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地方农业信息化发展及对策

时间:2022-03-22 12:15:45

试析地方农业信息化发展及对策

一、云南省地理环境与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人口与地区概述。据统计,云南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者的人数,从2000年的2013人,至2010年的5778人[2],同比增长了187.03%。云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478.60元/年,到2010年的3952.03元/年[2]。10年的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7.28%。云南地处中国西南方,经北回归线穿过,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相邻。地形非常复杂,简单来说,西北部是横断山区,东南部则是云贵高原。

(二)信息化建设现状。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1.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初步建成。2.涉农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3.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4.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日趋广泛。5.农业信息服务深入基层。云南农业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至新千年跨入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1999年,云南省固定电话用户总量达到230.3万户,固化普及率为5.96%[3]。上网用户(拨号和宽带)共计161.6万[4]。同年该省人口总数达4442万人[5]。可知互联网普及率为3.64%。政府于年底开通“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先后有24个单位相继入网,“云南信息港”上网访问人次达500万[3]。至2005年,省政府启动了电子政务2期工程建设,并启动了农村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示范项目“云南—东盟农产品交易平台”。同年,财政部投入资金400万元[4]引导扶持企业信息化发展。到2010年,该省电话普及率(含移动)为61.41部/百人,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为60%,互联网普及率为22.3%[2]。与此同时,龙兵[6]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将能够节约人工成本和管理效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李永飞[7]认为,目前在信息化过程中,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与信息化队伍建设不够,管理水平低下。但是,笔者认为单纯就信息化本身而言,信息化建设未必就能结余人力资本,基础设施落后未必就管理低下,关键是要依据云南省的人口特征和地区特征的特点,在政府推动地区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从云南省自身条件出发,从政府经济实力和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两个角度,来推进该地区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云南省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一)信息化逻辑上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分为两部分,针对政府财政状况,逻辑现实上可行性研究与针对农民服务对象的需求可行性研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专家,领导评审制定相应的预算表和时间表进行估算,并通过多种调查方式从大概上评估该体系的构建的可能性,难易性以及风险性。

(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分析。这个阶段主要确定两个问题,即政府即将构建的信息化的主要功能,与农民对这个平台的需求是什么。政府通过媒体,问卷,家访等形式来确定信息化从宏观上的需求分析。设计建设规划方案并请农民代表一同审议,讨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建设出不符合农民实际的信息平台。

(三)信息化平台总体设计。政府此时必须明确技术上构建此方案。例如通过聘请计算机网络专家、利用网络技术如Web2.0、SaaS“、C/S一站式服务”构建安全、合理、有效、快捷的信息化平台,并通过设计接口,同其他网络媒介如微博进行互动,开设网上交易功能,循序融入广告等商业元素,使平台具备公用性、商用性。有利于农民与企业互利共赢。

(四)信息化平台设计、运营及维护。政府设计出信息平台,通过试运营检验平台可靠性,与农民沟通检验平台有效性。并派计算机专家维护该平台。

三、关于云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从政府角度:在构建信息化平台过程中,政府需看待自身为一个利益行为人,量度当前成本与未来收益。一方面,最小化经济成本,另一方面,使社会效益最大化。针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如互联网普及率偏低,需扩大网络覆盖面积;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增速低于人才增速,政府要对网络的普及财政补贴,提高工人基本工资;再如人才总量偏少的状况,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实行院校扩招政策。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步步为营,最终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尽早实现“家家通电话、村村能上网”,为云南省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创建夯实物质基础。从社会角度:在农业信息化进程中,不断融入科技、教育、农业推广技术,力争形成:政府、涉农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高层次信息化格局,为三农的发展提供技术依托;充分发挥农业高校优势,做到:农民与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专业人才共用,重视涉农科技的转化,重视涉农科技人才的培养,面向农村培育人才;着眼当地实际状况,如地理、人口、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状况。不仅如此,云南省应重视农业立法、依法治农,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纳入到法制化建设的范围。

从农民角度:农业推广的对象是农民,通过推广让农民了解信息化发展,关注信息化发展,参与信息化发展,受益于信息化发展。农民通过将信息资源转换为农业生产力,满足自身需要,又反过来促进信息化的建设。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应产生三种意识,即:信息与农业息息相关,农民应由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接收和传播信息,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从产业角度: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植具有云南特色的(譬如云茶),和云南特色产业相结合的产业。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引进技术的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换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创汇农业。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从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进而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的层层推动,不仅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品质、品种,还加速了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从企业角度:积极促使企业配备相关信息服务人才队伍。信息服务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特征,需要配备必需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企业物联网等,并使其达到最优比例的全要素的生产组合,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四、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进程。通过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云南经济建设发展的契机,通过政府主导,多方互动,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现阶段的信息服务模式不完全符合云南省农民需求实际。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服务对象———农民的实际问题不了解、客观上忽视了农村实际造成的。本文所倡导的,是把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定位在农民身上,从农民着眼,从实际着手,从而从根本上满足政府有效的供给与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而推动云南省信息化建设,促进云南省本地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作者:吴森 吴进明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探求物联网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下一篇:关于除火患保平安冬春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