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课程改革误区,打造生命化课堂

时间:2022-03-19 08:46:09

走出新课程改革误区,打造生命化课堂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步伐加快,语文教材逐渐体现了传承民族文化,积淀人类智慧的本质,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新课改的实施、新课标的确立,彻底改变过去的“以师为本”的传统观念,它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本质,凸现了“以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

面对新课程,我们讨论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追寻有效的教学模式,营造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理论氛围。但几年前甚至现在,仍然还有些教师将素质教育与质量教育对立起来,或者把素质教育与边缘化教育等同混淆,这种思想源于对新课程缺乏认真的学习与正确的认识。试想,学生素质都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何会下降呢?为何出现教育的边缘化现象?对被教育者来说,其素质体现在方方面面。一个拾金不昧的同学会偷东西吗?一个有爱心的人不懂得尊敬老师吗?因此,有必要扭转一些片面的、不恰当的认识,不能盲目的追求“新奇”、“另类”。以致造成教学上的偏差和浮躁,从而曲解甚至误解了新课程。在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认为过去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追求新奇。有领导、同行来观摩指导听课,接到任务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想新花样。似乎无花样就不象搞课改。

二是追求热闹。为了搞活课堂气氛,体现“新课程”味,优美动听的音乐,色彩斑斓的绘画,惟妙惟肖的表演……一齐涌上语文课堂,以致使语文课的语文味淡化,甚至异化为音乐课、美术课、历史课、物理课等等。一讲“合作”就分“小组”,什么课型都是“小组讨论”,什么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把下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混为一团,而较少考虑讨论的必要性和和讨论的价值,这样的“小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尽兴而乐,而收获甚微。

三是追求形式。为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应有尽有:幻灯片、录音机、小黑板、多媒体等全部派上用场,结果弄得教师手忙脚乱,教学内容颠三倒四,甚至教学任务没完成。

四是自以为是。把新课程教育理念抛于脑后,海阔天空。夸夸其谈,自以为知识渊博,天马行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往往由于目标、任务不够明确或缺少必要的检查、评价手段,结果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

五是固步自封。字、词、句、篇、章,讲得细致通透,生怕落下一点,还美其名曰:紧扣高考考点。对于别人搞课改,不以为然,甚至冷嘲热讽。

六是一曝十寒。上公开课就认真研究新课程,体现新课标,平时上课还是走老套路。

七是纸上谈兵。说起新课程理论一套一套的,自己上课又是另一套。

凡此种种,都是对新课程的认识不够,并且在实践中不注重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为推进有效教学,打造生命化课堂,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在从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要充分研究新课标、新考纲的变化,从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比如,学习新课程现代散文选修课《囚绿记》,引导学生对“绿永不于屈服黑暗的精神”的探究,就是体现新课标下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正切合了新课程语文高考命题对探究能力考查点。

二是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生命”元素。传统教学的弊端,就是过分强调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新课程的教学,要创造更能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让学生乐于去、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比如我教《捕蝶者》,就引导学生说说:遇到美的事物你想占有它吗?并要求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学生的确能举出许多例子,古今中外,世态万象……越说越多,越说越动情,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辩论:捕蝶者到底有没有罪?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在辩论中学生锻炼了听、说、读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见仁见智,自然而然就把“追求美”和“珍爱生命”这两个问题都弄清弄透了。

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实践操作中,一般有以下几步:

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

②同学间合作探究,教师适时引导。

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我解决问题。

④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得失,生成认识规律。

⑤能力迁移。举一反三。

四是用真情打造语文课堂生命,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把丰富生动的语文活动演变成枯躁的语言训练,而忽略了情感的熏陶、意境的欣赏。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就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认知与情意统一起来,真正落实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情感丰富、情感实在的人;其次要创设融洽的情感气氛,营造和谐而有生命的课堂氛围,让师生生命个体都得到了关注;第三,语文教师要披情人文,挖掘教材中生动美好的形象,点燃炽热的情感,用激情的教学语言,把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内化到学生的情感的空间,使教师、学生和作者进感的火花,达到教师、作者、学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五是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迄今为止对语文基本性质的最为科学的表述。新课程改革,发轫于工具性过了头,语言训练过了头,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弘扬了人文性,如果“矫枉过正”,忽略了工具性,语言训练得不到落实,人文性的熏陶感染也就如海市蜃楼,人文精神亦如无本之木,语文教学就会进入新的误区。所以要坚持在语文实践中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以字、词、句、篇为载体,培养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求索路上,时而“山穷水复”,时而“柳暗花明”,只要广大语文教师一路披荆斩棘,坚定勇攀课改的巅峰,相信语文教学的碧海蓝天会风光无限!

上一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下一篇:“好雨”需“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