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治疗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3-19 12:58:07

益生菌治疗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益生菌对消化道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 126例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各63例, A组口服洛哌丁胺, B组口服洛哌丁胺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观察患者腹泻的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的腹泻治疗效果与A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化疗相关性腹泻;洛哌丁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 CID)是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消化道肿瘤患者因本身病变原因常有消化及吸收功能障碍, 而化疗常用的药物如奥沙利铂、卡培他滨、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羟基喜树碱等又大多存在腹泻反应。频繁性的腹泻需要减少化疗剂量甚至中断化疗, 最终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不良、恶病质甚至因严重脱水、循环衰竭而威胁生命。本院采用益生菌和洛哌丁胺治疗消化道肿瘤CID患者126例,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肿瘤内科2011年10月~2013年8月住院行辅助化疗并发生CID的消化道肿瘤患者共126例。男72例, 女54例, 年龄34~75岁, 平均年龄55.3岁。其中食管癌39例、胃癌41例、结肠癌46例, 随机分成两组,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肿瘤分期、腹泻分级、CID发生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应用化疗药物包括卡培他滨、5-氟尿嘧啶、紫杉醇、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化疗前均无腹泻, 化疗后出现CID。

1. 2 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3次/d, 或总量>200 g/d, 粪质稀薄, 含水量>80%, 或带有黏液、脓血便或未消化的食物。CI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 化疗期间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轻度腹痛, 喷射性水样便, 1 d数次或数十次, 持续5~7 d;可出现在化疗当天或化疗后。按照NCICTCV3.0关于CID的标准进行分级[1]:1级:大便次数增加

1. 3 治疗方法 A组口服洛哌丁胺, 首次4 mg, 其后每4小时口服2 mg, 每日总量不超过16 mg。B组口服洛哌丁胺的同时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药品名:思连康)(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3粒/次, 3次/d。对于中、重度腹泻患者治疗的同时给予补液、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

1. 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的腹泻治疗效果之间比较, B组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肿瘤患者常规化疗过程中约30%出现CID, 而消化道肿瘤患者通常使用的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希罗达及依立替康等后CID发生率可达75%[2, 3]。CID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但多项研究表明, 目前化疗相关性黏膜炎理论在CID的发生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化疗相关性黏膜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黏膜层破坏和肠上皮脱落, 破坏微绒毛细胞的重吸收功能, 引起腹泻[4, 5]。研究证实消化道肿瘤CI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率达70%左右, 而对照组无CID患者则未出现菌群失调[6]。

CID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 减轻痛苦, 加速黏膜修复并预防继发性感染。常规治疗CID的止泄药物包括非特异性的鸦片类止痛剂、鸦片类复方苯已哌啶和咯哌丁胺, 依据CID的治疗指南[7], 临床上常把洛哌丁胺作为CID急性期治疗的一线用药。洛派丁胺可抑制小肠和大肠的蠕动、延长食物在小肠的停留时间从而促进水电解质的吸收、抑制肠道黏膜分泌, 有较强的止泻作用。

益生菌为“经适量服用后, 有益于其宿主健康的活的微生物”, 可通过保持肠道菌群平衡以达到抑制有害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增长、改善腹泻和肠功能紊乱的症状、提高机体免疫、降低致癌几率等作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复方制剂, 主要组成成份为: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 对人体具有营养、免疫、调整和生物拮抗等生理活性。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直接补充人体所需的正常生理性厌氧菌细菌, 也可抑制抑制致病菌, 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和吸收。益生菌还可通过激活细胞介导因子的分泌, 增强肿瘤患者的机体及肠道免疫功能, 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从多方面来改善腹泻症状。本研究发现在常规应用洛哌丁胺的同时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能有效地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CID症状, 提高疗效, 并最终提高消化道肿瘤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皋文君, 刘矶燕, 袁长蓉. 国际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系统――通用不良反应术语标准4.0版. 肿瘤, 2012(2):142-144.

[2] DeKoning BA, Philipsen-Geerling B, Hoijer M, et al. Protection against chemotherapy induced mucositis by TGF-beta(2)in childhood cancerpatient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Pediatr Blood Cancer, 2007, 48(5):532-539.

[3] Stringer AM, Gibson RJ, Bowen JM, et al. Chemotherapy in-duced mucositis: the role of gastrointestinalmicroflora and mucins in the luminal environment. J Support Onco, 2007, 5(6):259-267.

[4] 陈春华, 邱立华.消化道肿瘤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菌群分布及治疗研究.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6, 18(2):89-90.

[5] Richardson G, Dobish R, Pharm B. 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 J Oncol Pharm Practice, 2007, 13(4):181-198.

[6] 朱辉, 张德纯.双歧杆菌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1, 23(8):40-42.

[7] 匡栩源, 庄权, 吴金泽. 益生菌在肿瘤防治中的机制和应用.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1, 23(3):274-276.

[收稿日期:2014-06-25]

上一篇:优质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探讨 下一篇:异维A酸治疗中重度痤疮89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