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村:打造欠发达地区小城市的典范

时间:2022-03-20 12:43:41

贺村:打造欠发达地区小城市的典范

贺村镇是浙江省首批中心镇,地处江山市域中部,位于浙闽赣三省五县(市)交界处,西与江西玉山接壤,南与福建浦城相近,距江山市区12公里,是在建的杭长客专铁路、浙赣线电气化铁路、205国道、46省道的交汇点。镇域面积82?郾3平方公里,下辖1个中心社区,30个行政村,常驻人口5?郾3万人,流动人口3?郾1万人。2010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1?郾2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5?郾5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郾39亿元;财政总收入1?郾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341元。2010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是衢州市唯一上榜的中心镇。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经济发达。目前已形成竹木加工、建材水泥、机械五金、文体用品、服装纺织等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竹木产业和羽毛球产业已形成区域特色。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65亿元,工业在三产中的比重达72%以上。二是特色产业鲜明。竹木产业依托浙江贺村木业市场,年交易原木达180万立方米,年销售额25亿元。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木业产值36亿元。羽毛球产业年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中高档羽毛球出口到东南亚、韩国、日本、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三是商业贸易活跃。除了“逢四、逢九”的墟日以及每年热闹的六月廿四商品交易会外,还拥有传统商贸物流中心、浙西木材市场、白鹅市场、牛市场等四大专业市场,商业贸易较为发达。“十二五”时期,贺村镇将按照省小城市的培育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以“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区、三省边界工贸重镇、生态宜居小城市”为目标,努力打造浙闽赣三省边界新型工贸小城市。

科学谋划,加快推动城镇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彰显特色、集聚发展的要求,科学编制小城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和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布局规划。在修编好总体规划的同时,要同步修编各类专项规划,实现总体规划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各类专项规划的有机对接;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融合,实现发展目标、空间坐标和用地指标的无缝对接;认真细化城市设计,对城市核心区、标志性建筑、城市主要景观带等区域,要全面细化。

做大镇区框架。积极对接省“千亿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启动衢江干堤加固江山市贺村段一期、贺村互通立交、江滨路硬化等一批集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增强集镇综合承载和集聚辐射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启动集镇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完成广贺路和小贺线与广贺路与贺康路接线工程,完成小贺线姜家段道路硬化,拉近镇区与莲华山工业园区距离。

实施旧城改造。实施江贺经济走廊贺村段整治提升工程,加大对狮峰小区等老居民区的改造力度,改变脏乱差形象。加快推进香樟园和顺和家园二个小区建设进度,启动滨江花园地块和狮峰村农房改造项目开发建设,做优做美集镇北区。制订优惠政策,吸引贺村毗邻乡镇的群众、本镇企业职工在镇区购房定居,探索下山脱贫公寓式安置模式,增强集镇的人口集聚能力。

提升管理水平。巩固完善集镇绿化、洁化管理机制;加强对镇区街道的日常管理,对镇区主要路段、公共场所以及卫生盲点的环境整治和经营秩序的整顿,改变集镇面貌;加强集镇卫生管理,健全和完善集镇卫生保洁机制,从人员、经费、设备、制度等多方面确保镇区卫生状况有较大改观。

转型提升,全面促进经济发展

全力促进工业转型。积极对接省“千亿产业集聚提升”工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导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两端延伸,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提升产业规模档次,推动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结合全镇土地零增量的实际,从工业平台提升、木业市场转型提升、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招商项目质量提升、企业产业转移提升、企业管理提升、低碳产业提升等方面做好工作,重点抓好平台建设、服务企业和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致力发展第三产业。紧紧抓住全省服务业发展出现的战略性机遇,稳步推进溪淤村溪淤坂商贸商务中心开发项目,积极引进新的金融机构和市级部门分支机构在贺村落户;逐步实行“退二进三”,鼓励开展宾馆、超市等项目对外招商,鼓励镇区群众兴办服务业实体,努力将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努力增加群众收入。积极化解劳资纠纷,切实维护务工人员权益,力争务工人员收入增长逐步跟上经济发展步伐。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食用菌、温氏养鸡等特色农业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协调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保障

注重科教文卫工作。教育方面,全面启动教育信息化强市工作,以推进均衡优质教育为方向,认真实施教育“新四项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四进工程”,重点抓好贺村中心小学塑胶田径场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加快推进名校、名师、名生等教育强镇软件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档次。卫生方面,以推进省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谋划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项目,加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深入开展农村卫生洁化运动,不断提高洁化水平。文化等方面,加强农村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升级改造。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速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民生365服务站建设。不断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和失地农民保障体系。认真实施“春泥行动”,大力提倡农村各项文明新风,扎实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评比活动,重视家庭敬老孝道和守法社会公德,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推进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镇级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加大计划生育基础工作力度,提升计生干部队伍素质,实现计划外生育指标有较大幅度下降。高标准开展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向民兵预备役人员延伸活动的试点工作。加强土地执法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土地执法模范村创建工作。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充分就业社区、行政村创建扩面工作,争取全镇有70%以上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行政村标准。落实低保对象、因病因灾致贫家庭、水库移民等特殊对象的扶助政策。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切实加强贺村、吴村两个敬老院建设,不断提高办院水平。重视贺村慈善分会建设,切实提升救助水平。加大殡改工作力度,巩固墓葬集中整治成果。

以点带面,致力建设幸福乡村

以政策推动创建。继续以“优先促进和谐乡村建设、重点推进富裕乡村建设、加快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为指导,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一批重点实施村优先安排项目、多投资金,积极打造中国幸福乡村精品村。

以项目带动创建。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和设施项目实施;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逐步实现由单一农业向“接二连三”的现代农业转变;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大力拓展农房、林权、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和低收入农户贴息贷款业务,不断提高农民创业致富水平;推进规模猪场污染治理和回头看工作;深化提升“312”绿化运动,扎实推进“森林江山”建设和农村洁化运动;推进农房改造工作,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空心村改造和低丘缓坡开发力度;推进千库保安、联网公路、农民饮用水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面貌。

以共建联动创建。广泛总结推广先进工作理念、方法技巧和载体机制,提升村级组织操作执行力;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创建的主动性,激发广大群众、农村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继续开展“村企结对、部门挂联”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建设合力。

创新机制,实施强镇扩权改革

筹建“五大中心”。努力完成“五大中心”建设任务,加快推进江山市行政服务中心贺村分中心、综合执法中心、就业保障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应急维稳中心等五大中心软硬件建设,确保小城市培育试点成功。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严格执行省编办《关于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浙编办发〔2011〕64号文件),建立派驻部门与贺村镇协调配合机制,对江山市部门延伸派驻到贺村镇的机构,应当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即派驻部门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日常管理以贺村镇为主。设在贺村镇的公安、地税、工商、卫生监督等机构在镇域范围内行使相当于江山市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

深化强镇扩权改革。勇于解放思想,敢于承担风险,善于向上争取,积极做好四大重点改革,即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户籍制度、学前教育体制改革。按照“依法依章、便利高效、能放即放”的原则,通过委托、交办、机构延伸等方式,行使好江山市赋予贺村镇涉及15个部门共61项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

(作者系江山市委常委、贺村镇党委书记)

上一篇:山东致力打造大陆北方两岸农产品集散配送中心 下一篇:推进“三位一体”发展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