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鼠肴

时间:2022-03-23 09:56:45

(一)鼠之入肴鲜为人知

鼠年说鼠。鼠的害处,无人不晓。鼠能入肴,有利于人们的餐饮生活,则可能是有些人不知道的。宋代张师正《倦游录》还记有老鼠的一个古称:“岭南食鼠,谓之家鹿”。可见,老鼠早就进八人们的日常饮食,异名别称众多。

我国享用鼠肴的悠久历史,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猿人遗址,曾发现那个古老年代猿人烧烤鼠肉食物,遗留下来的一堆鼠牙、鼠骨化石。据记载,远在2000年前的先秦时代,人们已经吃到腌制的腊鼠肉。战国尹文《尹文子》一书记有:“周人谓鼠未腊者为璞。周人遇郑贾人曰:‘欲买璞乎?’郑贾人曰:‘欲之。’出璞视之乃鼠也。”据考证,很早很早的时候,人们曾称干鼠为璞。意思是干鼠食品像玉石那样的宝贵。

时至1900多年前的汉代,鼠肴是当时上层社会才能享受到的美食。例如,河北满城的中王陵、湖南长沙的马王堆等汉墓,都发现有若干坛封的鼠肉干。1600年前的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西北之食陆畜,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1100年前唐代段成式特别提到对鼠肴的称赞:“其味极美”;又有张(族鸟)《朝野佥载》所载的著名鼠肴:“岭南獠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订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筋挟取啖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这都说明,从我国的烹饪发展史上看,鼠之八肴源远流长。

(二)大江南北鼠肴种种

鼠肴,一方面是筵宴珍品,一方面又是大众化的美食。在我国的东北,黑龙江黑河等地的鄂伦春族同胞,狩猎时也提松鼠,俗称灰鼠。通常的吃法有手把肉。鄂伦春语称为“古鲁乌尔”,即煮肉之意,把鼠肉洗净切好,放在篝火上的吊锅里煮,至八九成熟时捞出,蘸盐水或韭菜花食用。儿童偏爱吃火烤松鼠肉,人们送给儿童的这种食物称灰鼠子,它是一种肉串,插在篝火旁转动着烤成焦黄颜色,蘸着盐吃,味道极香。美味松鼠肴还有:火烧肉,把肉切成块,置火堆中烧成焦黑。至六七成熟刮掉黑皮,蘸盐或其他佐料食用;清炖肉,肉经开水煮后,清除汤中杂沫,加调料慢火炖至酥烂即成。

黄鼠主产于我国北方,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过去食用这种鼠肴的人多。元代通贤《塞上曲》咏有此物”马乳新桐玉满罐,沙羊黄鼠割来腥”。古代美食家曾评论黄鼠八肴,“味极肥美,如豚子而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记有“黄鼠出太原。状类大鼠,黄色,而足短善走,极肥。村民以水灌穴而捕之。”土拨鼠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和青藏高原,古籍记载:“土拨獭,生西番山泽间,穴土为窠,夷人掘取食之”;“肉质较细嫩,以秋季入蛰前为最肥美,无异味”。我国东北、西北均产晏鼠,南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称:“鼹鼠在土中行,五月取令干,燔之。”鼹鼠入肴除了燔法烧烤,也有炖食的,肉味也很肥美。

云南的一些兄弟民族食俗和竹鼠有关。布朗族同胞擅长射猎竹鼠,唐代樊绰《云南史记》记有,他们“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布朗人“酷爱犬鼠”,尤其爱吃鼠肴,并把竹鼠食品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傣族同胞擅长烤竹鼠肉;基诺族同胞习惯食用竹鼠煮稀饭:瑶族同胞于农历除夕吃竹鼠肉,寓意灭除鼠害,来年丰收。拉祜族的苦聪人过龙节时,去竹林里捕捉竹鼠,届时男女老少一起上阵,比赛看谁捉鼠最多。各家各户把捉到的竹鼠剥皮加工后,作成肉串晒干,俗称老鼠干巴。全村寨祭龙时,用大锅炒熟配鸡肉稀饭共同食用,并有歌舞助兴。

