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性”与“间离”

时间:2022-03-19 11:41:48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管理制度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发展,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计生管理和服务已成为高校人口和计生工作面临的一项新任务。在校大学生计生管理应该摆脱办证盖章的狭隘思路,以“间性”和“间离”的哲学理念为指导,开启学生与计生管理工作人员以及部门之间的对话,开启学生与生育知识以及生育教育专家之间的对话,一方面促进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回归生活的本质,促进学生的终生教育。

【关键词】计生管理;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主体间性;间离效果

0 引言

当前,学生人数动辄上万的大学已比比皆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和人性化的管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2007年7月9日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制定出台的《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简称《意见》)所引发的讨论仍持续在发酵。人们普遍认为,《意见》的出台是对高校以往计生管理的纠偏,同时也是对在校大学生生育权利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然而,政策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依然很突出,既有老问题又有新问题[1-2]。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日趋稳定,进一步完善在校大学生的计生管理问题提上了日程,这将影响着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理念及职能的转变。

1 在校大学生计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困境

1.1 管理部门的忽视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校大学生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成为高校人口和计生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在部分高校,计生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事务繁杂,加之换届更迭,对计生政策和管理办法不熟悉,缺少程序意识、制度意识、政策意识,把计生管理简单地视为管理在校教职工生孩子的事,办理一些相关证件,忽视了大学生是当前计生管理工作的主流人群。同时,随着工作范围不断拓展,计生工作人员压力逐渐增大,但又缺乏合理的人员配置、甚至缺少专门的计生管理经费,导致计生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比如每年在学生中开展的计生宣传主要限制在发放避孕药具、预防艾滋病宣传等活动上,以及与各个二级学院签订计生工作责任书,似乎就万事大吉。这种简单化的处理方式反映出高校的计生管理只是一种结果性管理而非过程性管理,强调的是问题的解决而非干预,忽视了把学生作为“主体”的人进行理解,忽视了学生的全面成长,简单地把计生工作视为一个部门办证盖章的过程。

1.2 制度之间的冲突

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但客观上,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往往难以及时跟进适应新的环境,这就导致新问题游离在二者的空白之间,产生诸多隐性的矛盾,比如“允许结婚”与“不鼓励生育”之间的矛盾,“学习”与“产假”之间的矛盾[2]。对于教育部提出的“原则上禁止大学生在外租房”和“允许在校生生育”该如何平衡,面对大龄学生的增多,生育指标和孩子户籍方面的困惑也突显出来,以及生育相关费用分担不明确,学生婚姻状况的登记备案不健全等等,都造成管理上的麻烦。这些潜在的矛盾往往解决也不是,不解决也不是,一旦引发纠纷,就会让学校计生管理部门和当事人双方陷入两难境地,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1.3 性教育的缺失

在中国,学校的性教育总体上是缺失的,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学校依然缺少正面的、直接的课堂教育。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性知识来源,近30%是通过书本杂志,40-50%通过网络,另有近30%通过录像光盘。这些途径获取的性知识容易导致错误性观念和的形成,正如匡军秀教授所说:“大学生表面上知道很多,但是对性知识的了解不系统、不科学,在如何避孕方面更是一知半解。”加之学校周边的钟点房、出租屋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对同居生活的需求。然而,这种不加干预的状态下,女大学生意外怀孕然后做人流手术已不再是新闻。据北京某医院调查结果显示,每月到医院终止妊娠的近千名女性中,半数为未婚女性,其中30%为在校女大学生。这说明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教育之间的脱节造成了性教育的缺失,而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殖观念。

2 大学生计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

高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涉及诸多方面,大学生婚育管理工作无疑小之又小,然而这个小的改进无疑会折射出整体管理工作的完善与进步。康翠萍认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取向是在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基于对大学组织特性及其人性的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倾向性和价值选择。”[3]其中,对人性的理性认识是后现代主义关注的一个重点。在21世纪宏观历史背景下,后现代哲学对人的尊重以及对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对话的思想渗透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取向、文化态度、社会精神、思维方式,增强了人们对“民主、平等、多元、对话”的诉求。

大学是由学科、学术、学者、学生构成的社会组织。大学生作为主要群体,其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和重视。传统上,大学生被简单地视为要加以规范和灌输甚至予以管制和约束的教育对象,这直接形成了学生与知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造成管理方式的简单化、指令化。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生应该被视为有思想的、自由的、独立的成年人。无论是大学生的教育还是管理都应该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入手,承认大学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命个体,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以对话为基础的求知实践实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婚育涉及每一个成年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婚育管理不应该是一纸文件、一个严肃的规劝,而应该是关注学生,因为关注学生是后现代课程观“回归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 大学生计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间性与间离

