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名单”只会越抹越黑

时间:2022-03-21 12:32:25

一提“黑名单”,人尽皆知乃给人穿小鞋的服务设置,或屏蔽,或拒绝,或另眼相看。之前与黑名单有关的词汇频频现于报端,“记者黑名单”等总是透露出一种公权的孤傲与随意化,只要公权部门稍加不爽,就会在黑名单上留下名字,最终被隔离化。而“航空黑名单”凸显的是航空公司的孤傲与自大,存在公报私仇的嫌疑。那么“航空黑名单”从何而来呢?

不久前一些哈尔滨市民乘坐春秋航空公司飞机时出现长达八个多小时延误,航空公司为安抚情绪不满乘客,给予每人200元补偿。但部分获赔乘客被春秋航空列入“黑名单”,无法购秋航空的机票。律师称,航空公司此举涉嫌剥夺公民自由出行的权利,还涉嫌违法。

倘若每人200元赔偿属于危机公关,那“秋后算账”式的后续发力实在显得小家子气。名义上说是安抚不满情绪,实则缓兵之计,接踵而至却是被列入其私设的“黑名单”,被冠为“暂无能力服务的旅客名单”,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非理性维权”。

显然,该被列入黑名单的应该是航空公司,而非乘客。心怀耿介的航空公司,只因为200元的赔偿以及所谓的“耽误班机”的借口,最终都折射出危机公关意识的微弱,以及小肚鸡肠的设立黑名单,只会抹黑其公众形象,令人大跌眼镜。过度拔高自身形象,遗忘了自身公共资源的权利平等。

再看另一条与航空公司有关的新闻:谢娜乘坐的从北京到郑州的航班延误,国航官方微博专门发了一条道歉微博,并@了谢娜。如此选择性地特殊化服务,将人群三六九等化,最终只会是一次自我丑化,沦为舆论丑角。

设置航空“黑名单”会损害消费者自由选择公共运输工具的权利,降低消费者的社会评价,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万不能过于主观、过于随意。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健全的法律和规章,必须引入权威的第三方审核和监督,完善告知制度和退出制度,而且进入“黑名单”的前提应是危及航空安全。至于因为晚点产生的维权纠纷,情节特别恶劣的,大可以用对该人加大安检力度和不提供折扣票等措施应对。

上一篇:语用学视野下公示语英译中的失误研究 下一篇: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