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语文课堂走味儿

时间:2022-03-19 12:21:09

别让语文课堂走味儿

摘 要: 文章从语文教学的性质入手,列举课堂教学的诸多现象,指出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组织方法,即多角度地读、充分地思考、依托文本地体悟及准确地表达。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味 读思悟达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义,关键词是“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这其实已经给语文课堂干什么做好了定位。但是,在具体的语文课堂实践中,往往有走味的地方。我收集了几个自己平时基层调研的课堂教学镜头,体现了老师对语文教学理解的不到位。

镜头一:听一节《安塞腰鼓》的公开课,老师煽情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舞动的画面给了学生安塞腰鼓的直观感受,而声情并茂并辅以画面的朗读让人激情澎湃。范读完了,教室里静悄悄的,包括我,都油然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想说说看后听后的感受,想模仿那激情昂扬的朗诵,而老师却扫兴地安排了几个硬邦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镜头二:一位老教师执教《夏感》,他以饱满的激情煽情朗读,还读了自己下水创作的景色描写片段,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他的个人素质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从始至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像听大学教授的讲座,完全没有参与课堂,我当时就想:好可怕的“强权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镜头三:上《敬畏自然》,一位年轻老师安排了一个模拟采访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和群众,就环保话题说说看法。形式还算新颖,但这个环节用了近乎20分钟,推火车一样安排了很多学生参加采访活动,期间也没有老师的点评,完全将文本放置一边,对文本的理解、观点的把握、关键句的体悟、修辞运用效果的辨析,这些关乎语文的东西都被无厘头的所谓活动挤占了。我不禁痛惜:自失阵地的语文老师,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镜头四:一个青年教师精心准备了一节公开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信心百倍地准备上课。刚上课一会儿,突然停电了,他一下子乱了阵脚,无措地调试演示仪,一节精心准备的课被打乱了。收拾好了课件,课堂成了电影放映场,老师展示的是一张张幻灯片,没了依托文本品味语言的那种韵味,没了那种嚼头。

镜头五:一节精读课,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意地尝试启发式教学,用问题引领课堂,可是整节课的问题有近20个,一问一答的形式牵引着课堂,学生没有多少思考和阅读的时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不置可否,看似活跃的课堂其实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无意义的问答,分散重点难点的探究。

如此等等,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真味儿:对语言的直觉感悟,对受众的接受评价,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对语言的真实品味,对问题的充分探究……我想,之所以存在这些教学现象,是因为是没有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没有抓住“语言文字运用”这个关键。

其实,一节好的语文课,是老师带着学生基于实现教学目标的读思悟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依托文本的,是学生本体的。

所谓“读”,就是读懂文章,读出感情,以读促解。“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是古人读文的深刻体会,也是我们现在要追求“读”的理想境界。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上文中老师吊起了学生读《安塞腰鼓》的胃口,却不让学生尝试,就好比评书大家讲到故事精彩处,却要观众“且听下回分解”。讲评书者得到了彩头,老师却失去了以读促解的机会。其实,语文的很多问题是可以在读中解决的,关键看你会不会恰当地运用这个方法。而读,不仅仅指朗读,应默读、浏览、速读、跳读、自由读灵活运用,“各司其职”。

所谓“思”,就是吃透文本,探究内涵,思考内化。2011年版课标比2001年版课标多了个前提,那就是“理解文本”,仔细分析列举的许多现象,多少都在这个方面失分:我们总把自己的理解强灌给学生,总会抛开文本做一些无谓的工作,总是把握不住理解的重点,这是“思”不到位。思考是一个实践性的环节,我们要做的,是紧扣文本,梳理出探究性的问题,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的品质和习惯,感受源自作品的人文内涵,是重要的方面。

所谓“悟”,就是品悟语言,感悟文本,深入文理。许多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是肤浅的,浮光掠影的。一篇好的文章,有枝有干,也有叶有果。一个词,一句话,一处修辞,一种句式,抑或一种表现手法,一个结构样式,都有作者的想法,带着学生的感受、体悟,不仅仅理解了文本,更学到了一种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常感到学生习作之难,却没有找到解难之法,那就是从经典中学习。当然,“吾心”为“悟”,这就告诉我们“悟”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自己,不要像镜头二中的老师那样弄错了对象。

所谓“达”,就是展示自我,言说心想,书写心声。现在学生缺失的,就是准确表达,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学生习作言不达意,文不对题,我们归咎于学生,反思一下,其实是我们没有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回顾一下,镜头五中的老师提出了20多个问题,学生有说的时间吗?老师能认真倾听并规范学生的说辞吗?倾听、追问、点评、辩论、补充、摘要、落笔、习作,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中通过这些训练达到的。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语文是修养,是熏陶,是积累,是感悟,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一种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新课程教学设计(语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此文为安康市级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编号XKT20121001)成果。

上一篇:合作探究 第19期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