在两米以上。众多的人物,前后排列达四、五层,毫无杂乱堆积之感。人物的面貌和神情也各有不同。玉皇、后土等作帝后装束,其它则有文臣、武将、侍吏、官差、真人、侍女以及种种怪异形象。人物众多,但是疏密相间,顾盼呼应,统一中富有变化,如此庞大的神仙朝拜队伍,不仅无杂乱无章之感,还大大地烘托了主神无上尊贵的地位,显示出制作者们构图上的高超艺术水平。特别值得留意的是:整个壁画布局有统一而周密的设计,和建筑、雕塑相配合,形成完美的整体,使整个殿堂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

在人物形象和整个壁画的艺术风格上,体现了唐宋绘画的特点,得吴道子真传,既有唐代绘画雍容博大的气概,又有宋代清新秀丽的风貌。全画以墨线为骨干,色不压线。通过回旋曲折、驰骋飞扬的墨线表现出异常流畅而又庄严的气势。在用色方面,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法,以石青、石绿为主,加入白色和其他单纯的色调间隔起来,使整个画面显得纯朴浑厚而又富于装饰性。在人物冠冕饰物上,还使用了“堆金沥粉”的方法,是花纹突出壁面,增强了壁画的装饰效果。从殿内壁画上的题记可知,该殿壁画完成于1325年,作者为洛阳民间画师马君祥等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被捕,于永乐宫隔黄河相望,这一带早在唐、宋时期就是画家荟萃的地方,如唐代著名的壁画大师吴道子、宋代道教壁画名手武宗元、王拙等都出生并活动于这里。

整幅画中人物造型饱满,神态各异,人物之间顾盼有神、形象逼真生动,令人陶醉。人物或静或动,性情神态各不相同:有的在对语、有的静静地在听,有的顾盼左右、有的凝眉而思......这组群像中,男女老少、壮弱肥瘦、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了统一,多样中取得了和谐,可谓是形神兼备。画面中的主神西王母,是华夏民族女性的象征和代表。她正襟危坐,头戴凤冠,脚穿凤鞋,胸佩吉祥长命锁,宽大的袖袍垂落在身体两侧,整体造型呈现出一个稳定的正三角形,构成了道家庄严肃穆、和善功德的神秘气氛,给予朝拜者一种威严感。身着宝蓝色道袍的太乙真人,他的服饰颜色历经700多年,依然沉稳而绚丽。他双手平托笏板,面部表情非常严肃、冷静,说明他心中有要事去向王母禀报,身后的两位太乙正在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穿朱红道袍的这位面部表情非常虔诚,若有所思;上面穿蓝袍的那位则是鼻翼扩张,怒目四视,显得愤愤不平。从整个人物衣袍飘飞的方向体现出列队整体在缓缓向前飘动,反映出“曹衣出水荷含露,吴带当风雅韵长”的风格。画面中各个不同的虚构神仙经过绘制者的精心构思,实际上是塑造了形形的世间形象:帝王的庄严之表;仙道修身度世之颜;武士的英烈之貌;玉女的端庄之态;儒贤的高识之风,间接地显示了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不同经历、不同气质、不同情思的各种人物,将人间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转化为天上的诸神关系,将封建朝廷的典章礼仪化作仙境中朝观行列的仪仗形式。

朝元图就整体色调而言,它不同于晚唐以来所常见的红绿对比色调,也不同于文人画中呈现的清、素、淡、雅的古香色调,基本上是由石绿、石青为主色构成的冷色调,较为鲜明的有朱砂、深赭石、三青、四绿、紫灰、土黄、金色。在富丽、沉稳的青绿色基调下,由主次地施以少量的红、紫、深赭等色,突出了人物的关系。在着色方法上基本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在画师的统一设计下,有计划地分散使用石青、石绿以及绯红、朱砂、石黄(土黄)等色,并用白色或其它单纯的颜色配以浓墨的勾线予以间隔,既谐调又丰富。在器物头饰、武士盔甲上还多施以沥粉描金勾金(沥粉贴金法)、雕填等技巧。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壁画,其色彩可以说是古代艺术家与700多年历史的合作,有些颜色发生了变色而呈现出暖灰色,白色经风蚀剥落后一部分呈现出乳白色,使得色彩尤为和谐统一,沉着庄重,浑然天成。

