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早汤面落肚 惬意畅快舒服

时间:2022-03-24 03:59:15

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曾风靡中国各地。这部小说的背景在苏州,写的是美食家朱自冶的生平趣事。笔调诙谐幽

默,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写他赶吃头汤面的那一段,更是脍炙人口,令人拍案叫绝。

话说“朱自冶起得很早……眼睛一睁,他的头脑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来鸿兴去吃头汤面。’”为什么要吃“头汤面”呢?因为“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

头汤既然是面好吃的关键所在,因此,他“必须擦夜起身,匆匆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可是头汤只能下那么个几碗,绝对无法满足奉行美食主义者的需求;所以,能赶上“早”汤面已算不错啦!像湖北省沙市即有一个一百七十年以上历史的“早汤面”,就因早而闻名。不过,它除了早以外,更以料足味鲜而名噪荆楚。

沙市早汤面的创制人为余四方。早在一八三年(清宣宗道光十年)时,余四方自咸宁到沙市谋生,在刘大巷口开业,店名叫“余四方面馆”,经营面点及各式炒菜。当时沙市开面馆的不下十家,但自余四方的那家开张后,便一个接一个的“门前冷落车马稀”了。

“余四方面馆”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每天半夜就用猪骨、鸡骨和鳝鱼骨熬汤,天一亮即开始做生意。因其制作精细、用料讲究、配料齐全、汤色乳白(注:系用鸡脯肉、猪瘦肉及鳝鱼肉作大码,猪肥肉作小码,一浇头后,立刻鲜香醇厚、浓而不腻),故能别具风格,终至独占鳌头,生意愈做愈旺,时任荆州知府的奎将军每到必尝,遂使“早汤面”之名,不胫而走。

余四方发了大财后,为扩大经营,乃在闹区毛家巷内,开了一家“八景酒楼”,增添四方佳肴。但人们已习惯了吃“早汤面”。依然这么称呼它。只是余四方万万没有想到,由于他开面馆糊口,竟造就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汉剧大师――余洪元。

余洪元是余四方之子,秉性聪慧,酷爱戏曲。那时的沙市,是戏班重镇;百戏杂陈,群英云集;官、庙、馆、院的戏台林立。而其红牌的艺人,因地利之便,常聚在八景酒楼吃饭。余洪元自幼便穿梭各戏台,悠游于优伶之间。再加上他得天独厚,能在自家酒楼里向各路高手们讨教。耳濡目染,久受熏陶;唱起曲来,架势十足。故小小年纪,就已是有名的“票友”。

谁知好景不长,在他十六七岁时,余四方因病不起,家道随之中落。余洪元身无长技,无以为生;只得透过父执辈的引荐,拜汉剧号称“一末正宗”的胡双喜为师,正式下海。余洪元仗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及父亲的余荫(许多戏剧界人士都曾受过余四方的热情款待),在胡双喜的精心调教下,终成一代名家,博得“一末泰斗”、“汉剧大王”的美誉。不仅名冠三楚,而且誉满京沪。

而今八景酒楼已成广陵绝响,但余四方传下的早汤面却成了沙市一项著名的传统小吃,吸引着从四面八方蜂拥前来尝鲜的观光客。至于“朱鸿兴”的面如何好法?且听早年常吃,现已是港台知名的美食家逯耀东先生的现身说法:

“‘朱鸿兴’专卖早点。而以焖肉面最普遍……每天早晨,许多拉车和卖菜的,都各端一碗,蹲在街边廊下,低着头扒食。我早晨上学走到这里,把钱交给倚靠柜台、穿着苏州传统蓝布大围裙的胖老板,他接过钱向身后那个大竹筒里一塞,回头向里一摆手,接着堂倌拖长了嗓子对厨子一吆喝。不一会面就送到面前。我端着面碗走到门外来,拣个空隙把书包放在地上,就蹲下扒食起来。”

逯耀东显然对那碗面难以忘怀,将其形状、颜色及滋味,写得非常传神,看得我直流口水。他说:“那的确是一碗很美的面,褐色的汤汁浮着丝丝银白色的面条。面条四周飘散着青白相间的蒜花,面上覆盖着一块半肥半瘦的焖肉。肉已冻凝,红白相间,层次分明。吃时光把面翻到上面,让肉在汤里泡着。等面吃完,肥肉已化尽溶于汤汁之中;和汤喝下,汤腴腴的咸里带甜。然后再舔舔嘴唇,把碗交还。”几十年后,等逯耀东“再找上门时,‘朱鸿兴’已经歇了。不仅歇了,连店面也拆了”。看来让美食家朱自冶每天赶早吃的头汤面,早已不复存在。

现在想吃碗头汤面,恐怕得自己在家下来吃了。每当我看到绝大部分店家下面那锅粘糊糊的水,就直皱眉头,倒尽胃口。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大概在七年前,我无意中在永和市文化路永和戏院对面的小巷内寻到一个小面馆。未悬招牌,店面极小,座位不多,卖的只有打卤面与炸酱面。店主是位七十开外的老先生,使用一只乌黑铁镬,锅铲撞击,铿锵有声。每次所下的面,只有一到三碗。面条清滑,嚼来带脆;汤汁鲜清,一饮而尽。

这位河南老乡,爱饮烧刀子,最嗜杜康酒。目光矍铄,身手利落。我不知还能吃它多久?思之不觉怃然。

上一篇:食物是最好的医药――消除淤血,预防子宫肌瘤 下一篇:点菜的门道――虾子大乌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