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庆山区教育“脱胎换骨”

时间:2022-07-29 11:16:20

德庆山区教育“脱胎换骨”

德庆县地处粤中西部,是广东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地域面积2258平方公里,辖12个镇、1个街道、19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36.5万。

近年来,德庆县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加快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今年,德庆县被授予“广东省教育强县”称号,并获颁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广东省教育强县”牌匾。

自新圩中心小学改造完成后,附近村子不少学生家长纷纷前来参观,他们由衷感慨:“过去只有大城市学校才有的,现在我们老区乡镇学校也有了。”生物园、科学实验室、音乐舞蹈室、电脑室、藏书室、电子备课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让家长们大开眼界。老区的孩子更是乐开了怀,从此以后他们也能和城里学生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在整洁优美的校园里玩耍……

新圩中心小学的变化,只是德庆县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探索加快老区山区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德庆县,是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岭南最古老的儒学传播基地德庆孔庙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广东最美丽的地方盘龙峡、广东最美丽的乡村金林水乡。

近年来,德庆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1

在德庆,“教育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教育强地方才强”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施政理念,把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整体规划,努力争当全省山区教育发展排头兵。据肇庆市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陈志忠介绍,早在2002年,德庆就超前规划,制定了教育创强分三步推进的策略。

“德庆县按照‘实事求是,稳步推进,方便就近入学’的原则,制定了《德庆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在全省山区县中率先启动学校布局调整。”陈志忠告诉记者,该县原有中小学226所,其中不足300人的占了学校总数的70%。针对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校舍简陋、师资差、生源少、办学效益低的状况,德庆县以高良镇为试点,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同时,逐步完善镇初中和完全小学的教学场室、生活设施,配备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电教室等,开设了英语、信息技术课程。通过调整布局,高良镇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从此,农村学校撤并在全县铺开。

2010年初,德庆县决定全面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将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等结合起来,累计投入“创强”资金达1.81亿元,到2011年底,全县中小学配备理化生及科学实验室112间,完全小学以上的教学仪器、实验室和美术、音乐等功能室达到国家一类配备标准,装备多媒体电教平台472套,完全小学以上100%配备电子备课室,中心小学以上100%建成校园网,并连接省、市、县教育专网。

截止到目前,全县撤并中学15所,完全小学52所、教学点117所,学校总数由原来的226所撤并为42所,基本形成了“一镇一中学,一中心小学,一至两所完全小学(或分教点)”的学校布局。

“教育创强后,现在农村学校比城市的都漂亮,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德庆县老促会会长闲秀文评价道。

“怎么才能体现教育优先发展?你到镇上一看,那里最漂亮的建筑一定是学校。”在肇庆老区调研教育工作时,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如是说。

2

“当初学校撤并的时候,很多家长也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撤并家门口的学校。”陈志忠坦言,过去布局调整一刀切,教育资源利益最大化,没有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群众意见很大。据他介绍,肇庆在做学校撤并工作的时候很慎重,原则上把方便学生上学作为首要条件,从2011年开始撤并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时,要征求家长同意,如果家长不同意,就得保留教学点。“罗永书记提出一个观点,只要有一个学生不想走,就得安排一个老师去上课。”

历麻是新圩镇的一个老区村,因为位置比较偏远,有的孩子年龄太小,去镇中心小学上学,家长不太放心,所以保留了1-2年级的教学点,记者来到历麻教学点的时候,孩子们正在上课。过去这里有200名学生,撤并后,加上学前班现在有102名学生。

说起当初学校撤并的事,德庆县教育局党政办梁主任介绍说,中心小学建好后,分批分级组织撤并的村级小学生去参观,安排他们进课堂上体验课,让他们亲身体会新学校的学习乐趣,同时组织村委会干部、学生家长和群众代表走进学校,参观校园环境、教学功能场室、学生宿舍和食堂,观摩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家长切身体会到创强是真正让孩子享受更优的教学资源,接受公平教育。“很多家长参观新学校后,改变了以前的看法,特别是现在大多是80后家长,思想比较开明,希望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中心小学的环境比村里小学要好多了,让孩子接受好点的教育,家长辛苦一点没什么。”“现在让孩子走远一点,是为了将来能走得更远一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历麻村民们这样说到。

