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身优劣势CIO问鼎CEO并非遥不可及

时间:2022-03-24 06:55:12

CIO是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的缩写,业界有人戏称CIO为“Career Is Ove”(职场终结),意指CIO职位虽是IT人员职业生涯的最高峰,也是职涯的终点:一是因为CIO不好当,二是CIO职位再往上就是CEO了。

这个说法在几年前或许还对,当时CIO很难再超越,但现在情况已变,CIO绝非职涯的终点,并可能是迈向CEO职位的新起点。

以往的CEO人选,大多由业务主管或财务主管升任。但是,近年来国外已经有不少CIO升任为CEO的例子,甚至成为董事会成员。

CIO的下一步

为何CIO会成为现今CEO的候选名单?那是因为IT已成为企业营运的重要基石,甚至是获利制胜的利器。

在一些企业里,IT已经摆脱传统的后勤被动支持角色,转为更主动地发挥领先优势的效果。他们的IT与企业营运紧密结合,整合企业运营流程。在一般公司里,不同部门之间有争议,在彼此僵持不下之际,通常会寻求最高主管仲裁。

在中国台湾威达电公司,当部门僵持不下时,他们会先找信息部门最高主管张素碧。

为何不同部门的人要找信息部主管讨公道?因为她是了解全公司流程最透彻的人。现在,她已升任为CEO幕僚的职位。

企业营运流程与IT密切整合已是大势所趋,这无疑为CIO开启了迈向CEO的大门。美国沃尔玛公司的CIO因为成功打造IT系统,使其物流与库存管理超越同业而稳坐量贩店的第一宝座。这位CIO打下了这场成功战役,也为他赢得了CEO职位,沃尔玛投资的物流公司就找他任CEO。

CIO迈向CEO的机会是有的,不过挑战可不低,要克服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有几个重大的挑战,包括IT人员常面临的技术本位、商业观念薄弱、领导与沟通能力等问题。

西方现正推广的一种观念――把IT当成公司来经营,将有助于CIO早日具备CEO的条件。把IT当公司经营,CIO不能只懂技术,还必须擅长商业、财务、领导艺术、组织与文化等技能。毫无疑问,这些本来就是胜任CEO职位的必备条件。早点克服与弥补,那么机会来了就抓得住,迈向CEO之路就会比较顺当。

从后勤支持走向前线决策

IT成为企业经营必备工具已是不争的事实,没有IT,有些企业做不了生意,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被归为.com的企业,例如雅虎、Google,其营运完全仰赖IT。再看银行业,少了自动提款机(ATM),业务还能进行吗?

曾出版《IT有什么明天?》的知名作家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 Carr)有套理论,他认为早期企业投资IT,是为了建立竞争障碍,拉大与竞争者的距离。这是因为当时的IT很昂贵,硬件设备价高,程序开发人员罕见,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可藉此保持竞争优势。后来投资IT,是因为竞争者都有IT,如果你不做,无法和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点竞争。

尼古拉斯・卡尔在2004年对IT提出的质疑,是基于早些年企业风行信息化,造成IT的过度投资,试图提醒企业重新反思IT的价值。他所疾呼的观念在今天体现,不论当初企业为了什么理由信息化,现今的企业IT已进入深化阶段。对大型企业来说,处理日常营运的基础平台,如ERP、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一样不少,能再为业务营运加分的系统,如KM(知识管理)、BI(商业智能)等也已逐步导入,下一步的信息化,企业还能怎么做?

行业专家们认为,当企业信息化深化到一定程度,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必备的基础工具,不再是卓越的象征,IT就必须重新定位,从以往后勤的支持角色,走向策略性发展,甚至要有能力跑在前头,激活组织,并引领企业变革。

这项观点的确获得企业经营阶层的支持。台湾士林电机总经理助理谢汉章正在思考IT部门的定位转型,“我们希望未来的IT部门是经营分析部,而不是计算机部。”他说,IT部门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报表产生器,要能主动贡献企业经营情报,对企业经营的各方面,在财务、行销、业务、生产都能点出问题,并提出建议,作为企业决策的参考。

这意味着,CIO将被赋予更重要的使命,成为企业的决策幕僚。在国外,财富(Foutune)500强大企业中,已有CIO出现在董事会名单上,在企业决策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根据Gartner的调查,有CIO列席董事会的企业,股价表现优异。

从被动的支持走向前线决策对CIO来说意义非凡,这代表他们距离核心经营阶层更近,有机会参与、了解企业决策过程。

台湾悦智全球顾问董事长黄河明认为,当CIO用IT帮企业创造无法替代的价值后,CIO有机会升任CEO。

CIO的优势与挑战

不少隐身在企业里的程序设计高手多已头发花白,美国也有许多工程师活到60岁还在写程序,对技术有股莫名的热情,驱动这群IT人成为顶尖的技术人才。但是,如果有志晋升管理职位,IT人就必须摆脱技术本位,让自己具备宏观的CEO视野,从CIO到CEO,IT人有其他“O”字辈难以望其项背的资产,在逻辑分析能力、流程的掌握度上,CIO所获的评价高,更重要的是,当学习能力高的IT已成为企业经营策略的要角,懂IT更是CIO最大的竞争优势。

