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山曲”艺人辛礼生访谈录

时间:2022-03-23 02:51:21

河曲位于晋西北高原的黄河转弯处,与陕西榆林、内蒙古河套地区隔河相望。“鸡鸣三省”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这里成为“民歌的海洋”。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有着杰出才华的民间艺人,现在被称为“山曲大王”“二人台明星”的辛礼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而对辛礼生的采访,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山西山曲文化背景与艺术形态的了解。

一、河曲“山曲”

山曲主要流行于黄河沿山西、陕西、内蒙古一些县乡镇,如河曲、保德、偏关、五寨、神池、宁武、静乐、兴县、临县、离石、柳林等地。同样的或相类似的民歌在邻省陕西和内蒙古被称为信天游或爬山调。如《陕北民歌通论》一书中,就将山西山曲的范围延伸至陕北地区:“山曲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偏关及陕北府谷、神木一带,尤以河曲最为典型。晋西北与陕北隔黄河而望,两地在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及语言等方面都相近,因而两地的代表性歌种信天游和山曲,无论是歌词内容、艺术手法,还是曲调结构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属同一色彩区”①。

据谢琳撰写的文化部1998级明星研究生毕业论文《山西民歌及其演唱艺术浅议》中比较研究:“河曲地处黄河岸边,民歌主要是山曲。它和陕西民歌‘信天游’相互影响,黄河两岸的山曲民歌高亢、明朗、健康、朴实。”

谈到山西山曲与内蒙古爬山调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汉族山歌研究》一文中得知:“爬山调、山曲等歌种,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及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他们的旋律当中经常广泛、多样地使用四度以上的跳进音型,造成音区、音色的强烈对比,也使这些歌种更富特色”②。

《陕北文化研究》一书则介绍道:陕西民歌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关于陕西信天游的称谓,认为靠近山西省黄河岸边的一些地方也称之为“山曲”,“是一种兴致而作、信口漫唱、不受限制、尽情抒发的山歌。信天游名称多样,神木、府谷邻近的山西一带叫山曲,靠近内蒙古一带叫爬山调,信天游主要流传于绥德、米脂一带,它的突出特点是采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③

在我们访问山西省河曲县歌手辛礼生时,他以长达50多年从事民歌演唱的知识与经验告诉我们,山西民歌中大致分为:山曲、号子、小调、秧歌,其中山曲与信天游、爬山调一样同为北方山歌,此类山歌均为当地劳动人民所即兴创作与演唱。

二、河曲民间艺人

与河曲民间艺人辛礼生交谈,得知他与山曲结缘的不凡一生,以及与邻省歌手的特殊关系。

辛礼生从小就爱听父母和乡亲们唱山曲,他在家中排行老大,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在家乡种过地、放过羊,17岁时跟着“走西口”的大人,走出家门,前往内蒙古,到包头等地,赶过大车,当过搬运工。他说:“我在包头车站、电厂都干过,可是除了民歌演唱,给家里寄的钱之外,自己啥也没留下。我发现,河曲山曲与内蒙古爬山调很相近。咱们包头图右旗的民歌手贾全贵是我十几年的朋友。”

据辛礼生介绍,在当代的河曲民间艺人中较为有名的有王掌良、苗俊英、王永茂、刘宽来、贾德义、李国祥等。其中要数他与贾德义较有知名度。

在我们采访辛礼生时,也有幸采访到贾德义,他说:“我研究山曲42年了,如今经济发展了,民歌却萎缩了,原汁原味的山曲难以听见了。人家都说山西是民歌的海洋,河曲是水最深的地方,可满街上却找不到一家剧院。”他还说:“虽然有辛礼生等10来个歌手还在坚守着河曲民歌的阵地,但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河曲人不会唱民歌了。”

当我们问询辛礼生几十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时,他说:“1997年以前自己钻研,自己琢磨怎么唱。1997年,北京有一家公司请我录了一盘带子,当时挣了一万块钱,唱的东西很多,从那时开始跟一些老艺人学习唱山曲,自己一边学一边钻研。在此以前唱二人台,二人台过去都有‘大亮板’,每一首二人台唱之前都有‘大亮板’,后来把‘大亮板’改为散板。”从这番谈话中,我们得知山西河曲的山曲有时与内蒙民歌相交融,也称之为“爬山调”。谈到山西与内蒙都是二人台“大亮板”,辛礼生告诉我们:“《三天路程两天到》最后一句有人翻上八度唱,有人不翻,发声时i可以倒a,可以倒e。过去二人台是纯原生态的,过去走西口每段唱完都有道白,现在都不用了。原来《三天路程两天到》是有节拍的,而不是散板。”

辛礼生还说:“二人台对唱一般都有一个丑角,带上小胡子,现在化妆都不用这些了,现在二人台都要唱大慢板。大慢板、小慢板节奏是一样的,大慢板比小慢板速度放慢一倍,原来八拍现在唱十六拍,通过我的钻研把大亮板唱成大慢板。”这说明辛礼生不仅精通山曲、爬山调,还熟悉山西与内蒙古的二人台对唱。