各地竹林所产的竹鼠大小不一,常见常食的重1 kg左右,肥大的有2~3 kg重,由于竹鼠以竹笋、竹根为食,烹成的鼠肴味道格外香美。竹鼠的烹制方法多种多样,入肴时有的烤到六成熟捶碎:有的洗净后整只下锅煮得烂熟,配以葱、姜等调味作料。古人不乏称赞竹鼠的诗文。如汉代扬雄所列的珍馐美馔:“春羔秋鼠”, 即竹鼠;北宋苏轼《竹(鼠卯)》咏有:“野人献竹(鼠卯),腰腹大如盎”,竹(鼠卯)即竹鼠。在广西.美食家把竹鼠列入“野味八珍”,传统鼠肴名吃有红烧竹鼠等。因为这种鼠肉像猪肉一样受到人们喜爱,宋人惠洪《冷斋夜话》把它以豚相称:“竹根有鼠,大如猫,其色类竹,名竹豚”。

(三)小小老鼠浑身是宝

在广东,甚至有种说法,认为鼠肉比猪肉好吃,主要是指鼠肉更有香味,特别是加工成腊鼠干,那要比腊猪肉好吃得多。广东风味鼠肴鼠脯,以顺德所产最好。清代康熙《顺德县志》称:“鼠脯,顺德佳品也,大者一二斤,炙为脯。以待客,筵中无此,不成敬礼。”海南的黎族同胞,家常菜常有鼠肴。但他们忌食家鼠,认为家鼠不干净,除此之外,田鼠、山鼠、松鼠都是他们的盘中美食。捉鼠有专用器具:用料编制的小箩,上山、进林、下地都随身携带这种腰箩和钩刀。捕到鼠后先放在篝火里烧,褪净鼠毛后置腰箩内。回家进一步把鼠肉洗净加工或烧或烤、饱尝口福,并以鼠肴佐酒。

福建不少地方也盛行鼠肴,以宁化特产的鼠干最有名气:为“闽西干”之一。据记载明、清二代,宁化鼠干已闻名遐迩。当地人每到立冬以后,动手捕捉山鼠、田鼠,经蒸熏处理,再以米饭、细糠熏烤而成。宁化鼠干光亮透红,味香可口,据说,这道鼠肴有食疗价值,“补肾、治频尿和小儿遗尿”。以宁化鼠干为主料烹制的爆炒地猴,是一道色、香、味、形、名俱佳的鼠肴。

说到鼠肴的食疗功效,历代中医药专家学者多有论述。它还讲究鼠的性别,南北朝名医陶弘景称:“入药用牡鼠”;古代医籍《日华子本草》着重提到:“牡鼠粒不入药”。明代姚可诚《食物本草》称:“牡鼠肉,炙食之治小儿哺露大腹,又主骨蒸劳极,四肢劳瘦,杀虫。”民间偏方验方认为,胎鼠也饶有疗效。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至今食用类似蜜蜂那样幼小的胎鼠,还有一种胎鼠酒,据说,能“驱风寒,治头痛”。

据现代医学研究,鼠的身体几乎全是低脂肪、高蛋白的瘦肉,营养价值很高。中医还认为,鼠有“补中益气、止渴生津”等功效。实际上,鼠肴的祛病健身好处,早就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加以利用。就说土拨鼠吧,明代胡侍《珍珠船》书中称:“塔刺不花(蒙古语音译),一名土拨鼠,味甘无毒,煮食之,宜人”。

又如黄鼠,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黄鼠肉润肺生津。辽、金、元时以羊乳饲之,用供上膳,以为珍馔,千里赠遗。”《本草纲目》还说明:“竹(鼠留),食竹根之鼠也。补中益气,解毒”。“鼹鼠,成寒无毒”:“松狗粟鼠,甘平,无毒”等鼠类,各有食疗优点。

从食疗的角度看,可以说鼠的浑身是宝,鼠头“主治瘘疮鼻瘙、汤火伤疮”;鼠胆“明目”:鼠脂“主治耳聋、汤火伤”;鼠脊骨“齿折多年不生者,研末日日揩之甚效”:……但也有所告诫:有时鼠被列为害兽,须防止它传染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古代医书还讲到:鼠诞“有毒,坠落食中,食之令人生鼠瘘,或发黄如金”。也就是说,食用鼠肴要特别注重卫生,讲求烹饪科学。

上一篇:浅谈蛋糕(一) 下一篇:今年春节,变着花样吃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