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正街上市悬念

时间:2022-03-21 11:51:10

5个月前,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掀起了中国小商品市场进入资本市场领域的第一页。日前,武汉市政府也正在为汉正街市场的整合上市搭建平台。

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不同的是,汉正街市场的经济成分呈多元化形态,其中,以个体工商经济为主导,业主、住户、国有公司、私营公司、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一旦打破既有格局,将会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

那么,被誉为“天下第一街”的武汉汉正街距离上市的路究竟有多远?最终它能否成功上市?本刊记者历时半月深入采访,试图揭开与上市关联的诸多事实。

突围

“将汉正街的物流变为资本流是梦寐以求的夙愿,而今终于被纳入议事日程,并付诸实施。”汉正街管委会主任李淳毅回顾汉正街的风雨历程,真可谓百感交集。

汉正街的历史可追溯到500多年前。当时,苏商逆江而上溯,川贾顺水而下游,在现在的集家嘴一带沿河成集,依河而市。明末清初,汉正街成为烟草、纸张、粮食、药材集散地,藉此汉口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明末清初诗人吴淇赋诗描述当时的盛况:“十里灯火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甚至在“”时期,这条街仍流淌着经商的冲动。

汉正街市场第一代经营者今年62岁的郑举选说:“那时,哪里会想到什么整合上市呢?做生意都偷偷摸摸的,抓住是要坐牢的。”

1979年9月,武汉市政府批准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郑举选等人开始进行“阳光下的交易”,当时整条街发有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仅103户。

90年代中期,汉正街个体工商户已增至1万多户,日均客流量达16万人次以上,90%的小商品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40多个名牌产品到此落户,年销售额达180多亿元,年上缴国家税收逾亿元。在中国小商品市场中排名第一。

然而,到了90年代末,伴随着汉正街的日益红火,假冒伪劣产品乘虚而入,严重影响了汉正街的声誉。并引发了市场的萧条,当地政府意识到汉正街要想冲破中国小商品市场现有的模式,进入到有序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必须加快市场换档升级步伐,塑造名品街精品产业形象,启动“二次创业”工程,直至进入资本市场。

于是,2001年底,武汉市口区政府将改造汉正街旧城区、打造汉口城中城――“汉口正街”商贸区纳入《汉正街五年发展规划》,与此同时,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式筹划利用“汉正街”这一品牌上市。

改变

早在2001年初,为了配合改造汉正街工程,口区委、区政府就对汉正街人启动了“诚信工程”。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有资料显示,两年来,汉正街的投诉率每年递减21.5%,随着诚信重返汉正街,人气也开始回升。2001年,汉正街销售总额达180亿元,总税收达1.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和32.3%。汉正街又火起来了。

为了全面推进上档升级,进行“第二次创业”,口区委、区政府又先后斥资15亿元,对汉正街市场布局进行调整,把原先分散杂乱的市场按区域和功能划分为服装、家电、建材等12个专业市场;汉正街投资一千多万建立了大型电子商务中心;2002年5月,汉正街还组织了招商团到香港招商引资。口区委还在国外申请了“汉正街”的中英文商标注册。

2002年8月28日,武汉龙腾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武汉汉正街万峰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口区三鑫物业公司与汉口正街开发建设办公室签定协议,分别投资30亿元、10亿元、2亿元共同打造“汉口正街”。

汉正街的改造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记者从武汉龙腾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获悉,“汉口正街”的建设方案,从“汉口正街”商贸区东至友谊南路,西到利济南路,南临汉水,北靠汉正街,约占整个汉正街的三分之一。全部工程将在5年内建设完毕。

拟建中“汉口正街”商贸区,将由北向南形成五个不同特色的区域:

商贸服务区:汉正街至沿河大道(即多福南路),该区主要集商贸、商务、汉正街历史博物馆于一体。整个区域,突出“专”的特色。

购物旅游区:板厂巷,依托历史上的著名商家老字号,结合新兴的“汉派”品牌,建设具有历史风貌建筑特色的步行商业街。该步行商业街,铺设色青板路面,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调。整个区域突出“精”的特色。

综合服务区:沿河大道至板厂巷,为“汉口正街”商贸区配套服务的区域,该区主要以酒店、旅馆、风味小吃、娱乐场所及大型地下停车场等为主的服务经营性区域。整个区域突出以“全”为特色。

文化休闲区:为了创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将宝庄正街至友谊南路区域建设成为较有规模的文化休闲区。该区包括兴帝庙、文化广场、教学园、商务会殿中心。整个区域突出“新”的特色。

