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慧的女孩从旧书中淘出一座“黄金屋”

时间:2022-03-18 06:17:00

聪慧的女孩从旧书中淘出一座“黄金屋”

在上海,有一家名为“淘宝”的旧书店,不仅当地文人和许多外国朋友经常光顾,就连远在新加坡、印尼和美国等地的华人,都喜欢通过互联网在这里购书。一本名为《三刻拍案惊奇》的线装书被人用3000元买走,一套1958年版的连环画《三国演义》,更是拍卖出了1.6万元的天价!就连国内一些出版社,都到这里借用图片和资料,甚至与店主合作出版图书。原以为老板是位才高八斗的老者,没想到竟是个性格活泼的漂亮女孩,她为何能将一家不被人看好的旧书店,经营得如此火爆?

门在前面关上,窗从侧面打开

今年27岁的张晶,出生在郑州市金水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杂志社当编辑。2003年,她所在的那家刊物因故停办,女孩便应在上海一家出版社工作的男友之邀,到申城发展。不久,张晶便在朋友介绍下进了一家广告公司,给老总当助理。

对这个新的岗位,张晶看得很重,几乎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到公司三个月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令张晶始料不及的事。

那天上午,一家与公司有着业务往来的客户突然找上门来,要求为他们赶做4个铝质巨幅广告,对方开价是23万元。偏巧老板到北京办事去了,打了半天他的手机都关着,那位业务主管又不敢拍板。不知从哪里来的邪劲,当时她竟擅自做主代老板答应下来。下午,张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终于拨通了老板的手机,向他汇报了这一切,没料到老板在那头表扬她说,“你做得很对,不要说有利可图,就算没有利润也该接下,像这样的老客户不在于每次都要赚人家多少钱,重要的是这条线不能断了。”

老板从外地回来,立即炒掉了那位缺乏魄力的业务负责人。又过了几天,他把张晶叫到办公室,将一个厚厚的信封交给她,说是当月的薪水外加这次承接业务的奖金。张晶正暗自高兴,老板却话锋一转说:“不过,我没办法再留你在公司了。”张晶仿佛当头挨了一棒,忙问为什么。老板苦笑一下说:“谁叫你越权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呢?”最后,他有点惋惜地说,“其实我真的很感激你,也想过把你留下。但因为你带头坏了公司的规矩,如不严肃处理,将来谁还会把老总放在眼里?”张晶万万没有想到,一次为公司极负责的举动,竟砸了自己的饭碗。那一刻,委屈的泪水直在她的眼眶里打转。

俗话说:当上帝关了你面前的那扇门,他会向你打开一扇窗。张晶在失去工作的同时,其实也迎来了生命中新的转机。2004年春节后的一天,张晶到男友工作的出版社去玩,见他正指挥着几个人将一箱箱的新书往碎纸机里送。张晶发现,里面还有很多自己喜欢的古文和英文书,觉得很可惜。男友告诉她,这些都是印数过多的库存书,有的积压好几年了,放着占地方,久了纸张发黄也不好卖,所以就干脆碎了打纸浆。“即使纸张有点发黄也不影响阅读呀?”女孩还是不明白。“如果你喜欢就买些回去吧,一元钱一本!”男友开玩笑说。

其实张晶从小就爱好看书和写作,上班后每个月领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三分之一的薪水去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尤其到上海这几个月,她买的中外“文化精品”几乎堆满了小屋。逛书店时,张晶还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说现在的书太贵,动辄几十、上百元,恐怕以后连书都买不起了!对此,她也很有同感。难怪很多学生为了省钱,宁可去买错字连篇、印刷质量低劣的盗版书呢!望着眼前小山似的一堆库存书,张晶突发奇想,自己何不将这些“废品”全部买下来,开一家旧书店?其中不乏精品,只要价格便宜,一定会受工薪族欢迎的。最后经出版社领导同意,张晶仅花2万元就买下了近3万本图书,装了满满一卡车呢?

接着,她在徐家汇“秀水家园”旁租了一问60多平米的店面,经过装修,3月18日,这家名为“淘宝”的旧书店开张了。没想到生意出奇的好,人们成群结队地光顾张晶的书店。她所经营的书籍均4折出售,其中既有《围城》、《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之类的中外名著,《辞海》之类的工具书,也有《新婚必读》、《科学育儿大全》系列的生活用书等,这些物超所值的书籍顿时成了抢手货。开业第一天晚上,张晶一结账,发现销售书款竟然达到6000多元!

