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解析我国女大学生考研现象

时间:2022-03-21 02:52:22

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解析我国女大学生考研现象

【摘 要】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空间的位置取决于个体拥有和占有的资本数量和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不断升温,女大学生考研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考研逐渐成为女大学生社会流动的一种资本。本文运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对我国女大学生考研的现象进行解析。

【关键词】布迪厄资本理论;女大学生;考研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学历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研究生学历作为高等教育学历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神圣使命。在就业压力日趋白炽化的今天,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逐年大幅度增加,女大学生考研的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女大学生考研是女性参与社会竞争和追求社会地位的重要表现,不仅体现社会、文化中的女性观念变化,也反映了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于女大学生考研的这种现象,本文将借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来进行分析。

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是第一位将资本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的专家,“资本”是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布迪厄的资本概念可以说是马克思资本概念的延伸,但他又与马克思不同,马克思着重研究的是经济资本,而他则强调非物质层次的资本,把资本的特性运用到了社会、文化等领域,由此将资本区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布迪厄从资本观看人类行为,认为资本作为一种权利的形式,可以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社会是由资本的不同分配构成的,另一方面,个人又要竭力扩大他的资本。个人能够积累的资本界定了他的社会轨迹,也就是说,资本界定了他生活的可能性及机遇。

(一)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即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是指“生产资料(可用于生产商品和服务的金钱和物质资料)”。经济资本是其他资本形式的基础,其他形式的资本都有经济资本的某些特性。同时,布迪厄提出经济资本主要是为了将其同其他形式的资本区分开来,不同形式的资本具有质的不同。

(二)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是“非正式的人际技术、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程度、格调与生活方式”,是“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他认为,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具体状态,比如个体的语言风格、行为习惯、人格类型等;二是客观状态,即以文化商品的形式而存在的物质文化资本;三是体制状态,即以一种客观制度的形式而存在的文化资本,如学术资格、文凭等。

(三)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能激活潜在所拥有的资源”,是“行动者拥有的重要社会关系”。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与他所处的社会网络是分不开的,社会资本通常是处于某一关系网络中的成员集体拥有的资本形式,某个人能否拥有某一社会网络中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进入这一网络中成为其一员。一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数量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第一,这个人所处的关系网络规模的大小。规模越大,他拥有的社会资本就越多。第二,这个人的社会资本的多少还取决于与他相交往的其他人拥有的资本数量的多少。

另外,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下两个方面:第一,布迪厄将资本与权力联系在了一起。在他看来,一个人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他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也就决定了他的权力。第二,在各种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可能性。举例来说,要是拥有相当雄厚的社会资本,比如拥有相当显赫的一系列社会头衔,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机会,从而谋取较多的经济资本。

三、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来看我国女大学生考研现象

(一)经济资本

所谓经济资本是经济学通常理解的那种资本,主要反映在个人或家庭的财富或者收入上,泛指物质资源的部分。经济资本是资本的最有效的形式,是其他各类资本的根源。这种资本可以以普通的、匿名的、适合各种用途的、可转换成金钱的形式,从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

正如当初高考为许多学生提供了一个跨出农门的机会一样,“考研”又一次给了那些向往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的学生们一个机会,给了他们一次重新进行自我定位、进而谋求个人更好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个人向着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根据调查显示,多数女研究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父母,并且大多数家庭并不富裕,其中近九成女大学生考研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找到好的工作,期望取得高工资。一方面她们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高的学历、找到好的工作、获得高工资,进而来报答自己的父母,改善自己的家庭条件。另一方面,经济资本是其他各类资本的根源,女研究生自身获得的经济资本的提高,将为自己获得更好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资本

所谓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从个人的角度看,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投资,正如资本的形成离不开投资一样,在受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中,要消耗掉人的精力;要消耗掉物质财富如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教学设施、教师等;还要消耗掉大量的时间。尽管文化投资需要付出很多,但它是具有较高回报的投资,是能够增值的,是值得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教育是人们进入现代社会的通行证,教育的多少,文化符号拥有量的多少,导致将人划分为不同学识和能力的群体和个体。这样,教育就成为人们增强支配性地位和获得权威的途径。而缺乏文化资本的学生会发现他们在社会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内化到人们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当中,在性别平等和学历歧视这两个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在性别平等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招聘中。“只限男性”、“男生优先”等条件使具备同样应聘资格的女性失去了竞争的机会。所以在人才市场上,女性求职处于劣势。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女大学生其原因很复杂,既有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也确有女性自身心理与生理条件的限制等。在学历歧视这方面,知名院校与地方院校的就业仍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地方院校、二流院校中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更是处于劣势。发奋考研以借此摘掉“成分不好”的帽子成为在这些学校中考研“热”现象升温迅猛的主要原因。

基于以上考虑,女大学生往往会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文化资本。虽然从内容上看文化资本是指那些具有强迫性的社会主流文化,但是从运作机制上看,它常常与个人的前途、命运、社会地位、个人成功与自我实现等联系起来,以至于文化资本成为决定个人的身份、资格、财富的手段或标志。文化资本占有量的多少就决定个人可能占有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多少。所以文化资本不仅源于社会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而且还可以转换为社会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这可以部分地解释当今社会学历至上的原因。

(三)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或群体凭借一个比较稳定、制度化的关系网积累的资源的总和,具有集体化和制度化双重属性。集体性指社会资本赋予关系网中的每一个人一种集体拥有的资本,一个人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既取决于他可以有效调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也取决于与这些网络相关的各种人拥有的资本的数量。而其制度性是指行动者在交往中采取特定的策略来把偶然的关系转变为选择性的持久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满足行动者主观上的需要,又可以进一步转变为在体制上得到保障的权力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分配制度发生了变革,由以往的国家统包统分,变为单位择人与毕业生择业双向自主选择。这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使过去受到政策保护的女大学生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和危机感。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她们必须刻苦学习。考研就成为满足高层次需要进而最大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捷径。现在就业门槛越来越高,许多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很高,尤其是高校、行政、事业单位以及研究所这些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事实证明,具有高等教育学历不仅影响人们最初的职业选择,而且对以后的职业变换,与较低学历相比也更为有利。在这样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女大学生深感自己的学历偏低,与其委曲求全,不如再拼搏几年。这样,很多女大学生抱着拥有硕士学历就能赢得更多机遇、多一个竞争砝码、少一份就业压力的想法报考研究生。

在现代社会中,影响向上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历成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指标。大多数女大学生就是希望通过考取研究生这个跳板,可以更方便的与上层人士进行沟通,以其得到他们的赏识,从而也进入到上层阶层。在前面我们也讲过,各种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可能性。经济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一个人社会资本的获得。

四、结语

以上就是我们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对我国女大学生考研现象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一种权力,一种生产力,知识可以转换成其他诸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我们所要的资本形式。而学校是获取这种知识的最重要的体制性场所。而对于女大学生来说,个体为了在社会空间获得更有利的位置,实现社会地位的上升,就会采取获取文化资本的策略那就是考研。

参 考 文 献

[1]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17~18

[2]宇红,王欢.解读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J].理论界.2004(3)

[3]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8,468,469

[4]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乔治·瑞泽尔.当代社会理论及其古典根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陆方文.职业性别歧视:原因和对策[J].理论探索与争鸣.2000(4):3

[7]赵延东.对“考研热”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思考[J].青年研究.1996(11):2~3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0~60

[9]刘拥.第三次失业高峰—下岗、失业、再就业[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0~30

上一篇: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培训的现状、问题... 下一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