滨水观光区:以古汉口浓郁的“码头”文化为历史背景,结合市政府“滨水”计划,拟在现有汉江堤岸(集家嘴至江汉一桥段)向外搭出5米“观光平台”供游人休闲观光,并在沿滩形成大面积的绿化带,同时将参照“武汉关”外滩的形式,整治江汉一桥至集家嘴段沿河大道的路面和临街建筑的外立面。整个区域以“游”为特色。

汉口正街开发建设办公室主任郑宣称:“汉口正街”商贸区建成后,不再沿袭汉正街门面出租的形式,所有门面一律由投资商向社会公开出售。可以肯定的是,将来“入主”“汉口正街”的部分将是能被“捆绑”上市的“高档次”商家。

与之同步,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将投资1亿元在武汉古田产业新区建设“汉口正街”加工工业园。

据该公司办公室肖主任介绍,“汉口正街”加工工业园占地500亩,分电子、轻纺、新材料三个区,可容纳70余家各地企业。一些本地服装、皮具商户已注册产品商标,计划开厂。浪沙袜业、花花公子也有意将生产基地迁至武汉。

业内人士认为,“汉口正街”商贸区、“汉口正街”加工工业园,其实是在为汉正街上市公司打造一条产业链。

整合

汉正街的无形资产是多少?没有谁能够作出回答。但在普通人的眼中,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还在与日俱增。如何整合汉正街的有形、无形资产,将成为汉正街上市的最大难题。

1997年6月,从汉正街发家的民营企业武汉华镒集团就曾联合6家企业,发起设立“湖北汉正街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抢注汉正街商标,并谋求上市。问题是,在华镒集团等注册之前,从没有人认为汉正街应该被注册,没有人想到去保护它。

同年8月,《武汉晚报》爆出一条轰动性新闻:“汉正街”遭一企业抢注。抢注主体是武汉市华镒集团有限公司。

这篇报道称:“消息传出,有关部门和人士无不震惊。汉正街市场管委会就此事向省工商管理局提出异议。”

当时有人戏说,在汉正街还在睡大觉时,一夜之间,“汉正街”就被别人抢注了。

当时,汉正街管委会认为:“且不说汉正街这一具有500年历史的古老商埠的无形资产被一民营企业独占于理不合,单就政府多年巨大投入所增加的无形资产落入私人腰包也于法不容。”自1997年以来,汉正街进行了三期改造,总投资3亿元。

各方面人士都发表了意见,一时间武汉为“汉正街”的问题闹得沸沸扬扬。

武汉大学教授、经济学家伍新木的意见是:“汉正街”这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应属于国有资产,一家民营企业独占“汉正街”这块招牌,无疑是对国家利益的侵占。

民商法博士温世扬认为,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九条第二款,“企业不能使用下列名称,……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和误解的……”,而“湖北汉正街商城股份有限公司”的“汉正街商城”正容易被误解为“汉正街市场”,在股票发行上的误导就会更加明显。

而武汉达阳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杨大矛则认为:“汉正街”是一地名,地名的使用权归国家专有,由国家分配。“汉正街”这一地名含有财产内容,它是商业流通旺市的标志,它所包含的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属国家。我国对地名管理的机关是民政部,具体到武汉市便是民政局授权的地名委员会。不管企业性质如何,只有获得地名委员会的批准,才能合法使用“汉正街”这一地名。

其实,早有有志之士注意到这个问题。武汉市人大财经委员会、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就曾多次建议,要尽快对“汉正街”进行无形资产评估,并将这一驰名商号以汉正街管委会名义建立一个经济实体。早在1996年汉正街管委就以汉正街市场配套服务中心的名义,将“汉正街”及其拼音HANZHENGJIE委托武汉市商标事务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并获得21类的商标注册。

就在人们把此事淡忘的时候,2000年1月,《武汉晨报》又爆出一个惊人消息――抢注“汉正街”商标,个体户输了!

报道称:经国家商标局裁定,华镒集团申请注册“汉正街”商标失败。其理由是:华镒集团是汉正街一个经营者,申请注册所在商贸区的名称作为商标,将影响商贸区其他经营者的正常经营。同时,两家企业使用同一商标,必然会造成消费者误认,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贾春峰说:“汉正街要不断塑造和提升商业街整体形象。商业街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商业街的整体印象与评价,是商业街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客户忠诚度。提升商业街形象,需要系统实施名街、名店、名品、名人战略。商业街的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摊位、每一笔交易,都代表着商业街的形象,都要展现感人的形象魅力。”

