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实习生?

时间:2022-03-21 03:14:45

我是不是实习生?

这样一次实习在学生看来不太成功,我曾经认为这是由于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存在“壅滞”,即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渠道被一两个关键节点所阻塞,所有信息被堆积在这一两个节点上,上下无法贯通,所以造成了许多不理解与矛盾。

现在,我倒愿意换一个角度。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收入与正式员工有差异时,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不平等对待,说明此时他们认为自己与正式员工无异;但在与酒店方的沟通中,他们又一直强调自己的实习生身份。从表面上看,这种错位似乎表明学生们很像寓言中的蝙蝠,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身份。但实际上,在一个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中,谁不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身份来获取最大利益呢?学生的选择应该是一种经过理性计算的结果。

学生在不同身份之间的倾向性选择似乎在向我们暗示:实习生身份是不存在的,他们要么是学校学生,要么是企业的员工。从酒店对他们的态度就可以看出,酒店不认为他们还是学生:工作时间、工作标准与普通员工基本一致,至于收入差异则可以看作学校与企业的事先约定,与学生身份关系不大。学校方面其实基本也遵循这样的原则,因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教师们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单位了,对学生的管理权几乎全部移交给了企业,学校只是关心如“就业表”等校方关心的事务。

但是从一个非学生、非学校、非企业的第四方的视角观察,实习生身份确实是应该存在的:他们没有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不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规则、没有足够的社会生活经验,确实处于学习状态。同时他们的法律身份是学生,学校对他们负有管理与监护职责,但实际又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范围。对学生的绝对二元身份划分确实有不合理之处,那么究竟是谁做错了,学校还是企业?

因篇幅所限,无法详加讨论。我想说的是,在现实的情境中,学校与企业可能都有不少难言之隐,或者说目前的做法可能只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自然选择,双方都无暇顾及更多的社会责任。经典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市场失灵,就是政府出现的时候。政府自身或政府授权其代表机构对实习活动进行管理、资助、监督,以保障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利益。2013年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实习期间的人身伤害不算工伤,实习生所受伤害只是民事侵权。政府相关部门目前的这一提法非但没有进一步厘清实习生的法律身份,且显得过于简单、粗暴,有推脱责任之嫌。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

上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下一篇:谈水利工程的现状及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