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的失职

时间:2022-03-21 07:51:21

摘 要: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能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师要深入理解“因材施教”思想的精髓,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

关键词: 因材施教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记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曾经有一篇课文叫《群鸟学艺》。故事讲的是,“许多鸟都向百鸟之王――凤凰学搭窝,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都是才学了一点就以为全会了,一个个半途而废;只有小燕子认真听了,所以,小燕子的窝搭得最好”。

《群鸟学艺》的故事旨在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认认真真、精益求精地把它做好。可是,如果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我觉得值得深思。

小燕子的成功,当然是因为它的好学和认真,但其它鸟儿的失败,是否仅仅归责于它们的骄傲自满、有始无终呢?作为鸟中之王,凤凰担负着提高群鸟生存技能的重大使命,难道它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群鸟的纷纷离去,却不愿意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吗?这难道不是凤凰的失职吗?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是孩子们眼中的“凤凰”,我们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我们的失职。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遇到的学生,不可能都像“小燕子”一样优秀。就像“群鸟”中的猫头鹰、老鹰、乌鸦和麻雀,他们在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及思想、身体等方面都千差万别。这使得我们不可能总以衡量“小燕子”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学生。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能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现代教育唱主角的今天,陈旧的教学观念,仍然是很多教师教育思想的壁垒。课堂教学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也似乎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师生互动,没有生生交流,更谈不上小组合作。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的表现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想改变这种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局面,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观念,以现代教育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如果凤凰在向大家传授搭窝本领的时候,能够摒弃一味地说教,充分激发群鸟的积极性,我想,凤凰所改变的,将是整个鸟类的命运。

2.发挥学生的禀赋和特长,做到因势利导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关注的往往只是“小燕子”式的所谓的“优等生”,却忽视了“猫头鹰”等之类的“差等生”。这样,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就成了衡量他们“优”与“差”的唯一标准。殊不知,我们对学生这种优劣等级的简单分类,几乎成了对他们一生命运的“终审判决”。他们很可能会因此意志消沉,面对困难更是无心恋战。那样,我们埋没的,将不只是某几个人,而极有可能是羁绊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谁敢断言,他们当中一定没有“爱迪生”,没有“爱因斯坦”呢?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就是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合格的教师决不能忽视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日本心理学家铃木健二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命运之神都赋予了他一种他人所没有的优秀才能,这种才能有人靠学习来发挥,有人靠聪明来发挥,有人靠英勇来发挥,有人靠温柔来发挥。毫无才能的人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在“凤凰”眼中,“猫头鹰”是绝对的“差生”,但它捕鼠的技能却是无人能及的;“小燕子”再优秀,面对猖狂偷盗的老鼠,也只能束手无策。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些事情,“优等生”所办不到的,“差等生”却往往得心应手,这其实就是他们的禀赋和特长。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关注到他们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把尺子进行衡量。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引导、支持、扶植他们在自己有特长的领域里探索、求知、发挥,这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重中之重,是因材施教成败的关键。

3.体验成功,感受快乐

成功体验是每个人渴求的,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对人的心理影响尤为巨大。而教育是一个人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在成功体验中铸就人的心灵,锻造人的才能,对人的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强大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有过一段这样的自身经历:小学时他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曾留级三次。庆幸的是,上初中后遇到一位教语文的吴老师。吴老师对其毛病似乎总是视而不见,倒常常夸奖他的字写得好,并多次把他那字写得好而文章本身不好的习作张贴在教室,让全班的同学观摩。钱梦龙在接受了吴老师赠予的“成功”桂冠之后,不得不去琢磨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不至于有朝一日被同学们笑话。有了这种渴求获得新成功的内部需求,加上吴老师的鼓励、指导,钱梦龙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写作水平提高到老师要求的水平,甚至还超过了老师要求的水平。可以说,如果没有吴老师的赏识,就没有钱梦龙的今天。

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就要牢牢把握人的这种共性心理,只有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主体性,才能展现一种愉快学习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和谐健康发展的要求。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位贤人。他的学生都可谓“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遍及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而且多数人都颇有建树。正是由于孔子对“因材施教”思想的重视,才换来了他教育的成功,是名副其实的“凤凰”。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广大教师是新时代的“凤凰”,更应深入理解“因材施教”思想的精髓,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

上一篇:在农学专业课中融入任务型教学 下一篇:在美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