不过,也有不少待修炼的课题挑战CIO。虽然IT对企业营运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成功从CIO到CEO的人物屈指可数,就是因为CIO在CEO必备的职能及人格特质上仍有欠缺,其中业务与财务水平不足最被诟病,浓厚的技术本位也常被质疑。另外,CEO必须有的领导魅力、人际沟通则是CIO自认最难学的功课。

CIO出任CEO的3大优势

懂IT:悦智全球管理顾问公司罗列了19项CEO所需的条件与技能,与IT有关的占了3项――信息系统、科技与创新、知识管理与商业智能。

IT条件在其中所占比重不高,但IT的学习门槛高于其他商业技能。台湾文化大学推广教育部执行长吕新科能坐上CEO之职,他的老板――文化大学推广教育董事长张冠群看中的就是IT技能。

据介绍,当时在张冠群的口袋中同时有分别为商科出身、IT背景的2个CEO人选,最后由原任CIO职位的吕新科出线,张认为,文大推教的业务很明显是由IT驱动,但IT进入门槛高,新科技的变动太快,“给我3年的时间我都跟不上,业务却很容易上手,1年就能进入状况。更何况,我已经具备商业知识,找位懂IT的CEO和我的专长能够互补。”张冠群说。

重逻辑:理工科及编程的训练让IT人拥有绝佳的逻辑能力。台湾中兴保全公司总裁办公室助理廖启泰说:“逻辑推演能力是CIO最珍贵的资产”,有清楚的逻辑才有办法定义问题的模型,进而提出解决之道。

张冠群也肯定CIO的分析能力,他认为IT人的学习力、分析力佳,对事比其他同事更强调定义的重要性 ,让IT人呈现出细腻规划的特色。

谙流程:“时势是造就CIO走向CEO的最大机会。”吕新科说,因为信息化已深入企业各层次,包括生产、研发、财务、行销、人资、业务,恰好给IT人员从信息化的角度全面了解企业运作。

张素碧也认为,因为配合公司各部门项目的引入,IT人员对于商业流程的掌握度优于其他部门同事。“IT部门和任何单位都没有利害关系,不像有些部门,业务的好坏与部门间的联动有关,公正第3方的角色,让IT人员有机会客观地看待商务流程中的问题。”她说。

也由于从不同的角度面对企业运作,吕新科表示,对企业管理的观点,CIO和其他“O”字辈有明显差异,例如,针对IT时代的营销操作,有IT背景的CEO感觉就会比较深刻。 CIO坐CEO大位的3大挑战

技术本位浓厚:20年前,IT人与业务员互有成见,IT人终日在办公室内埋首写程序,中午吃着妈妈做的午餐,心里想着业务员除了一张嘴皮子什么专业都没有;20年后,IT人还是坐在办公室里吃自带的午餐,只是做的人从母亲换成妻子。但是,那些当年被IT人视为油滑小子的业务员,却已坐在外头的高级餐厅吃大餐。

这个故事就提醒IT人员不要拿着技术敝帚自珍,IT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企业IT要有价值必须做到能有效支持业务。黄河明认为,IT阅历丰富的CIO,思考很容易落入技术导向的窠臼,但是企业的经营面向广,技术并非唯一。

业务与商业概念薄弱:容易掉进技术泥沼的IT人,在业务及财务格局上也有弱点。张冠群就说,和其他部门同事比较,IT人的成本及业务概念较居下风。IT人是带着技术的眼镜看商业环境,常看不到市场需求,对行销、客户需求等商业的概念较为不足。

因此,人力资源专家建议CIO要反省自已是否具有CEO的思维。他们提出一个方法,CIO可以算算在1天的工作当中,有多少时间花在思考商业问题,或是年度提案中,会明确跟老板说,这个新系统可以帮公司节省多少成本,增加多少利润。

领导力与沟通力须再强化:“接任CEO 两年,我还是不适应CEO所需的人际关系。”吕新科说,对他而言,沟通是项困难的工作,而这里指的沟通,并非是与内部员工的对话,而是外部人际的掌握。

吕新科曾想请董事长另设发言人职务,只要媒体来访,一律由发言人出面。请求遭拒后,他硬着头皮面对。现在,他逐渐适应应对平面媒体,但对电视媒体,“我还是跨越不了这层障碍。没有媒体曝光的机会,不是我个人的损失,而是整个组织的损失。关于这点,我一直很内疚。”他说。

黄河明的看法呼应了吕新科面对的挑战。他认为,过去,IT部门的工作偏重企业的后勤支持,技术工程背景的CIO的人格特质通常较为内向,沟通能力与魅力稍嫌不足,导致IT与企业各部门出现沟通的狭缝。

上一篇:Google起了个中国名 “谷歌”就本地化了吗 下一篇:11次眼花缭乱的并购令惠普软件战略偶露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