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时期戏曲舞台的“转场”处理特点

时间:2022-03-19 09:00:36

谈新时期戏曲舞台的“转场”处理特点

摘 要:舞台剧中的“转场”是构建完整舞台演出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当代戏曲新剧目创作中反映出来的较为新颖、典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转场”处理为实例,探究总结当代戏曲导演在把握和处理“转场”中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关键词:新时期戏曲 转场 处理

随着新时期戏曲新编剧作题材的多样化、剧本结构、风格的个性化,促使戏曲导演艺术有了长足的创新发展。一些新颖、流畅、洗炼的舞台表现形式伴随着新剧目的诞生而出现,它们逐渐替代了传统戏曲中一些缓慢拖沓单一的旧套路,大大增加了新编剧目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使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

其中传统戏曲中的“转场”,这一不为人们注意的环节,成为新时期戏曲导演所关注的一个“创新点”。他们在对传统戏曲舞台中的“转场”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定位后,把这一看似简单的上、下场的连接,纳入到导演整体构思的大蓝图中,巧妙编织、精心构筑、彰显节奏、突出个性,利用现代文明提供的一切物质手段,创造出很多独特新颖的表现形式,丰富了戏曲的表现手段,同时让观众充分感受到现代戏曲导演艺术的魅力。

一、利用念白处理“转场”

在一些戏曲新编历史题材戏和现代戏的剧本创作中,设计了一个类似“说书人”的人物贯穿全剧。在上下“场”的段落转换之间出现。他有时充当剧中人物,有时又以剧情之外叙述者和评论者的身份出现,也就是行话所讲的“跳进跳出”。

上海京剧院演出的《曹操与杨修》中的“招贤人”属于此类很好的例子。他穿着曹军士兵的服装,手拿一面大锣,贯穿全剧,自始至终为曹丞相招贤。在招贤的同时,总还要发表几点评论和建议,不时提醒观众,别光顾了看戏,还得琢磨琢磨故事之外的“戏情”“戏理”。

由中国京剧院高牧坤导演编排的《卢水彝山》中的 “转场”,一名中年彝人作为“串场人”。第八场结束后暗光。幕后操作人员换景的同时,一束追光打到舞台前区方位,“串场人”出现,开始念诵独白。他言道:“……谁不愿意过安稳的日子,谁愿意打仗,谁又愿意流血牺牲;再说了,人家对你是几次抓几次放,救祝来,赦夫人,又送衣服又送粮,你就应该给人一个台阶……罢战合好有了台阶,老百姓的日子好了,才能上台阶……”

在观演互动的表演环节中,便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情节段落中的“转场” 设计,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使剧情衔接得很紧凑、流畅,赋有深意,更为演出增添了色彩。

二、利用现代化的舞台设备处理“转场”

现代科技的进步,舞台设备的现代化、高科技化,如声、光、电操控的电脑化、转台、升降机的大量使用,为戏曲导演展现独特新构思插上了翅膀,为新颖奇特的各种处理手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手段。

(一)以“转台”形式来表现的“转场”。

由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授卢昂导演的山东吕剧《补天》中,“转台”运用的惟妙惟肖。舞台中区设置了一个别样的双圈“转台”。内圈成斜坡,高坡背后的立面设计成活动的面墙,当面墙放下时,便成了女兵休息的营房。外圈设计成马蹄状的斜坡环。内外圈“转台”可同时交错转动。“转台”充分起到了变换不同时空,连接上下场次的作用。

如第一场“兵团营地”。女兵到了新疆,建设兵团欢迎她们时,转台摆成正斜坡。第一场结束后,转台开始转动,在音乐声中灯光渐起,男女兵在转动的转台上挥舞着锄头,当转台斜坡背面转向观众时,女兵班长站到斜坡高处开始演唱,剧情很自然的进入到第二场“拓荒工地上”的段落。

剧情继续发展,在风雪中,四名战士护送一位早产妇女,不料路上临产,为了保护妇女的体温,四名战士纷纷解下棉衣,站在风雪暴中(转台高处)背对女子排成一行挡住风雪。随着主题音乐响起,四名战士雕塑般的造型屹立在内圈转台的高处,转台开始缓缓转动一周。

在这里,客观的实体“转台”已经升华为一种具有精神的东西,戏的抒情和诗意也因此得到体现。

接着,外圈转台转动,几个迷路的女兵到来,当大家发现四位战士时,战士们已经在风雪中英勇就义。“转台”在这里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它把不便于放在一个舞台、同时又不能耗费时间去切换的两个场景连接在一起,避免了剧情节奏的中断。这种手法犹如电影中“蒙太奇”效果,可以说是电影艺术的戏曲化。

