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麦克道威尔钢琴组曲《海》第七、第八首的演奏

时间:2022-03-19 03:48:59

论麦克道威尔钢琴组曲《海》第七、第八首的演奏

摘要:爱德华・麦克道威尔(Edward MacDowell,1860-1908)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最有声望的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麦克道威尔的钢琴组曲《海》是一部具有丰富音乐内涵的作品,音乐上充满了张力与表现力。在教学与演奏中,要先从总体上把握音乐,再从密切联系的细微之处细致分析弹奏,方能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弹奏出较为完美的音乐。本文对《海》之第七首、第八首的演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麦克道威尔 《海》第七 第八首 力度层次 演奏技巧

一、创作背景

爱德华・麦克道威尔(Edward MacDowell,1860-1908)是19世纪下半叶美国作曲家、钢琴家。钢琴组曲《海》属于麦克道威尔的晚期作品,共八首。1898年麦克道威尔在彼得伯勒创作了这部作品。

二、演奏诠释

在笔者的《论麦克道威尔钢琴组曲之第一首至第三首的演奏》一文中已从整体上包括创作内容以及创作手法等,对钢琴组曲《海》做了一个概述,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海》之第一首至第三首的演奏与教学要点,并在《论麦克道威尔钢琴组曲之第四首至第六首的演奏》一文中将第四首至第六首做了分析。这里仅沿用前文的分析方式对《海》之第七首、第八首的演奏进行分析。内容包括音乐形象及音乐背景分析、力度层次分布、教学及演奏要点(包括弹奏时的音乐形象联想、用力方式、触键方式等,根据作品特点的不同,做不同详略的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三、作品分析

(一)第七首《鹦鹉螺》(Nautilus)bA大调

音乐形象:《鹦鹉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美国作家Oliver Wendell Holms的诗歌《带房间的鹦鹉螺》(The Chambered Nautilus),鹦鹉螺有着美丽的花纹,作曲家将它看作帆和船。这首作品精致而淡雅。全曲演奏注释:微妙地、优雅地(Delicately, gracefully)。

力度层次布局:这首作品力度层次相对较少,从“pp”到“f”;整体音量偏小,最大音量为“f”;音量变化起伏较多;乐曲以“pp”弱结束。

演奏要点:弹奏这首作品,首先要明确它的拍号是6/8拍,不要将作品中的三拍弹成了八分音符三连音,要注意二连音其他节奏型的转换。这首作品声部层次比较丰富,主题总是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第1至4小节,左手单音线条是需要突出的旋律部分,右手柱式和弦是映衬。第5至10小节第三拍旋律在右手高声部层次,突出主题;第10小节第四拍到15小节,旋律又回到左手,需要突出;第17至24小节,虽然主要旋律仍然在左手,但右手的高声部层次也是重要的线条,从音量上并不比主旋律弱;注意第23至24小节二对三节奏的准确;从第25小节开始,主题部分出现在右手高声部,直到第60小节,突出主题的同时注意其他声部的走向;第61小节至曲末,主题在左手声部,需要突出。注意在突出主题的同时,一定不能忽略其他声部的作用,其他声部与主题之间是相互呼应的关系。总的来说,这首作品需要雅致自然地音色,在弹奏上不用完全放下重量,用力方式上依靠手指间的重量转移,触键上以慢速下键为主。全曲以弱开始,左手主题旋律单薄而雅致,注意左手每个音之间的重量传递,手指“粘”在琴键上,慢速下键。第10小节注意右手到左手的重量传递。从第17小节开始,二连音节奏型连续出现,使音乐流动感增强,第21至24小节,速度稍微加紧,音量随之增加。这里是作品中第一次出现较强情绪的地方,弹奏时多放点重量。从第29小节开始,右手旋律线条不再单薄,渐渐变粗,变成了八度或者柱式和弦,弹奏时注意线条粗细之间的自然转换,用力方式要一致。第51至52小节,音量渐弱到“pp”,速度渐慢放宽,第53小节整小节休止时值要充分。第53小节音量“f”,仍然渐慢,弹奏时可以将渐慢做得稍夸张一点,为再现部分的到来做好充分的铺垫。第55小节,再现部分开始,一切又回到乐曲开始的状态:弱而精致。第67至71小节,弹奏和弦时,指尖一关节要敏锐,不用下键到底,音量弱但声音整齐集中。踏板:由于声部层次以及和声变换较多,这首作品主要根据和声踏板,注意根据声音的浓淡变化来决定踏板的深浅。作品中极弱的地方可以用左踏板来使音色弱而圆润,比如结尾处。重点:第一,把握好声部层次,使多根声部线条都清晰,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时,重视其他声部的作用;第二,用考究的触键弹出精致的声音。

(二)第八首《海中央》(In Mid-Ocean)b小调

音乐形象:这首作品可以看成整个组曲总结性的结尾。依旧是对大海波澜壮阔美景的描绘。全曲演奏注释:用深沉的感觉(With deep feeling)。

力度层次布局:这首作品的力度层次较多,从“p”到“fff”;音量变化起伏较多;与前面作品相比较,音量集中处在较强的位置;高潮出现在第17小节、第25小节,乐曲以“fff”极强结束。