一个品牌是否能够走出国门,是品牌实力的重要体现。令人惊喜的是,“汉正街”品牌在今年7月25日,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品牌“走”出了国门。由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独立接洽、加工制作的价值40万元人民币的“汉正街”牌牛仔裤由广东黄浦海关运往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两家华人商贸公司对“汉正街”品牌充满信心,均表示希望取得“汉正街”商品在匈牙利的独家权,辐射东南亚市场。

同时,汉正街股份公司也在尝试将汉正街这一市场概念变为品牌概念,授权给一些工商户的地产品和自产品使用。这与一些专家意见不谋而合,汉正街要做大,必须市场和加工产业化相结合,建立有武汉特色的、能提供货真价廉商品的产业链条,不光要“买全国卖全国”,更要“买武汉卖武汉”。

同时,市场的整合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徐长生在谈到汉正街的市场空间布局问题时强调,汉正街市场正在从分散的综合市场向专业化经营转变,这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在加快这种专业化市场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建设便捷的交通体系和信息网络,避免各专业市场之间的分割,亦即在各个专业化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化、一体化的大市场,以方便客商特别是传统的农村“包袱客”、“扁担客”、“推车客”的多样化采购。

上市

针对汉正街上市,记者走访了汉正街的第一、二、三代经营者代表以及市场管理人员。几乎所有的人对这一话题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说:“只要解决好利益纷争,上市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一位经常到汉正街进货的九江王老板告诉记者:号称“天下第一街”’的汉正街,如今落在老六甚至老八的位置,是该反思了,从武汉市政府目前的大手笔中,我看到了重新崛起的希望,比如对汉正街品牌、市场、资源的整合,可能要触及多方面利益,从我内心来讲,是很理解的。上市了,就要按照新的商业规则办事,这样首先会杜绝假冒伪劣,卖这里的货也能挺直腰杆了。

为了得到更多一些有关上市的信息,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具体负责上市工作的彭副总经理。

彭说,汉正街上市就是“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它不能脱离汉正街市场,既要运用“汉正街”这个品牌,又要与汉正街市场中的一些具有实力的商家进行整合。

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设立证券部,这个部门一直在研究、筹备汉正街上市事宜,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正在向证券公司辅导、推介阶段迈进。以前的企业上市是包装上市,现在上市有很多的条件限制,操作要更加透明、规范,因而也有了更多的难度。

眼下,政府改造汉正街老城区,打造“汉口正街”,既能使汉正街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也为汉正街上市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汉正街的龙头企业,它的上市必将给汉正街市场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

汉正街市场管委会副主任熊国汉说:“1995年成立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后,我们就开始注重包装意识,将上市作为目标,但现在我们不太往北京跑,我们的想法是把市场做实。现在公司的盈利主要靠市场物业管理、包括货物运输在内的配套服务以及房地产开发三块。”

口区政府政策研究室的刘主任说:“汉正街上市,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作为政府,是绝对支持的,但不会有干预企业的行为。目前,政府对汉正街进行的大力改造,正是为汉正街上市营造环境,铺平道路。汉正街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汉正街的龙头企业,在汉正街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区政府也希望通过公司上市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武汉大学商学院金融学家刘思跃教授说,关注汉正街的上市就是关注中国小商品市场的未来。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不同,汉正街具有几百年的历史,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沉浮了二十多年,“买全国、卖全国”的传统经营方式已经形成“习惯定势”。目前,政府为了营造上市环境,对汉正街旧城区予以改造,打造“汉口正街”,整和汉正街品牌资源,新建古田产业园,倘若其中某一环境出现障碍,都会影响汉正街上市的进程。

眼下,以汉正街市场股份公司正在筹划利用“汉正街品牌上市,“汉口正街”宏伟蓝图吸引了42亿元的江浙等地的资本,而且,还将有更多的外来资本进入,将来的上市公司股东排序肯定要以实力来衡量。

汉正街上市公司与汉正街市场,互为依托,汉正街的饮食将进一步扩大“汉正街”品牌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对汉正街市场予以关注,汉正街市场是否繁荣也将决定汉正街上市公司的主业收益,这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的决策以及汉正街试场业态变化休戚相关。

据了解,汉正街市场股份公司目前已拥有40多个与汉正街相关商标,市场上也有众多“汉正街品牌”的商品,如何评估“汉正街”这一品牌的价值,并使之延伸、扩展、增值,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城上市过程中,政府操作的痕迹十分明显,最初其董事长由当地政府副市长担任,总裁由工商局局长担任,直至上市条件成熟,汉正街的上市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操纵”。

占地500亩的“汉口正街”将成为汉正街市场的一块“肥肉”,政府以何种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选择什么时机“功成身退”,政府对此尚未公布。

看来,汉正街的上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上一篇:连锁行业与时“巨”进 下一篇:物流园区与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