(二)以灯光和纱幕形式来表现的“转场”

我国传统戏曲表演原无“暗转”手法。采用设置灯光布景的新式舞台后,“暗转”手法已渐为戏曲作者和导演所吸收。如杨小青导演的越剧《陆游与唐婉》转场处理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灯光的明暗与纱幕的升降来转换。

剧中第三场——小红楼。陆游刚辞行离去,陆母和唐父追至红楼产生争执,两家关系断裂,唐父生气带走唐婉。此时舞台灯暗,一束顶光照在舞台正中纱幕后的古琴上,哭泣的唐婉念着“游哥——”隐下,一声“婉妹——”,陆游在呼喊中出现在此区位。此时的时空已经转换成陆游回返家乡后知道陆唐两家断决消息,前来追忆的场景。这时的剧情已经进入到下一个冲突“点”了。陆游在小红楼上抱着古琴一边思念着唐婉,一边走着,当陆游从纱幕后(小红楼)走到舞台前面,纱幕后区的灯光暗去,前区的灯光亮,光照射在纱幕上好似一面墙,这时场景又一次变换,陆游由外景小红楼回到了家里。

纱幕、软景由灯光的照明与天幕幻灯同时出现,是非常迅速的。这就是因为不用实景而借助灯光所带来的便利。导演和舞美灯光设计师把原来只可能利用听觉形象(唱段)来表达的东西,巧妙地融入了视觉形象,给观众带来更好的审美享受。这完全是凭借了灯光的造型功能。

(三)布景式二幕的“ 转场”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曹熙敬执导的京剧《图兰朵》,虽然没有用传统的二道幕,但用了两个九龙壁图案的开合幕。它不仅代表剧中场景之一 ——整个皇城,还起到了“转场”的作用。

最后一场,图兰朵与卡拉夫冲破樊篱,走出皇宫的情节中,二人要走出宫门。设计好的大布景——两扇门打开,宫墙幕由两边隐去,灯光变换,后幕起升,呈现出蓝天白云的布景。也就是说图兰朵与卡拉夫从皇宫殿里走到了室外,二人豁然开朗。其实这种“布景式二幕”依然是起到了二道幕的作用。

此外还有更加先进的“电动横向滑幕”“移动升降台阶”等设备,在切换空间上,都给导演提供了多种选择的余地,使很多新颖的想法得以实现。

三、利用音乐元素与布景配合的“转场”

暗光后起音乐的“转场”,幕间音乐大都是跟随着故事情节、情绪的发展而设计的。这虽是一种常见的手法,但它依然很有表现力,干净、利落。

如今,戏曲导演处理“转场”的手法更为独特新颖。中国京剧院排演的京剧《图兰朵》中,当情节发展到:图兰朵公主知道王子叫什么名字之后,突然全场暗光。紧接下场要变换成宫殿的布景,如此多的宫殿道具要摆设,如何才能使衔接不显拖沓,情绪不脱节呢?导演别出心裁,设计安排了一位京胡演奏家现场独奏。急促的旋律既表现了图兰朵公主此时复杂的心情,又体现了京胡表演者的演奏技艺。随着音乐节奏的渐渐加快,情绪不断升温,观众也随着音乐节奏心里不断联想:迫切的想知道,到金殿后男主人公会被如何处理。最后,当京胡琴嘎然而止,掌声四起。全场起光,顿时呈现出金碧辉煌的皇宫宝殿,新一轮的矛盾纠葛又开始了。这个“转场”过渡,大胆的运用了“间离”因素,把演奏者推到前台,明场处理,可谓独具匠心。

今天,是一个各种艺术相互交叉、相互发展的时代,各种艺术形式都在不断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与长处,丰富自己。以“导演”为中心的戏曲新编历史剧及现代戏创作,对于“转场”的处理越来越受到戏曲导演的重视与关注,已成为戏曲导演创造过程整体构思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在新剧目的创作中,对于“转场”,除了要出新,寻找新的表现形式,利用新的设备,也应该时刻记住要把握住戏曲“写意”的本质特点,来表现戏曲艺术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初版.

[2]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学林出版社.1992年11月.

[3]李春熹.《阿甲戏剧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月.

[4]朱文相.《中国戏曲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9月.

[5](清)李渔.《闲情偶寄》.载《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上一篇:如何提高中专生的人文素养 下一篇: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线的装饰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