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盖的发展及应用

时间:2022-03-22 09:16:55

地膜覆盖的发展及应用

地膜覆盖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地膜是从日本引进我国的,可以说是典型的舶来品。而追溯到它的鼻祖可以毫不夸张进说它是源于中国。据传几百年前甘肃中部遭受特在旱灾,赤地千里河焦草枯庄稼绝收。一日一位老农在田里挖草根以充饥,在一片被覆盖的地上发现了一丛生长茁壮的小麦,那油绿舒展的叶子、硕大的穗头在一片枯黄的麦田里格外显眼。老人心想在田里铺上一层沙砾是不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呢。第二年他在一小片麦地里铺上沙砾,果然不出所料,小麦在干旱条件下长势依然良好。从此“沙田栽培”在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逐渐推开,享誉全国甘甜可口的“白兰瓜”、“黄河蜜瓜”多出自沙田栽培中。日本米可多株式会社会长、日本地膜研究会会长石本正一先生参观后惊叹不已,称“沙田栽培”是今日地膜覆盖技术的鼻祖。

1978年石本正一先生来到北京参加12国农技展览,首次展现了他的地膜覆盖技术。随后邀中国农业部原副部长一行到日本参观考察,代表团到达日本后看到农田里“天上地下”到处都是地膜,很是震撼。日本友人当时说:日本的农业全靠地膜支撑。在中国只知“盖天”(只知在大棚、温室、拱棚上盖膜),不知“盖地”。其实“盖地”是一种省工、省钱、增温(土温)、省水节肥、防病的有效措施。日本 的“盖地”技术使中国人深受启发,于是第二年首次在蔬菜、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上推广了660亩,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过几年在东北三省、北京、上海及内蒙古等13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研制试行,在16个省市农业区域生产示范,确定了是一项适合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科学技术。从1983年起做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向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回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中花卉、蔬菜、烟草、花生等经济作物有今天如此突出的成绩,薄膜的支撑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薄膜的种类虽很多,但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只有黑色膜和透明膜两种。在我国覆盖地膜多数是为了提高地温,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所以大多采用透明膜,透明膜的用量远远高于黑色膜。透明膜除可保湿外,提高地温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尤其在春季露地生产中,在阳光的直射下,晴天5~10cm土层的温度可比不覆膜的高出3℃~5℃。但遇阴天或叶片遮盖膜面,直射光被阻挡后,透明膜的增温作用基本消失,只剩下保湿作用。此时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杂草在阴暗、水肥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猛长,把膜拱起,不但保湿作用丧失,而且杂草大量消耗水肥,给作物生长带来极大危害。笔者曾在蔬菜定植或播种前于垄面喷洒除草剂,但草害并不能得以彻底解决。膜下的杂草不能锄也不能拔,如果要彻底清除,唯一办法就是掀开地膜,这样地膜的长效保湿功能也就彻底不存在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为了解决杂草危害,又能充分利用膜的保湿功能,日本等国开始覆盖黑色膜。在日本,黑色膜的利用面积几乎超过透明膜。

这一现象可能有些人不理解,但如果仔细琢磨,这一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黑色膜的增温效果没有透明膜强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黑色膜阻挡了太阳短波辐射进入垄面土层变为热能提升地温。但黑色膜吸收热量会提高自身温度,并把一部分热量传入土中,这说明黑色膜也有一定的增温作用,黑色膜的增温效果虽比不上透明膜,但若综合来看,它的防草、保湿效果所带来的生态效益要远高于透明膜的增温效益。尤其在温室、大棚的生产中,由于棚室内温度较高,地温升得较快,因此提高地温已不是主要矛盾,而防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由高湿引起的病害,在棚室生产中显得更为重要。

在高温多湿杂草易滋生的季节,露地生产覆盖黑色膜,每亩生产投入五六十元,不但可以省去除草作业,而且遇到旱时可以减少浇水次数;遇到涝时可避免过多雨水进入土层并从垄沟及时排出。另外,因垄上覆膜避免了下雨时土中病菌借雨滴喷溅到叶片和果实上,所以露地生产覆盖黑色膜除防草、保湿外,防病效果也是明显的。

上一篇:永定县农村沼气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下一篇:在不能轮作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大豆优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