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体会

时间:2022-03-23 12:09:38

他汀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体会

他汀类药物自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调脂治疗的“里程碑药物”他汀类药物除调脂治疗外,还能通过改善内皮功能,稳定脂质斑块及降低血管炎症反应对冠心病起保护作用,同时能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不良反应也日渐明显,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①肝脏损害:是他汀类药物最为严重的常见不良反应。肝脏是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场所,肝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临床表现包括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炎、胆汁郁积或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此作用与他汀类药物种类和剂量有关,通常在用药2周以后出现上述情况,停用或换用其他类降脂药,同时予以保护肝脏治疗后,肝功能多能自行恢复,在已有肝功能异常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应非常慎重,有研究表明,对基础AST>40IU/L或ALT>35IU/L的高血脂患者使用他汀类药,6个月后4.7%的患者转氨酶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轻中度增高,0.6%患者出现严重增高。②肌病:2001年西力伐他汀因其致命性横纹肌溶解而从市场上撤出,引起了人们对他汀类药物和肌病的重视,临床对照研究表明,与他汀类药物使用相关的肌病发生率为0.1%~0.2%,通常发生在用药后8~25周,多表现为肌痛,无症状性血清CK值升高,可能与应用剂量过大或高龄有关,也可能与患者本身的遗传因素有关,肌肉组织中磷酸化酶,磷酸果糖激酶等基因异常可能使患者对他汀类易感,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2002年ACC/AHA/NHLBI他汀类治疗建议中指出:高龄、体形瘦弱者、多系统疾病(心、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同时应用多种药物,特别是叶酸类降脂药、烟酸类药物、环雹菌素、抗HIV病毒药物、维拉帕米、胺碘酮和过量饮酒等,也是应用他汀类药物后发生疾病的高危因素。③抗血小板药物在血运重建术中必不可少。有研究指出,阿托伐他汀等由P450CYP3A4代谢的药物对氯吡格雷的激活将产生竞争性抑制,从而降低其抗血小板聚集能力,因而建议应用氯吡格雷患者需他汀治疗时,宜选用普伐他汀或洛伐他汀等非CYP3A4代谢药物。④有些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可出现乏力、胃肠道症状、头痛、皮疹等现象,减量或停药后可消失。

尽管存在上述不良反应,但他汀类药物很可能为冠心病及其他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防治带来更多的临床益处,总之,在肯定他汀类药物临床益处的同时,我们需要对接受这类药物的患者作出全面的风险评估,并进行定期的实验室检查,以达到安全使用和最大获益的目的。

上一篇:门诊常用抗菌药物与中成药不合理应用浅析 下一篇:藻酸双酯钠治疗高血脂、高血黏10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