演奏要点:这首作品是整个组曲的最后一首,调性上最终回归到与第一首相同的D大调,主题是第一首主题的变化,因此弹奏这首作品的感觉是与第一首雷同的,但是更辉煌。第一乐段(第1至20小节)要注意把握好声部层次,旋律几乎都在右手上声部,弹奏时将重心倾斜,充分发挥手指一关节的作用。第1至6小节整体音量是“f”,但随着句子走向的上行或下行,第1至6小节之中也有不少的渐强或减弱,弹奏时要将这些起伏变化做出来,充分放下重量,用不太快的速度下键,弹出深沉厚重的音色。第5小节出现印第安挽歌曲调。第10至15小节,音量阶梯式渐强,同时稍加速(gradually a little faster.),弹奏时减少手臂不必要的动作,保证用力方式的统一,让音乐向前推动。第16小节,继续渐强,速度渐慢放宽,为随后的“fff”做充分的准备,重量充分放下。第17至20小节,到达高潮,音量“fff”,手的支撑要牢固,腰部发力,充分放下重量,慢速下键,追求宽广(broadly)的感觉。注意每一拍的连接要紧凑,不要放慢速度。第18小节颤音要浑厚。第20小节要将后两拍的大幅度渐弱弹奏到位。第21小节,单三中段开始,这是一个对比中段,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右手是快速的16分音符甚至32分音符跑动,需使右手上方声部线条突出且连贯,弹奏时,每个声部的用力方式都要分别统一。整个中段都需要渐快,建议采用贴键的方式弹奏快速跑动的地方,这样可以节约手指动作,使音色更加均匀;注意设计好渐快的过程,不要显得太仓促。第24小节,演奏注释;热情地(passionately),要把握好这一小节音量的大幅度渐强。第25小节音量再次达到“fff”,同样要求弹出宽广浑厚的声音。再现段中第29至40小节,音量有计划地渐弱,弹奏时注意不要改变用力与触键方式,只需要少放重量即可。第33小节、第35至36小节、第38小节处都出现了印第安挽歌曲调。最后一小节,乐曲在极强的“fff”中结束,要弹奏得宏伟辉煌,慢速下键,腰部发力,充分放下重量。踏板:由于这首作品节奏规整,和声也是随着节奏整齐地变换,所以采用节奏踏板与和声踏板相结合的方式;在音符密集处可使用颤音踏板的方式,如第21小节后两拍。重点:把握好音量的变化起伏,将海浪运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所需音量很强,需要一气呵成的耐力。

四、全曲演奏要点总结

通过钢琴组曲《海》每一首的要点分析,得出以下总结性的概括:从力度层次来看,麦克道威尔总是在乐谱中标注了明确的力度标记,力度变化大都比较夸张,力度层次丰富,从“pppp”“fff”,音量变化起伏大。在弹奏时要充分重视力度层次变化,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力度层次,然后用相应的用力方式与触键方式来体现它。从节奏来看,麦克道威尔善于用不同的节奏型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在一首作品中往往采用“等节奏”的创作手法,在弹奏中要善于把握不同节奏型的形象内涵不同节奏的准确变化,要表现出不同节奏型的特点以及音乐的律动。从速度变化来看,这部组曲的大部分乐曲都没有太多速度变化,在弹奏时注意乐曲的流动感。乐曲内部速度产生变化往往是来自于音乐形象以及情绪表达的需要。例如,第五首《歌谣》在速度变化上充满戏剧性,弹奏时要把握作品的风格,然后将音乐形象与速度变化联系起来,准确弹奏速度变化,真是地还原作曲家的意图。从表情术语来看,麦克道威尔作为一个浪漫主义晚期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总是感性而生动的。为了使弹奏着充分理解创作意图,麦克道威尔亲自做了大量英文表情术语的标注,这些术语细致而贴切。在弹奏时准确把握表情术语有利于更好地展现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与细致情感。从用力方式以及手指的触键上看,不同的音乐形象与情绪需要不同的声音效果,也就需要使用不同的用力及触键方法。比如,有的地方需要厚重宏亮的音色,如第一首《致大海》中第1至4小节,弹奏时就需要将重量全部放下,手掌及手指支撑牢固,慢速下键;有的地方需要连贯舒缓的音色,如第四首《星光》中第1至4小节,弹奏时就需要充分地转移重量,灵活运用手腕,手指触键面积适当增大,慢速下键;有的地方需要活泼跳跃的音色,如第五首《歌谣》第1至5小节,弹奏时就需要手指一关节灵活触键,多用单纯手指的运动来表现欢快的情绪。从踏板上看,整组作品大都采用和声与节奏踏板,有的地方需要使用左踏板以及持续音踏板。弹奏时要把握好踏板的使用。

麦克道威尔的钢琴组曲《海》是一部具有丰富音乐内涵的作品,音乐上充满了张力与表现力。在教学与演奏中,要先从总体上把握音乐,再从密切联系的细微之处细致分析弹奏,方能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弹奏出较为完美的音乐。

参考文献:

[1]蔡良玉.美国专业音乐发展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2004.

[2]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3]罗薇.多元文化下的美国现代钢琴音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QQ群视频:在线教育新形式 下一篇:许茹芸,在岁月的痕迹中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