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

时间:2022-03-19 12:32:35

《内经》叠音词释义方法探究

【摘要】

叠音词由于特别适合中医学对不同病症的真实描述,脉象细微差异的准确辨识,以及药物形态性能的生动比况,在古医籍中被频繁使用。准确解释其词义,把握其在医籍中的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 理论 及其相关著作十分重要。古人大多在医经注释中或随词而解,或细加考释,或推求通假,或校勘辨疑,或知难而默,只要不 影响 文句的解释,医理的理解,便不加详究。笔者通过汇集前人对《内经》的叠音词解释, 总结 释义 方法 如下:先校勘,后释义;辨通假,找本字;引经典、证文义等,以期使医经叠音词释义困难 问题 得以解决。

【关键词】 《内经》 叠音词 释义 方法

叠音词,又称重言、重言词,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汉字组合起来,共同表意的一种语言现象。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 分析 这类词语是“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迭字累载于篇”,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称之为“汉语中最形象化的成份”。由于它特别适合中医学对不同病症的真实描述,脉象细微差异的准确辨识,以及药物形态性能的生动比况,在古医籍中被频繁使用。以国务院古籍办公室规定整理的11部中医古籍为例,共使用了叠音词约三百余个,出现一千多次,使用频率10次以上的有30多个,最高词频为35次,其中仅《内经》一书就使用叠音词136个。因此,准确解释其词义,把握其在医籍中的作用,对于我们更好理解中医理论及其相关著作都十分重要。

目前 没有一部专门 研究 探讨叠音词的著作,古人大多在医经注释中或随词而解,或细加考释,或推求通假,或校勘辨疑,或知难而默,只要不影响文句的解释,医理的理解,便就此搁笔,不加详究。现通过汇集清以前国内主要医家及日本学者对《内经》叠音词的注释,总结其方法如下。

先校勘,后释义

通过校勘找出叠音词本字,再依据本字进行正确释义,是古人常使用的方法之一。

例1: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素问·灵兰秘典论》)

《新校正》云:“按,《太素》作‘肖者濯濯’。” 林亿首先对“瞿瞿”作了校勘,认为其字应为“濯濯”。对此,清人俞樾非常赞同,并以《内经》之用韵加以考证:“按,《太素》是也。‘濯’与‘要’为韵。今作‘瞿’,失其韵矣。《气交变大论》亦有此文,‘濯’亦误作‘瞿’,而‘消’字正作‘肖’,足证古本与《太素》同也。”日本·喜多村直宽同时对句中“消”字作了校勘,认为当作“肖”,其云:“《太素》‘消’作‘肖’。《气交变大论》同。宽按:肖,宵同。 江淹《杂体诗》:‘宵人重恩光。’善曰:《春秋孔演图》曰:‘宵人之世多饥寒。’宋均曰:‘宵,犹小也。’”

为了说明此解的正确,清人田晋蕃不仅引用辞书的释义加以论证,还通过分析句意说明解释的正确。其云:“《方言·十二》:‘肖,小也。’《尔雅·释诂》:‘濯,大也。’肖者濯濯,即‘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千之万之,可以益大’之义。详文义亦从《太素》为是。”根据校勘后的词义,“濯濯”当作大、深远之义,用在文中说明“至道”虽然精深微妙,然而变化确是难以穷尽的(即大之义)。

例2:所谓不能久立,久坐起则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无所见也。(《素问·脉解篇》)

林亿《新校正》:“详二字疑误。”考该文又见于《太素·经脉病解》,“”一词作“邑邑”。杨上善注云:“七月阴阳气均未有定主,秋气始至,阳气初夺,故邑然怅望,不能久立。”文下萧延平校勘:“邑邑《素问》作,新校正云:‘’二字疑误。”

对于“”是否为“邑邑”之误,明·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六经病解》该文下也说:“,误也,当作邑邑,不安貌。秋气至,微霜下,万物俱衰,阴阳未定,故内无所主,而坐起不常,目则无所见。”在《素问识》中丹波元简按:“‘邑邑’与‘悒悒’通。《史记·商君传》云:‘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悒,《说文》:‘不安也’。张注本此。”

