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气源于心中有数

时间:2022-03-19 04:17:55

【摘要】灵动大气、淡定智慧的课堂源于教师心中有数。对于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教材,分解目标,精心设计,落实到位。学生的想法要心中有数,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我们要综合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资源,调控学习活动的进度,学习活动的内容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充分准备,充分估计,注重积累,及时反思,做到心中有数,方能自信智慧。

【关键词】目标达成分解把握教材数学现实倾听调整

聆听名师课堂,常常为名师们灵动大气、淡定智慧的教学艺术所折服,同时心中不由感慨,不知自己何时才能修炼到这种境界?其实智慧并非我们认为很玄很玄的东西,智慧是事件不断累积的升华,是经验不断提炼的顿悟;淡定的背后是课前的充分准备,对学生的充分估计。

一、 达成目标要心中有数

对于数学教学目标,我们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同样我们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一节课的目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目标,是通过一个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组合起来完成的。另一方面,每个环节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每一个环节的目标是实现整堂课目标的一部分,即每一个环节是对整体目标达成做出某一方面的贡献。那么如何才能对每个环节乃至整节课的目标达成做到心中有数呢?

(一) 把握教材是前提

上好一堂课不容易,常看见一些青年老师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后,便急着查阅本节课的教案。然后忙着做“裁缝”,用了甲的引入,接了乙的新授,缝了丙的练习设计,只因为甲的引入巧妙,乙的新授精彩,也没有深入研究别人整节课的整体和部分的目标。可想而知老师心中没底,这样的课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我们老师读懂教材、理解教材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通读教材,系统归类,全面把握教材的知识点、生长点和发展区域,实现目标定位准确。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周长、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知过程的一次飞跃,为以后学习方程以及其他的代数知识奠定基础。教材分四部分层层深入,先安排用字母表示数量,再学习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第三部分学习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最后再学习一部分简写规则。

精读教材,深入钻研,准备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训练点,正确理解编排意图。在弄清楚每节课在单元和整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后,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解读其知识内容,弄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理解编排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训练点。重点是新知识的主体部分,是一堂课的灵魂,体现在教材的呈现上是“知识的形成过程”。难点是大部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有时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有时却不同。训练点是根据新知设计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挖掘教材,超越教材,灵活变通滞后于学生发展的素材,及时补充相关内容。想要较为正确地把握教材,教师既要通晓教材全面了解知识底数,又要钻进教材之中研思解读,还要高居审思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教材的主人,才能对达成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

(二) 分解目标,融入课堂中的每个环节

如一下的《统计》,本节课是随机统计,学生已有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经验。教学目标是:一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求,探究收集数据的方法,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二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三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合作分工的作用。学生的感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把目标分解在各个环节呢?教师把教材上静态的无法呈现的一面利用动画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且在播放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娃娃各有几个时,让学生充分感知。第一遍播放,感知有几种图形娃娃。第二遍,播放前,提出要求,数一数三种图形各有几个。让学生经历一次失败,从而体验到用原有的统计知识无法解决今天的问题了。“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图形娃娃呢?”学生有的采取分工合作,有的按顺序画下来,有的分类画下来,还有的分类打“”记。第二个环节,统计小猴家的客人,体验符号记的优越性;第三个环节,安琪过生日,准备了四种水果和三种糖,统计一下客人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和什么糖,看了统计结果,你想对安琪说什么呢?体验到统计在生活中的用处。

(三) 精心设计,落实到位

每个环节要达成的目标心中有数了,教师就会从容淡定,一环紧扣一环,达成既定目标。我们可以精心设计课堂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结论性语言,甚至精心设计语音语调。

二、 学生的想法要心中有数

教师要知己知彼,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所需。

(一) 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数学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来组织教学。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的实际知识有多少?数学水平有多高?日常生活常识有多广?以便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水平去认识新知识,从而扩展学生的“数学现实”。例如二下《角的认识》,教师首先要知晓课前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设计让学生从袋子里摸出圆形的纸片,并追问:为什么你们都能成功摸出圆片?从无角到其他图形上有角,再来指出角在哪里?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呢?

(二) 备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怎么想,进而设想教师应该怎样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相应地给予肯定、补充或纠正、启发。如“几个和第几个”的教学,出示教材上的一排小朋友图,问“站着的小朋友是第几个”(第4个),再问:“你是从那边看起的?”(左边)追问:“你为什么从左边看起呢?”按照常理,答案是小朋友的脸对着左边。但是学生却出乎意料地回答:“老师,左右左右嘛,本来就应该先左再右呀!”多么可爱的回答,而且也无不道理,这时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你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从图上你能找到答案吗?”

(三) 课堂上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

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始终要顺应“学”。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材或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不同时,千万不能存在“教师本位”的现象,不厌其烦地启发、暗示再暗示,直至学生说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为止。教师应该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提供材料,组织讨论,因势利导。曾听过“笔算万以内的进位加”一课,一位学生在学完例题后提问:“老师,为什么要从低位算起,能不能从高位加起呢?”老师顺着学生的回答说:“能不能从高位加起,请大家尝试一下呢?”通过尝试,学生明确能从高位加起,但复杂了,所以要从低位加起。

(四) 课后注重积累,及时反思

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常常有许多想法非常好,目标十分丰富,但当进入课堂真正与学生交流时,就会发现很多设想只有在“理论”上可以实行,实际上难以达到。这就需要老师注重积累,及时反思,提升经验。所谓经验就是从多次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或技能。注重积累,能让我们了解学生所想,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及时反思,反思每个环节的目标是否达成;反思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处理得是否得当;反思成败与得失;反思下次上课你该如何扬长避短。

三、 课堂中怎样应对,心中有数

真实的教育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果断整合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做到心中有底,才敢于巧妙运用信息,敢于变化,从而使数学课堂异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 认真倾听

倾听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就是理解学生,就是关切学生,就是激励学生,就是用生命感染和陶冶学生。我们要为理解去倾听,而不是为评价去倾听。为了理解去倾听,把倾听和理解融合在一起,对话才有可能真正发生,精彩才有可能真正纷呈。在倾听中理解,在理解中倾听,倾听即理解,理解即倾听,这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二) 适时调控

备课中,尽管教师会预测学生的种种信息走向,并预备好种种不同的学习预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对于一些意外信息,分析整合为我所用。某些错误信息,可以用之来完善认知结构;某些意外信息,可以用之来挖掘创新的源泉;综合即时信息,可以适时调整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

教师只有充分准备,充分估计,注重积累,及时反思,做到心中有数,方能自信智慧。底气源于心中有数。

上一篇:适于16纳米及以下技术代的新型器件研究―度总... 下一篇:亮氨酸对乳蛋白合成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