三、山曲与邻省民歌

据《汉族民歌概论》一书对内蒙古、山西与陕西民歌称谓进行考证:“‘爬山调’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山西省西北部、陕北北部一带的民歌歌种。在晋西北和陕北地区,又被称为‘山曲’。”他认为山西“山曲”旋法、节奏、旋律音调受蒙古族民歌的影响。④山曲与其他北方山歌如信天游、爬山调有一个相同之处,即很多歌曲往往一开始就进入高潮,音乐一开始感情就很充沛,很激动。用集中、凝聚的音乐语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一泻到底,具有热烈、奔放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辛礼生对此做了学术印证,他说:“陕西信天游,河北紧靠内蒙古的东路二人台,方言道白是不一样的,方言道白不同唱出来味道就不一样,河曲、准格尔旗、包头、呼市的方言差不多,到陕西就不一样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不会用方言就唱不出民歌的原味道了。左权开花调的门搭搭,河曲叫门栓、门环等。”

《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亦在此问题上做了进一步的论述:“以北方而论,四种有代表性的山歌,‘信天游’‘山曲’流行于黄河中游两侧的黄土高原;‘爬山调’在其北部的阴山山地及河套平原,三者的流传呈胶着状态,因此结下了亲近的血缘关系。‘花儿’主要流传在黄土高原西侧的陇中高原……这四个歌种的流布,从黄河中游起,溯流而行,直达上游。其间的高原山地,到处飘响着高亢、悠扬、质朴、深沉的‘山曲’‘信天游’‘爬山调’和‘花儿’。”⑤

山西河曲隔黄河之遥,居秦晋蒙之间,所谓“鸡鸣三省”之地,此地的传统民歌抒发感情具有直朴、畅爽的特性。感情表达深切、真挚,直截了当、鲜明坦率,而不是迂回曲折、委婉隐晦的。它为了表现特殊的思想内容,突破汉族传统的五声音阶,而有机地发展成为六声与七声音阶,不仅扩大了歌唱的音域,并且直接地传达出丰富的情感。

山曲也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蒙古族民歌的大跳音程在山曲中也频繁出现。例如七度、八度、九度甚至更大的音程跳进,这种大跳音程更增加了“山曲”的自由、奔放、热情的特点,使曲调更加高亢、嘹亮、跌宕起伏、生动活泼,富有朝气与新鲜感。例如《人在外前心在家》等。

内蒙古的“爬山调”代表曲目《上房了一》:“上房了一,见王爱召。二啦妹妹捎给哥哥的话,要和喇嘛交。”这是一首流传甚广并被二人台吸收为唱腔的蒙汉调,以山西山曲、内蒙古鄂尔多斯民歌的曲调为基础变化发展而成,即《十五岁的姑娘》,与山西民歌《了一》如出一辙。

关于山西与内蒙古二人台的表演形式的改进,辛礼生如此解释:“山西民间小戏很多,二人台是对民歌拓宽了一些,有了人物、剧情。二人台表演时用了一些戏剧的东西,两个人唱,四五个人表演,最早皇宫生下孩子,哄孩子时唱的。”

四、河曲山曲发展

河曲山曲作为山西民间音乐的一个活标本,自解放初就受到国内音乐学术界的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组织专家来此做实地调查,1956年,音乐出版社出版《河曲民歌采访专集》,但是时隔30多年,无人问津。

直到1988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山西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著的《山西民歌300首》,1996年与200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相继出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山曲民歌合唱集》,引起国人对此重要的民歌品种有所关注。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仅见1993年靳婕撰写的一篇学士学位论文《山曲研究的统计与分析》与2003年笔者宣读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山西民歌山曲及其唱法研究》。另外,还见类似词典性质的《中国爬山歌通典》《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等编著,可见此种民间艺术形式亟待加强发掘与研究。

当我们问到辛礼生近年演唱山曲的情况,他告诉我们:“各乡镇都有文化大院,每年七月十五河灯节和逢年过节都唱。现在的唱法跟原来有些区别,原来唱时都有散板,现在不多用了。我现在腿不方便,所以就不经常出去演出了,有些地方推不掉的出去一下。节庆时二人台还演,唱十几分钟,加上道白就三十几分钟,《五哥放羊》是保留曲目。唱没问题,就是带上道具做动作不行了。”目前像辛礼生这样的优秀民歌艺人已经年老体衰,后继乏人,这是不能不重视的现实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山西河曲山曲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辛礼生被文化部命名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曲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辛礼生告诉我们:“山西民歌河曲人唱了这么多年,到了自己这一辈,绝不能让它荒废掉。我们有责任让河曲的民歌和二人台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永远流传下去。”

(注:本文为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民歌“山曲”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041083―01)

注释:

①刘育林.陕北民歌通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218.

②⑤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24,12。

③吕静.陕北文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74.

④汪明.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136.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略论元代前期文人画的发展 下一篇:刍议绿色环保的服装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