“悒悒”见于《素问·刺疟篇》:“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王冰注:“悒悒,不畅之貌。” 丹波元简:“《说文》:悒,不安也。”考“悒悒”一词在《太素·十二疟》作“肠中邑邑”。萧延平按:“‘邑邑’,《素问》、《甲乙》、巢氏并作‘悒悒’。”由此可见丹波元简的见解是正确的,“邑邑”与“悒悒”是通假字,为不安之义。王冰注为“不畅”正是本于此。

本条也是通过校勘误字“色”当作“邑”,然后再进行正确释义。

例3: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素问·刺热篇》)

“员员”一词在《灵枢·厥病》中作“贞贞”:“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写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太素·厥头痛》杨上善注:“贞,竹耕反,贞贞,头痛甚貌。手少阴心脉起心中,从心系目系,足少肾脉贯脊属肾,上贯肝入肺,从肺出络心,故心气失逆,上冲于头,痛贞贞。”在此条下萧延平校勘云∶“贞贞,《甲乙》作员员,下无头痛二字,注:《灵枢》作贞贞。”而《太素·五脏热病》“其头疼员员,脉引冲头”一段,虽然写作“员员”,可是杨上善释音却是:“员,都耕反,头切痛也。”根据杨上善以上两个反切释音“竹耕反”与“都耕反”,都可以看出被切字当作“贞”。考《释名·释言语》:“贞,定也。”《灵枢·厥病》:“贞贞,头重而痛。”贞,从木为桢,《说文解字》训为“刚木”,谓木质坚硬。贞字从鼎省声,从声音探求亦有刚强之意,所以“贞贞”形容头痛,讲的正是头痛之甚。王冰在《素问·刺热篇》注:“员员,谓似急也”、“员员,故项痛员员然也”都是不准确的,此“员”乃为“贞”之讹误。

“员”,又见于《灵枢·百病生始》:“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此“员”当依据《太素·邪传》杨上善注“贞,正也。三部各有分别,故名三贞也”改为“贞”。“贞”,古“蒸”音,与前文“形”、“成”、“名”押韵,属古韵十一部耕韵。[1]因此以下各家对于“贞贞”的注解都是贴切的。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有厥头痛者,贞贞然而不移,其头甚重而痛,当泻头上五行,每行有五,共二十五穴。”张介宾《类经》:“贞贞,坚固貌,其痛不移也。”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此少阴之气,厥逆于上,转及于太阳之经脉,而为厥头痛也。贞贞,固而不移也。”顾观光《素问校勘记》:“贞贞,头重而痛,《甲乙经》‘贞贞’作‘员员’”。

由上可知,“员”与“贞”乃形近而误。

辨通假,找本字

通过辨识文中叠音词是否为通假字来确定本字,而后依据本字进行释义,也是古人常用的 方法 。

例4:黄帝曰:愿闻人之白黑肥瘦小长,各有数乎?岐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灵枢·逆顺肥瘦》)

“临临”又见于《灵枢·通天》:“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临临”一词,2003年孙继万主编的《汉语叠字词词典》未收录,其单字《古代汉语词典》中有:1.站在高处看低处,2.降临,3.监察,4.面对,5.接近,6.到,7.临摹,8.战车名,9.卦象,10.姓等多个义项,但用于文中无一恰当。而古注对于“临临”的解释也不甚明了。马莳云:“临临然,长大貌。”该训解实际并没有对词义作出明确的训诂,只是用原文来说明是修饰“长大”的状语,而张介宾则云:“临临然,临下貌。”选取了“临”的第一个义项,该义用于此处也不妥贴。考清人王念孙之《广雅疏证·卷一上》:“临者,大也。《灵枢·通天篇》云:太阴之人其状临临然长大……临之言隆也。《说文》:隆,丰大也。临与隆古亦同声。”王念孙所说的同声就是我们所说的同声纽,即双声假借字。他在注中同时还列举了两字假借的书证:“故《大雅·皇天篇》‘与尔临冲’韩诗作垄‘隆冲’,《汉书·地理志》‘隆虑’,《荀子·强国篇》作‘临虑’。”因此,根据“临”的本字“隆”,唇“临临然”应是嘴唇丰厚的样子,太阴之人“临临然”应是高大壮实的样子。

例5: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灵枢·逆顺》)

“逢逢”在《太素·量顺刺》作 ‘逄逄’,杨上善注云:“逄,蒲东反,兵气盛也。”

