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3-18 08:52:27

“三多“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曾精辟地阐述过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意思是只学习不多加思考就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也会空乏不实;只强调一面或使二者脱离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苟子也曾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古代教育家十分强调学思结合,二者并重。古代教育家为我们指出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尽量做到学思结合呢?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做到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如能做到“三多”并重,就能达到学思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多动手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或题目变为直观具体或是已学的知识。动手不仅仅是摆弄学具,还包括用笔在概念、题目上勾画重点,帮助理解,特别是小学高年级数学可供直观操作的题目不是很多,那么,多动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分析一道求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几何题,我就让学生边读边在被认为重要的字词上打上着重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回答:半圆。求的是什么?周长和面积。这样学生在解题时,会对照打着重号的字词加以分析,是求圆面积的一半,别忘除以2。求半圆的周长是求出圆周长的一半再加此圆的一条直径。特别是分数应用题,除了分析条件和问题,还应动笔分析单位“l”的量,画出线段图,把条件和问题中的单位“1”打上着重号,那么,在解题时时刻注意单位“l”的量,前后单位是否统一,避免出错。

二、多动口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书,书上的定义、概念不必说,特别是重视学生读例题、读应用题、读思考方法,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变化。例如,读圆的周长公式,可以直接读C=πD,C=2πr,也应读出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怎样求周长。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数学课也不例外。例如,分析一道分数应用题:食堂原有一堆煤,用去 后,又运来10吨,结果比原来还多2吨,食堂原有煤多少吨?学生读出条件、问题后,就要求学生叙述单位“1”的量是谁?回答出为什么判断原有煤是单位“1”的量,怎样画线段图,有序地说出画线段图的步骤,并画出线段图,再分析、列式,整个过程,学生一边动口、一面动手、一面动脑。

三、多动脑

在动手、动脑的同时,还应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会思考、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乐学、善学,始终感到如饥似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真思考,不到学生有所领悟,想说又说不明白时,不启发他;教师举一例子,要让学生思考,学生能联想到类似的例子,就不再讲了。在教学中,运用迁移的规律,使知识前后有所连接,这样使学生对新知有似曾相似的印象,减少坡度,增加思维量。例如,在讲工程问题时,从一件工程,甲单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完成?这道题中,我可以改变条件,改变问题,使思维量增大。补充:甲先做2天,余下的再合做,几天完成?甲、乙合做2天,余下的由乙独做几天完成?甲、乙合做2天后,已休息了3天,两人又合作,合作几天完成?乙一共工作了几天?这样有层次地出现问题,学生逐一解答,既增加了思维量,又使学生不感到吃力,学生在一节课中,大量地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参与学习,使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手脑并用,学思并重;学生的头脑会越来越灵活,学习的效果一定会越来越好。

上一篇:试述初中语文教学法之我见 下一篇: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使学生学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