虽然张晶并没有经营旧书店的经验,但钞票却像长了腿一样,硬是住她口袋里跑,一个月下来居然赢利4万多元!起初,连她自己都有点不敢相信,于是就反复查账、核算,当知得这4万多元不掺任何水分时,张晶震惊了:这是她有生以未第一次赚这么多钱!

因正版的打折书很受欢迎,“淘宝”诞生不久,仅靠一家出版社供书已明显不足,张晶开始向上海其他出版社联系采购。仅半个月,就与7家出版单位达成了采购协议,大大增加了书的品种和数量。

初战告捷,张晶兴奋极了。可是这种热销的劲头仅仅持续两三个月,人们便提不起兴趣了,昔日人气旺盛的书店渐渐恢复平静。这时,张晶开始琢磨,怎样才能突破“瓶颈”,将旧书业务向外拓展呢?

市场扩大:从旧书到古书

紧靠书店的“秀水家园”是一座高档老年公寓,里面住着不少台商和归国华侨。一天,有位姓马的老先生说,他和老伴都喜欢看繁体字的书,市面上却很难买到,问张晶能否帮他找些这类的旧书,并称价钱加倍都行。老先生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般敲醒了张晶。她想,我们国家以前用的是繁体字,许多老年人当年读书识字时用的都是繁体,后来虽然推行了简体字,可相当多的老人还是习惯性地认为繁体字看得更亲切更顺眼更有感情。加之老年人不像年轻人那样可以参加许多户外活动,他们生活单调,很多人都只能在家看看书报消遣。如果自己“淘”一批繁体字的书,一定会受到他们的青睐。再说,上海的老年人起码有上百万,这可是个庞大的读书群体啊!

可是到哪里去弄这些旧书呢?张晶跑到上海市各大书籍批发市场转了一圈,结果繁体字的书竟然一本也没买到。后来她听说,上海城区的文庙路上,每逢星期天,一个个旧书滩摆满整个书市,不少人都把家里多余的旧书拿到这里来出售或交换。星期天来到这里,张晶果然“淘”到了几麻袋宝贝。她把这些旧书拿回店里刚摆上架,“秀水家园”里的许多老年人就闻讯赶来,一个个面露惊喜,如获至宝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书籍,6000多本书两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如此火爆的场面,还真让女孩颇感意外。

第二个星期天,张晶带人早早来到文庙路,虽然挑选了一天,个个累得腰酸背痛,但总算“淘”到2000多本古书。这批货,在短短几天内又销售一空。其实“淘书”是件很费神的事,比如缺少封套及内页残缺的书,哪怕内容再好,其价值也只能为零。此外,有的古书摊上还夹杂着一些盗版书,稍不留神就会失手。

一次,张晶不小心进了一批仿真

的古书,许多顾客买走后发现不对劲,纷纷来退货。他们说这种书的质量太差,不但有很多错字,而且不少地方印刷得太浅,别说老年人看不清楚,就是年轻人看着都吃力。张晶二话没说,就将这些劣质书籍付之一炬。尽管为此损失了五六千元钱,却维护了“淘宝”的声誉。

因为上海老年人的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对古书的需求量很大,很长~段时间,张晶都为货源问题发愁。后来,她又发现地处小木桥路的雄洲商厦里,有一个古玩旧书市场,她在此淘到不少好看的古书。还有上海老街的藏宝楼,每个星期六凌晨四五点,总有很多书商摆地摊,她也会准时去那里淘货。时间久了,一些书商认识了张晶,凡收到有价值的图文书,都会打电话及时通知她。

有一次,张晶在一位书贩处看到两套保存得很好的185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随手翻了一下,发现书里有八百多幅精美铜版画的故事插图,都是出自英国名画家约翰・吉尔伯特之手。她知道此类书的珍贵,19世纪的欧洲版画,是一支活跃而敏锐的力量。吉尔伯特作为印象主义画家,这里的八百多幅插图,以强烈的黑白对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作品的神韵。张晶立即用2000元的高价,把这两套书全买了下来。不久,就有人提出用每本1万元的价格买下收藏,张晶却怎么也不舍得出手。

很多人以为古书都是“垃圾货”,价格很便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年代久远且当时的出版量很少,除阅读欣赏外,很多古书还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呢!以最不起眼的小人书(又称连环画)为例,随着其精美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人发现,一些早期版本由于难觅芳踪,就成了当代“文物”。近年来投资小人书的人越来越多,其升值潜力不可估量。

张晶说,她店里有一本五六十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小人书,被一位女白领用3800元买走了;她收藏的一套64册1958年版的《三国演义》,去年在一次大型连环画拍卖会上,被拍出了1.6万元的高价,买主是一位日本人。“至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连环画,如赵宏本、沈曼云等人的作品,有些已成为稀世珍品。不做这一行真不知道,旧书里竟有这么多的学问!”女孩感叹说。