3.1 间性: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

“间性”这一术语出自生物学,指的是“雌雄同体性”,即某些雌雄异体生物兼有两性特征的现象[4]。当前,该术语已广泛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它指的则是一般意义上的相互关系或联系,是“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网络间性”、“媒体间性”等等理论观点的综合,强调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研究视角,体现的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其中,主体间性是“间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共在和主体间对话沟通、作用融合及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5]。以此为视角可以重新看待人际之间的交往行为,给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计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人群由教职员工和流动人口转向了在校学生。高校招生的多样化使得学生的层次和身份也多样化起来,包括正规学历教育如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此外还包括短期培训、访学进修等等,因此,旧的工作方式、态度和观念已无法适应新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屏障,而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又多了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阻碍了平等的交流,其结果就是指令式的、刚性的工作方式。这对于整个学生群体的生育教育不利。

在校园里,女大学生怀孕、生育或堕胎毕竟是少数,虽然在观念上大家已逐步认可其合理性,但《意见》的潜台词是“并不鼓励学生早早地结婚生育,读书期间应当以学业为重”。因此,出现此类状况的女大学生在心理上始终有一种弱势感,出现焦虑、寡言、排斥等行为,而指令式的管理方式容易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同时也无助于给整个学生群体以新的启示和反思。哈贝马斯认为人际交往行为是主体间,他“强调以语言为媒介,在主体间实施平等的言语交往行为,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统一。”[6]因此,在学生与计生管理人员或部门之间创造一种双向交流的通道,通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开展工作,融洽彼此之间的关系,增进了解和认识,改变学生对管理人员的敬畏感、距离感,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作风,改善终结性评判的工作习惯,同时完善相应的制度和程序,给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气象。

3.2 间离:人与知识之间的对话

间离(Verfremdung)是“间离效果”的缩略词,它是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所倡导的叙事剧的一种表演方法,其英译文是defamiliarization effect或distancing effect。这种表演方法要求“演员摆脱全面进入角色的任务。演员必须设法在表演时同他所扮演的角色保持某种距离。演员除了表现角色的行为之外,还必须能表演另一种与此不同的行为,从而使观众做出选择和提出批评。”[7]间离效果实际上创造了一种陌生化距离,摆脱了人对权威的一种依附关系,使人在自我与他者之间重新建构意义,增强了彼此的互动。因此,以间离效果的基本思路为指导,开展生育知识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作为社会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丰富高校生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校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成熟度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性知识教育,一方面可以抵制网络色情知识对学生取向的误导,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但实际上,大学开设的相关课程和讲座都相当寒碜。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活跃期,对性既好奇又向往,加之“80后”、“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容易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缺少必要的理性。正如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所说:“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成为社会的一种灾难”[8]。由此,高校计生管理工作绝非只是管理生孩子办证之类的事,绝非只是为高校女教职员工开展相关计生服务,而应该更多的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多样性的工作。

高校计生管理部门应该在大学生与生育知识之间创设一种间离性效果,促进人与知识之间的对话。众所周知,生育与性相关,而“性”在校园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一个隐形的话题,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学生与生育知识之间是一种完全的陌生化的距离,他们对性的疑惑、好奇在公开的场合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必然转向隐性的场地如网络寻求解答。针对这种现象,高校计生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与各个二级学院的密切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生育知识讲座或公共选修课程,把生殖专家、性伦理学专家、性犯罪专家等请进校园,把学生吸引进课堂、学术报告厅、甚至活动现场,面对面地普及与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性健康相关的知识,包括生育观念、性心理发育、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知识、避孕知识、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等知识,破除学生与生育知识、学生与生育知识专家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即学生不敢直接面向生育知识书籍、课堂及教师寻求答案,学生始终是听者,而专家是权威的这种关系),以一种生活经验叙事的方式进行对话和交流,使学生建构起正确的、健康的乃至受益终生的生育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育知识建构的乐趣和价值,使学生在求知活动中实现自我对健康成长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大学生计生管理工作,摆脱办证盖章、指令式、简单化处理的狭隘思路。特别是以“间性”和“间离”的哲学理念为指导,开启学生与计生管理工作人员以及部门之间的对话,开启学生与生育知识以及生育教育专家之间的对话,一方面把计生管理工作融入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框架里以促进大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把计生管理工作融入到学生终生教育的框架里以促进学生生育的健康和发展,回归生活的本质。这将有助于大学管理改革最终走向人本化的哲学路向和多元化的管理实践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建,范玛莉.对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05(2).

[2]程清莲,赵亮.当前大学生计划生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6).

[3]康翠萍,黄山.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取向研究:基于大学组织特性及人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5).

[4]黄鸣奋.网络间性:蕴含创新契机的学术范畴[J].福建论坛,2004(4).

[5]郑德聘.间性理论与文化间性[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6]唐祝英.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英语教学[J].外语学刊,2005(6).

[7]熊和平.课程的间离效果与课程改革:基于隐喻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22).

[8]周珊兰.论“大学生婚禁”解除后的高校计划生育工作[J].湖南社会科学,2008(2).

上一篇:浅议建筑施工现场混凝土技术的控制 下一篇:关于构建广西高校学生资助二级管理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