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所知”到“知所知”

时间:2022-03-22 05:06:28

时下课堂,教师往往拼命追求“华丽”,力求“奇险”。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显得肤浅与造作。相反,我们应该效仿真正名家的课堂:不事“雕饰”,不求“奇险”。真实、自然、质朴,却追求课堂的“无痕有为”。

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尝试做到以下三点。

一、新知与经验的无痕对接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年、月、日、时、分、秒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24时计时法的。时间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孩子们经常接触的,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安排,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所以本课他们并不陌生。学生有了这些基础,我引导学生回忆:一年有几个季节,这些季节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四季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同样的,一日中的时间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很容易想到生活中常见的记时方法――普通记时法,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当我们用普通记时法出现了同一天有两个相同的时间时,给我们带来了麻烦。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

通记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二、有效追问,启迪智慧

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快乐驿站。教师的追问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

例如,教师有选择地记录孩子们说出的时间,如上午8:00、晚上8:00、早上6:00、傍晚6:00、中午12:00、深夜12:00、凌晨2:00、下午2:00……追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时间,说出这些时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它们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师再追问:普通记时法的时间词后面的时间值有什么特点?生答:一天中有两个2:00、两个6:00、两个8:00、两个12:00……在这样互动、多元的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此起彼伏。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真正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

三、解决问题,完善认知

数学是一个整体,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通俗地说,它像一根长长的铁链,一环扣一环,有效的概念教学应该把学生的知识连接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运用好想想做做中的“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根据银行储蓄的营业时间、公交车的服务时间、机动车禁止通行的标志、长途汽车往返两地的始发时间等,从中获取关于时间的信息。妈妈要从南京去秦皇岛,她乘坐的这趟列车的开车时间是13时37分,也就是下午1时37分。通常到达车站的时间要适当提前,所以妈妈在1时30分之前到南京汽车站比较合适。这样的问题解决,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知识,还有利于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盱眙县五墩实验小学)

上一篇: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实践 下一篇:一次惨痛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