除了能赚钱之外,淘旧书的过程本身就充满未知的惊喜,这才是令张晶感到“斗志昂扬”的原动力。2005年4月初的一天,她到北京著名的潘家园旧书市场淘货,大冬天的清晨,冻得脚趾都快掉了,还要咬牙坚持。幸运的是,那次她不仅买到一批年代久远的珍贵线装书,还意外淘到了一本廖静文女士的书,那是徐悲鸿去世后她住院的时候买的,一本雷蒙托夫的诗集,上面有廖女士抄的两句怀念徐悲鸿的诗。这种偶遇让张晶的人生闪出了很多火花。“没想到我跟她相隔那么多年,还能拥有同一本书。而早晨去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此番我可能遇到什么,这就是旧书蕴含的巨大诱惑!”

近百万元钞票,尽在旧书中

由于“淘宝”书店的图书种类十分丰富,其知名度不断提高。从2005年夏天开始,店里的生意一直很火爆,不光当地人流连忘返,甚至有不少港澳台的同胞也慕名而至。此时,张晶每月的纯利润都在5万元以上,就连许多大书店都对之羡慕不已。

~天,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的比尔先生,十分意外地在这里发现了一套19世纪《莎士比亚》英文原版全套书。比尔先生万分激动,一个劲地喊“上帝”。要知道,这套书是他多年来跑遍世界各地都没有收集全的。“太珍贵了,真是太珍贵了”抚摸着这套书,洋绅士兴奋得双手都在颤抖。不就是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吗?在外行看来也许根本就不屑一顾,但对一位资深收藏者来说,这种版本的珍品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宝贝!还有一位在上海任教的德国教授,无意中在这里“淘”到一本1868年版的但丁《神曲》,不仅是原文版的,里面还有72幅艺术价值很高的名家铜版画,由此带给他的惊喜可想而知。“这里的宝贝太多了,你为什么不把它们放到网上,让全世界的人都来分享?”临走时,他向张晶提出这样一条建议。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张晶不由想到,是啊,如今有了充足的旧书货源,干嘛不在网上经营,让世界各国的读者都能买到自己的书呢?2005年8月,她的旧书在几家国际网站上一露面,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首先是新家坡的一位女士,汇来300美元订购了一本1920年版的《聊斋志异》。接着印尼的一位华人,又买走了线装古书《大唐西域记》和《儒林外史》等。当然,因为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书每本都价格不菲。后来,订单如雪片般从纽约、巴黎、早昂、法兰克福和东京等地飞到了张晶手里。这些购书者,多是海外华人及研究东方文化的欧美学者,还有一部分来自博物馆和民间收藏机构。

事实上,张晶的私人藏品也十分丰富。近几年,她先后从上海外文书店旧书部和北京报国寺、潘家园等处,收集了1886年出版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史》全套,有近二千幅黑白、彩色铜版画插图,大多出自世界名画家之手;零碎收全了1928年以前的日本美术全集,共36本:搜集了上千本1910――1949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以及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百多年前的老课本等。

有一次,一家出版社的女社长到张晶的住处做客,看到这些旧版图文书,马上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翻阅了几下后,她对那些精美的图片更是爱不释手。于是就提出要与张晶合作,将有些英文书翻版重做,译成简洁的中文,再配上精美的图片,让现代人既享受到明快流畅的外国文学,又欣赏到典雅优美的铜版画。因为张晶搜集的都是1949年以前的旧版本,按版权规定,图片发表了50年后,就没有版权了。她作为提供者,因此也将有一笔不菲的资料费。

这套书籍顺利出版后,出版社又与她合作出版了不少书,比如以清新明快的文笔缩写了1895年出版的世纪经典名著,配上原版书中的247幅精美插图,使图文相得益彰、栩栩如生。张晶也因此收到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更让张晶自豪的是,现在有不少出版社都喜欢到她家去淘宝,有的是借图片,有的是借资料。有朋友开玩笑说你这里简直就是上海的“大不列颠图书馆”。听了这话,美女老板开心地笑了。

短短两年多时间,竟从那些被人视作“废物”的古书中淘得近百万元钞票,张晶无疑创造了一个财富奇迹。对此,女孩却不以为然地说“其实,旧书早也自有‘黄金屋’,这一行蕴藏的商机大着呢,我的事业才刚刚起步!”

上一篇:30亩臭水塘,原来是百万富翁的宝藏 下一篇:“80后“女孩的”淘房“创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