《朝元图》壁画以沉稳的绿色为主调,这种绿色刺激性不大对生理和心理的作用都极为温和,这使得画面给人以和平、守静、理智、庄重的心理感受,从而表达了“道”家哲学人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致虚极,守静笃”。画面在统一中求变化,虽然主要以石青、石绿等类似色组合画面,但穿插土黄、白、赭、土红等色,把不同明度、色相、纯度的色彩组织起来,形成渐变的有节奏、有韵律的色彩效果,在视觉中建立起一种精确的平衡。此外衣服大面积的青绿色块又有领口、袖口、腰带、飘带、饰物等小面积的白、黄、朱、金及三青、四绿等颜色的穿插,使画面灵动而有神韵。

在绘画艺术中,形象与色彩相互补充、帮衬、结合时,才能得到完美的物象,从而发挥更好的色彩效果。从色彩学的心理分析看,红色加白,通常给人以温雅、清秀、细嫩、美丽的心理感受。在此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三青殿西壁下方的太乙像最为典型,衣服以石青勾填,花钿、服饰则以石绿、朱砂相印,体现出几许华丽富贵的装饰味,特别是衣饰细部纹样作了精细的刻画,用“对金沥粉”来突出衣袖、缨络、花钿、服饰,使观者远望感到有气势,近观则看到线条和色彩装饰的优美。画中帝后打扮的主像多以朱砂、绯红为主,所以引人注目,给人以健康、圆满、吉祥、幸福、神圣的心理感受。在传统壁画中通常把受人尊敬的人视为神,以红色绘脸,金银沥粉作线,象征神圣、光辉的精神形象。

众所周知,永乐宫壁画在用笔用线方面的艺术成就是卓著的。它继承和发展了吴门的莼菜条画法和前代道释人物所传的用笔方法:如从唐宋用笔的细密、顿挫中大胆地把线条加厚,使之起伏波折、抑扬顿挫、即富于节奏韵律感,又具有鲜明的立体光感,用笔劲健、行笔果断、线条的宽大、细窄变化适度,疏密组合相宜。以宽而浓的墨线为骨干,色不压线。从某种程度讲,在整幅画中,这种浓重而富于变化的墨线与白色一起将其它单纯颜色分隔开来,即起到了分隔色彩区域,同时也起到了缓冲或是减弱色彩对比的效果,从而增强了画面的丰富美与和谐美,为永乐宫壁画的整体庄严感打下了关键的基础。

壁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形式,早期绘画遗留以壁画居多,如:西北敦煌地区的壁画、新疆克孜尔壁画、陕西唐墓壁画、北京法海寺等古代重彩壁画。这些壁画是我们了解和把握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的重要来源,随着当代考古学、美术史、和文化史对古代壁画的制作工艺及其制作材料研究的逐步深入,为当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提供了众多可借鉴之处。永乐宫壁画作为古代壁画成熟时期的优秀范例,蕴含着无数美妙的艺术语言,对于大多数美术工作者而言,往往由于重视了公认的线的魅力,而忽视了壁画璀璨的色彩魅力;或是由于变色问题的掩盖,为壁画蒙上了一层过重的神秘色彩,总之,对于山西永乐宫壁画的色彩分析还没有给予足够多的重视,永乐宫壁画这一传统工笔重彩画的优秀范本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为绘画艺术语言的发展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唐)段成式.寺塔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01).

[2](元)佚名.元代画塑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

[3]潘运告.元代书画论[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1(01).

作者简介:陆春莉(1977-),女,汉族,江苏江阴人,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天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上一篇:论精神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下一篇:新疆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