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异治话落枕

时间:2022-03-22 11:29:43

关键词:落枕;穴位应用;同病异治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1-0079-02

落枕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多由睡眠时姿势不正而感受风寒湿邪侵袭,导致筋脉拘急。为突然发病,多在早晨起床后。一侧或两侧颈部肌肉强直、酸楚。活动时疼痛加剧并牵扯肩背和上背部有扩散痛,检查可见患侧项部肌肉痉挛,有条索状压痛,头向一侧歪斜。本病属中医“颈部伤筋”、“项拘急”、“失枕”等范畴。落枕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在针刺时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选用单穴或2穴配伍治疗,往往可以达到立杆见影、针到病除的显著效果,现将笔者治疗落枕取穴、方法报道如下。

1、风 池

取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治法:针刺患侧风池穴,针尖稍偏外0.3cm,每5min行针1次,用补法。手法得当,局部有热感,顿时起效。留针30min。

按:风池为治风要穴,为手足少阳、阳跷、阳维之会、穴居脑后,其穴长于祛风解表、舒筋通络。

2、天 柱

取穴:在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寸3分。治法:用1寸毫针,直刺,用泻法。使针感达到后头部,留针30min。

按:天柱能疏通足太阳膀胱之气,膀胱主筋,所生病落枕系风寒阻遏经络,又据以痛为腧,取天柱可舒筋通络,祛风散寒、止痛。

3、肩 井

取穴:在肩上。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治法:用1.5寸毫针从肩井穴横刺斜向颈部,快速捻转,使颈部有灼热感,留针30min。

按: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阳明胃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具有散风祛邪、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功效。《资生经》“肩井疗项强及肩背痛”。

4、听 宫

取穴: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治法:取患侧穴位。用1寸针刺入0.8寸,做提插行针,使患侧有热感,留针30min,每15 min行针1次。

按:听宫穴为手足少阳、手太阳交会穴,其穴针之不但可以治疗耳病,还可以疏通三焦经气,具有温经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

5、养 老

取穴: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经桡侧凹陷中。治法:取患侧用1寸毫针,刺入0.5-0.8寸,强刺激手法,让患者活动颈部,留针30min。

按:养老是手太阳经郄穴,郄穴常用于急性病症,该穴有舒筋镇痛的作用,可用于急性落枕、急性腰痛等。

6、悬 钟

取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治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用2寸毫针垂直刺人患侧悬钟穴1.5-1.8寸,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留针20-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用泻法,同时嘱患者前后左右(坐位)或左右(卧位)活动头颈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行针时如能诱导针感过膝者则效果更佳。

按:取悬钟穴治疗落枕为循经取穴,可疏调少阳之气。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气活血、消瘀止滞、解痉止痛,从而达到治愈本病的目的。

7、落枕穴

取穴:在手背第2、3掌骨间,在指关节后0.5寸凹陷中,病侧取穴。治法:常规消毒,用1寸毫针直刺或斜刺0.3-0.5寸进行强刺激。视其患者的身体情况及其耐受程度行针30-60s即可出针。若病情较重,可同时针双手。行针过程中,要求患者最大限度地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摇头。

按:落枕穴为经外奇穴,是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整经气的异常变化,达到治病的目的。因为落枕是一个用于治疗落枕非常有效的经验穴,故临床以“落枕”作为穴名取之。

8、昆 仑

取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治法:取健侧昆仑穴常规消毒后,左手食指在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连线中点取穴,右手持1寸针直刺0.3-0.5寸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小指抖动3次为度,乃出针,出针后棉球轻按针孔,然后嘱患者做颈椎旋转等运动。

按:《灵枢・杂病》曰:“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灵枢・五邪》曰:“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灵枢・经脉》曰:“膀胱是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同名经气相通,针刺膀胱足太阳之脉合穴昆仑,可以激发经气、调整气血,使颈部经络疏通,起到柔筋止痛的作用。临床治疗中体会到,在局部取穴导致颈部组织液渗出而加重疼痛,使病程迁延,而昆仑穴位于踝部,针刺昆仑穴治疗落枕不仅效果好而且不需留针,还可避免因刺激局部导致的疗程延长。

9、阳陵泉

取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治法:单侧发病,取病侧阳陵泉穴;双侧发病,取双侧阳陵泉穴。让患者正坐于椅子上,双下肢肌肉自然放松。局部常规消毒,针刺阳陵泉穴,得气后宜快速提插捻转,用泻法。同时配合活动颈部。留针15min。每天1次,3d为1个疗程。

按:阳陵泉乃八会穴之一,古人有“筋会阳陵”之灼见,即一身之筋会于阳陵泉穴,故针刺阳陵泉穴可治疗一身之筋病。

10、经渠、列缺

取穴: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列缺:患者以两手拇指食指张开,两虎口接合成交叉形,右手食指押在左手桡骨茎突上部,食指尖到达筋骨陷中是穴。治法:一般用毫针取同侧经渠穴,先直针,深3分许,得针感,留针5min,再提针斜刺至列缺穴,得针感,留针2min起针。如若痛连背部者,症状较严重的,可加刺同侧后溪穴或落枕穴,行捻转强刺激泻法。

按:落枕发生部位处在手、足太阳经循环经过之所。传统治疗应取本经之穴。但营卫气血之流走,相对运动,营气始于手太阴,卫气始于足太阳,周而复始。则针手三阴,亦能通足三阳。针刺经渠、列缺取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气血,舒筋活络止痛的机理,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11、后溪、申脉

取穴: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处。治法:患者取坐位,若压痛点在颈部右侧,取右侧后溪和申脉;若压痛点在颈部左侧,则取左侧后溪和申脉;若没有明显压痛点或压痛点位于颈部两侧,则选用双侧的后溪和申脉。后溪穴以针尖向合谷方向刺1.5寸,申脉穴以针尖沿外踝下缘凹陷处呈45°角刺1寸,两穴均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使针感向肘部、膝部放射传导。同时令患者向着疼痛、受限方向活动颈部,范围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待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后即可起针。起针后令患者注意颈部保暖,多活动。

按:后溪通督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又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常被用于治疗疼痛性病证。申脉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通于阳跷脉,亦为八脉交会穴。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同循行于颈部,而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又存在着流注关系,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后溪配申脉,上下主客相配,二穴四经,同气相求,上下通应,经气相贯,针刺同时配合患者自行转动头部,故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上一篇:骨科内固定技术及微创骨科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下一篇:三仁汤治验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