记者在新圩中心小学采访的时候,遇到了六年级两位活泼可爱的女生,她们分别来自6公里以外的大沙州村和中洞村,虽然现在上学的路途比过去远了不少,但是她们表示更喜欢现在的学校。她们说,过去的村小学没有运动场所,体育课形同虚设,而在新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能学到很多原来学不到的东西。

“‘麻雀学校’撤并后,家长最担心的是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偏远地区学生上学放学难的问题?德庆县想过不少办法。”陈志忠说,最初该县打算投入300多万元统一购买20多台校车,但除了购买车辆的费用外,还涉及聘请司机、车辆管理、维护等各方面的问题,对于经济相对薄弱的山区县来说,这一点很难实现。如果让学生住宿,对高年级学生可行,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学校管理,且一日三餐的伙食费,对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也是负担。

最终,德庆县决定由交通运输部门开通农村客运线路,企业提供车辆,学生半价乘车,不足部分由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进行补贴。为确保这些“校车”的运行安全,挑选了一批责任心强、有经验的司机,县教育、交通、交警等部门与企业一起共同监管,防止出现超载、超速问题,沿途镇、村干部轮流值班,巡查路面,确保道路顺畅。

目前,德庆县共开通25条这样的农村客运线路,开设了117个站点,有30多台车辆投入运行。这一做法受到家长和学生一致欢迎。“对于一些财政相对薄弱的地方来说,这种做法还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市教育局有关同志表示。

而对住宿的学生,县里除了完善学校配套设施,还由县财政对寄宿生发放每学期200元生活补贴,学校配备生活辅导教师,为学生用餐服务,强化宿舍管理,每晚安排教师在学生宿舍楼住宿值班巡查,为学生提供保姆式服务,让学生感觉在校如在家。“从目前来看,当地群众还是比较满意的,不敢说百分百满意,但也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八。”对这个结果,梁主任感到由衷欣慰。

2012年,省里在验收德庆教育创强工作时,一致认为德庆在农村学校撤并上采取了比较得力的措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3

近几年,记者在各地老区采访时发现,不少过去筹集大量资金改造好的老区学校,因为撤并,要么荒废,要么成了当地养蜂、养猪、养兔的场所,谈起这个话题,曾经为学校改造付出大量心血的老促会的老同志都深感痛心。而在德庆,对过去改造好的学校却并因撤并而荒废,而是作为村办幼儿园、小学教学点用房、成人教育用房,充分发挥其作用。

德庆县老促会的同志告诉记者,该县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全省山区县中率先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优先建设镇、村幼儿园。2008年5月,在新圩镇大同小学率先利用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创办了村级示范幼儿园。随后,各镇都按这个模式创办村级幼儿园。目前,全县幼儿教育已覆盖城乡各镇、村,德庆探索出的这条破解农村幼儿入学难的新路子,为全国推进新一轮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除了力促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外,德庆在创强中坚持科学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满足广大群众的教育需求,一是抓好“双高”普九,使全县义务教育发展程度得到进一步凸显。二是着力推进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齐头并进,促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三是施行融合教育模式,推动特殊教育跨越发展。四是发展职业与成人教育,活跃社区文化生活,完善了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德庆县还是全国首个实现村村有篮球场的县,曾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采访中,县老促会会长闲秀文流露出自豪之情。

“德庆通过教育创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拉动其他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做法也得到了副省长许瑞生和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县13个镇(街道)已有11个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其余2个镇正扎实推进教育创强工作,2013年将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

上一篇:黄村老区走上小康之路 下一篇:推进农村改革试验 加快老区发展步伐