“逄”音“旁”,义为鼓声,韩愈诗《病中寄张十八》“不蹋晓鼓朝,安眠听逄逄”即指鼓声,但与“逢逢之气”的“气”相联系,于文义不通,并且从杨氏反切释音可以看出为“蓬”之音。而马莳、张介宾、丹波元简等所见到的本子里均做“逢”,马莳:“逢逢之气,势来迫而甚盛者也。堂堂之阵,阵方整而甚众者也 。故无迎者。当避其来锐耳,无击者,当击其惰归耳。”张介宾:“逢逢之气盛,堂堂之阵整,无迎无击,避其锐也。”丹波元简:“孙子云,无邀整整之兵,无击堂堂之阵。注:堂堂,广大也,逢逢,鼓声。《诗·大雅》:‘龟鼓逢逢’是也。”陆懋修:“‘逢’,薄红切,与‘蓬’通。《孟子》‘逢蒙’,《汉书·艺文志》作‘逢门’,《庄子·山木篇》作‘逢蒙’。《诗·大雅》‘龟鼓逢逢’。《太平御览》作‘蓬蓬’。《墨子·耕柱篇》曰:‘逢逢白云’。”

考《干禄字书·平声》:“逄,逢俗字。”[2]

由此看出,逄乃是逢之俗字,依“逢”释义,词义不明,只有通过探求假借之字“蓬”,才能给予正确解释。

引经典、证文义

通过引用古代经典著作中的词义来证明自己的训诂正确。

例6:“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素问·生气通天论》)

该句中的“汩汩”在《太素·调阴阳》中作“滑滑不止”。杨上善注:“溃溃、汩汩皆乱也。”究竟此处是“滑滑”还是“汩汩”呢,丹波元简通过引证经典之注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丹波元简:“汩汩,考《韵书》音聿。从子曰之曰,水流也。又奔汩,疾貌。卷末释音,古没切,音骨,烦闷不止也,此从日月之日,《书·洪范》:汩陈其五行。注:汩,乱也。义盖取于此。”

丹波之注通过引用《尚书·洪范》的文句及注说明了对杨注的认同。而森立之则通过更多经书的引用证明了汩与滑为通假字。森立之:“……《洪范》:‘汩陈其五行。’《传》:‘汩,乱也。’《周语》:‘滑夫二川之神。’韦注:滑,乱也。《荀子·正名》注《成相篇》:‘吏谨将之无披滑。’注:滑与汩同。《庄子·齐物论》释文:‘向本作汩。’”在给“汩汩“释义中,森立之除引用《洪范》外,还引用了《周语》、《荀子》、《庄子》等著作。

例7: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素问·离合真邪论》)

对于“循循”,各家注释基本一致。王冰释为“顺动貌”,高世与张志聪均释为“次序貌”。王冰:“循循然,顺动貌,言随顺经脉之动息,因循呼吸之往来,但形状或异尔。”高世:“其不因于邪,则血气之行于脉中循循然。循循,次序貌,犹之天地温和而经水安静也。”张志聪:“循循,次序貌。言邪在于经,虽有时陇起,而次序循行,无有常处。”

惟丹波元简通过引经典,证词义详细说明“循循”是“次序貌”,他说:“《论语》:‘循循然,善诱人。’何注:‘次序貌’。”此处引用了《论语》。

例8:“经言无刺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素问·疟论》)

对这段文字,林亿与田晋蕃首先作了校勘,认为“无刺之热”当作“无刺之气”。

对于“”,王冰注释非常简洁:“,盛热也。”而日本学者丹波元坚与喜多村直宽则不同,分别在《素问绍识》与《素问札记》中通过《易经》、《诗经》的引证,精辟地论证了该词之词义丹波元坚:“先兄曰:《易·家人》九三:‘家人。’郑玄曰:‘,苦热之意。’《释文》:刘表《章句》作。”喜多村直宽:“《诗·大雅》:‘多将。’《传》:‘,炽盛也。’疏,是气热之盛,故为气盛也。”

此外,古人还通过对叠音词中单字的解释、古代字书的运用以及医理的串讲等其他方法对叠音词进行释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常常把上述方法综合运用,使得词义的解释更准确、更丰满、更符合原义。

【 参考 文献 】

1 钱超尘.黄帝内经太素 研究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49.

2 郑孝昌.黄帝内经太素校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41.

3 钱超尘.内经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96.

上一篇:异型钢板治疗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 下一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SAA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